最近重新翻了一次《論語》,讀到「公冶長」這一段時,若有所悟,原來「無欲則剛」竟然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無欲則剛」這一成語,儘管經常聽到,但真懂得其意思的人並不多。
那麼,「無欲則剛」到底表達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個成語就是出自於《論語》,即: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申棖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並以「剛強」聞名於諸弟子之中。
所以,當孔子感嘆到:「我從未見到過真正剛強的人」
就有弟子告訴他:「申棖就是一個非常剛強的人」
於是孔子因此而詮釋人如何才能變得剛強,於是他告訴弟子道:「申棖本人也是一個多欲的人,又如何能夠剛強呢?」
言外之意,只有做到「無欲」的人,才可以真正變得剛強,即「無欲則剛」,當然,這也是這個成語的出處。
那麼,這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個成語,並不是講沒有欲望的話,就可以無敵了,更不是講一個人如果沒有什麼欲望,就意味著什麼都不必怕了,相對於這些片面的解釋,「無欲」強調的是人只有不受到欲望的控制與牽引,才可以做到真正坦蕩無償畏,不受到他人的左右,而清代的林則徐,也有一副對聯談到「無欲而剛」,即: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因此,「無欲則剛」並不是講完全「無欲」之後,才變得剛強,而是強調多欲之後,容易被欲望所帶來的感受所牽引,並由此而屈服於欲望,做到不完全的自主。
近代著名學者錢穆先生也曾在《論語新解》對於「無欲則剛」有過詮釋,即:
「人多嗜欲,則屈意徇物,不得果烈」
意思是說,一個人若是有太多欲望的話,往往就會屈從於自身欲望的牽引,而不敢做出任何果敢或剛強、剛烈且不違背自己意願的決定。
因此,相對於釋家或道家而言,《論語》中的「無欲」更加接近於世俗的追求,即不需要斷除欲望本身,只需要不受到「欲望」的牽引。
從另外方面講,一個人有欲望很正常,甚至可以說,欲望本身是生命源泉,根本無法斷,也是生而為人的必須,誰都無法避免,但是,我們人卻可以通過「修身養性」的方式,實現不住於欲望或不受到欲望牽引的目的,並由此展現真正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不再屈從於欲望或他人的意志。
而這些正是孔子在《論語》中談「無欲則剛」的真正意思。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以及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