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和光同塵」原來是這個意思,難怪秦奮要用這個詞

2020-12-11 瀟湘莫大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碰到一些人,使用一些很生僻的詞組,聽上去就很高大上的樣子。說的人,好像懷著一種信仰似的,而我們卻一臉似懂非懂。

比如在《非誠勿擾2》中,秦奮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別儀式上,中規中矩又帶著幽默和辛酸說了祝福李香山的一段話,其中「和光同塵」這個詞組,就讓很多觀眾覺得有點找不著北,大致知道個意思,卻又很難具體解釋這個詞組。

這個詞組來源於《道德經》第四章,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

在中國古文的翻譯上,有些是能準確的翻譯成白話文的,但有些是模糊的。

這完全根據翻譯者對於古文的理解,和對古文作者的了解,加上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文環境等綜合因素來翻譯,所以意思就出線了偏差,特別是在《道德經》的翻譯和注釋上。東臺認為,開卷有益是肯定的,開卷就要尋到真義就未必了。

所以,今天和大家聊聊這「和光同塵」,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原文如下:

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翻譯成白話文:道是空虛而沸騰的,如果你去使用,卻永遠不會滿溢出來。深遠得就像萬物的宗主一樣。銼掉一切事物的尖銳,解除事物的糾紛,收斂起事物的光芒,混同如最細微的塵末。清澈透明,但又隱隱是實物的樣子。我不知道,究竟是誰創造了它,只是好像覺得在天帝降臨之前就存在了。

秦奮為什麼要用這麼一個詞組去祝福就要離開人世的李香山?

原來,老子這一章的文字,是在講述道的運用現象和道的亙古不變。

他先講道的使用,是永遠沒有窮盡的,也不會終止。深遠得可以凌駕於萬物之上,萬物都必須遵循於道。道是天地宇宙之間的最高法則。

「挫其銳」是指道會銼掉尖銳,這裡的尖銳,泛指一切不自然的東西,是「自然之道」。

「解其紛」說的是「時間之道」,時間終將解決一切糾紛。

「和其光」說的是「隱晦之道」,再光華燦爛的事物,最終也會失去光芒。

「同其塵」說的是「滅亡重生之道」,指一切事物最終歸為塵土,又從塵土中新生。

「挫其銳」,打個簡單的比方,再鋒利的刀具,如果你經常使用,就會鈍平起來,如果不使用,也是最先鏽蝕的部分。這一點不用細講。

「解其紛」,任何糾紛糾纏,時間總會抹平,不管是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還是私人之間的恩怨,終將被時間化解。

「和其光」,直白的說,太陽算是最光芒的物體吧,這個無比閃耀的星體,終將有一天會消亡。更別說其他閃耀光華的事物。

「同其塵」,上千億年的磐石足夠穩定了吧,可還是會發生風化作用,表皮會不停的被侵蝕,最外面的一層不停的變成粉塵。也許,若干年以後,地球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粉塵經過高溫高壓的作用,又會形成另一塊新的磐石,何況我們這些生命周期這麼短的事物?

李香山即將離開人世,想在活著的時候和親朋好友道個別,秦奮借用《道德經》裡這段話的意思,來寬慰李香山,人終將會死去,也許若干年以後,你會用其他的生命方式,再次來到這個世界,所以不用太悲傷。生命,本來就是這個模樣。誰也無法抗拒,誰也不必耿耿於懷。

這麼一層意思,既是對李香山的寬慰,也是對其他人的寬慰。

所以東臺覺得,有時候多讀書,確實在明白道理的時候,又使自己能夠比別人更會「裝」一點,哈哈哈,大家覺得呢?

歡迎關注東臺翻古,也歡迎大家留言探討,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道德」原來是這個意思,道要守,德要足
    道德這個詞,我們平時說的比較多,一般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質。這個人做出的決定,平時的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需求,我們就說這個人有道德,反之,就是沒有道德。但這個詞,用來用去,好像是一個意思,道就是德,德就是道。
  • 論語148丨和光同塵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廣莫一直在想,用個什麼契機,什麼話頭,講,顏回有如此高的天賦,為什麼孔子能夠成為顏回的老師,而且還能讓顏回拜服。在修行領域,孔子的天賦的確遠不如顏回。廣莫找到了這個契機,就是《道德經》中出現過兩遍的四個字。前幾天徒弟某爺給大家秀他的手機殼,就是這個圖。和光同塵。
  •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既然是概念,那麼就是通過文字來定義命名,然後通過文字來描述,這樣,老子所提出的「道」才能被世人理解認知、然後接受。但是,文字是人制定的,語言是人表達的,文字是固定的,而道是變化的,語言是大腦思維意識的產物,思維意識是主觀認知,而道是客觀存在,這兩者之間,肯定存在差異,不能等同,所以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同樣,名可名非常名。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許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2年3月這是一部有關詞語身世的故事書。原來,很多詞的古今用法竟然如此不同!原來,漢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看完本書,你再也不會錯用、誤用和濫用中文了!「三更半夜」為何含有陰謀成分「五更」是漢代開始通行的夜間計時制度,一夜分為五個更次,每個更次大約兩個小時。「五更」也叫「五夜」,最初以甲、乙、丙、丁、戊命名,稱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叫「五鼓」,更夫用鼓打更報時。
  • 人到中年,我總結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人生在世,一定要和光同塵
    這個詞語出自《道德經》,原文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絕妙啊,如果我們能對這句話知行合一,那麼人生在世幾乎就是無往不利。
  • 《道德經》中「和其光,同其塵」被曾國藩、白居易視為枕邊經典!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具有極其深刻和深遠的影響。老子的思想深深地植根於世界華人尤其是中華民族的性格中。有很多名人大家把《道德的》作為枕邊經典,而且時常都會引用《道德經》中的諸多至理名句。曾國藩終身都喜讀《道德經》,他對受老子思想影響很深的蘇軾欽佩不已。
  • 冬日說「和光同塵」
    這個詞真是好聽。如同柔和的光,浮動的微塵,與它們同體,那麼輕那麼柔,那麼微不足道,又那麼無邊無際。   像一首詩,又像一幅畫。每每這個時候,你就不再是自己——走入光中,化身為塵,你是無有,也是萬物,連同那風,來自北方的寒流,在凝固的冰涼中,一同消隱在這寥廓的夜裡。在渺無人煙的寰宇,結出陣陣的清香。
  • 讀成語、知典故——和光同塵
    成語和光同塵,讀音:hé guāng tóng chén。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智慧的成語,典出於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道德經》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原來是這個意思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源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事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治理天下,要經常用不幹涉、不生事的方法,如果強行作為,就不能再掌握天下了。01、緣何「為學」老子在本章講的為學,並不是包括所有的學問,尤其不包括他所講的「道」。在《道德經》的全章中,都是以道為核心去展開的,在老子的眼中,「道」是凌駕於萬物之上。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般若」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益匪淺
    在過去,大師們翻譯佛經的時候,觀念完全不同的字原則上要音譯,並不是把它直接翻譯過來,因為如果直接翻譯,在漢字中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表達這個詞的意思。而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並不能用我們普通人的思維去研究、分析、討論,這個需要修持,正如《道德經》中所講「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需要個人體悟、證悟。「般若」的第二層意思:可以勉強地理解為「境界」。南懷瑾先生在講悟道或者般若部分時,經常會引用一個語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 《道德經》中的5個詞語,做到了人品和事業不會特別差勁
    我國有很多的古典書籍,這些書籍能夠經歷動亂的歷史長河流傳至今,可見它們是人類文化的瑰寶,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古代聖人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雖然字數不長,但是它的字字都是經典,蘊含著很多的人生哲理,《道德經》有許多的詞語值得我們去學習,以下十個著名的詞語如果我們做到了,我們的事業和人品不會特別差勁
  • 周深演唱電視劇主題曲《和光同塵》,體驗非凡啊!
    周深的這首《和光同塵》真的唱出了中華民族在歷史滾滾洪流當中復興的感覺,聽著聽著就讓人不知不覺地溼潤了眼眶,但並不是悲傷,而是帶著激勵、激動、希望、期盼的感情。我很好奇為什么正午陽光要拿這個成語做歌名,雖然我經常聽到這個成語,但我還真不太知道它的意思,於是我就去搜了一下,以下是百度百科解釋:和光同塵,意思是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出處老子《道德經》。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要研究《道德經》首先要理解兩個字「道」與「名」,這兩個字貫穿全書八十一章,也是千古以來,老子學術的爭端所在。
  • 應該怎樣理解《道德經》裡的「無為」?
    無為這個概念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因為很多半吊子學者錯誤的理解,世人普遍對這個詞有誤解。第一,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不作為,什麼都不做,任憑世界自生自滅,自己袖手旁觀。所以大家都覺得老子很消極,道家只知道隱居避世。
  • 難怪楊穎從不在國外喊英文名,原來翻譯過來是這個意思,漲知識了
    難怪楊穎從不在國外喊英文名,原來翻譯過來是這個意思,漲知識了 說起娛樂圈中當之無愧的不老女神,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楊穎、楊冪等一線流量小花了,而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楊穎一開始進入到娛樂圈也是平面模特出身。
  • Spa Will 原來是這個意思...
    今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前天出去玩看到這個SPA will一直不明白will的意思查字典也查不出來,希望大家幫幫解答一下,謝謝!
  • 哈爾濱人口語中的那些奇奇怪怪的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但是大家是否發現日常對話中,有些詞明明聽起來很奇怪,但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對照普通話卻沒有發音相似的詞。後來小編才明白,原來這些詞都是俄語音譯過來的。列巴我們平時也叫大列巴,是俄羅斯的一種特產麵包。因為「列巴」和別的麵包相比差距非常大,所以我們都習慣叫「大列巴」。
  •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道德經》有三個字,讀懂就是大智慧。人一輩子最好的活法,也藏在這三個字裡。《道德經》有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意思是,躁動可以戰勝寒冷,給人送去溫暖;冷靜能夠戰勝狂熱,讓人頭腦保持清醒;清靜無為,才是天下正道,能保世間太平安寧。道家講:靜為躁君。「靜」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力量。靜能制躁,一顆平靜的心,可以撫平躁動不安的神經。
  • 道德經如此受人歡迎精髓在哪?精髓這裡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德經中老子的幾句話總結出了本書精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意: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感情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