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大腦中存在一幅感覺地圖。
有了它,即使不能聽、不能看,我們也可以對全身有一個準確的掌握。我們可以在閉上眼睛的時候,依然能夠輕而易舉地用手指出嘴巴、鼻子等器官在哪裡;可以在上下樓梯時,不用刻意去注意腳下,依然不會踩空......而這個「它」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本體覺。
本體覺
本體覺是來自肌肉、關節、肌腱、韌帶、骨骼等深層組織的感覺。本體感覺的接受器,一是與控制肌肉張力有關的肌梭,二是與肌肉主動收縮張力有關的附著於骨頭處的肌腱。本體覺在人類的學習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了本體覺,才能做出手眼協調和雙側協調等動作。
本體覺在人的發展中常被譽為「智慧的象徵」。本體覺就好像存在於我們大腦中的一幅感覺地圖,有了它,即使不能聽、不能看,我們也可以對全身有一個準確的掌握。
因此,本體覺,講究的就是一個「精準」
然而,本體覺並不是天生的,只有在觸覺系統和前庭系統都正常發展的前提下,加以豐富的後天訓練,獲得大量的本體覺刺激,才能逐漸培養起良好的本體覺。
如果早期爬行不足,尤其是7至9個月時期抱的多爬的少,或者過多限制孩子的活動,過度保護,缺乏運功、缺乏遊戲、缺乏大自然的薰陶,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運用就會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孩子的手眼協調、雙側協調性以及身體所有感官的自然協調性發展都依賴於本體覺。
本體覺失調會造成孩子......
•不喜歡爬樓梯;
•肢體不協調,笨手笨腳;
•不喜歡參加體能性的活動;
•容易覺得暈眩,不敢往下跳;
•動作緩慢,較偏好靜態活動;
•手眼、手耳不協調,經常抄錯題;
•對口腔肌肉控制不良,口齒不清;
•怕高, 討厭雙腳懸空,不愛玩遊樂場中的大型設施;
•精細動作不良,不會繫鞋帶、扣紐扣、手工能力差等,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本體失調如何改善呢?
本體覺是自信心之本,本體覺失調導致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水平欠佳從而導致自信心受挫。
對於本體覺不足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身體信息反應,豐富本體覺刺激和體驗:
比如:
嬰兒期的翻身、爬行訓練、經常輕輕搖動搖籃,都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本體感的認知;
幼兒期多進行拍球、平衡訓練,經常跑步,進行加速和減速的項目,多玩蹦床,進行跳躍類運動,促進本體能力快速發展;
兒童期可以帶著孩子打羽毛球、投籃、跳繩、等運動,鍛鍊身體敏捷性和協調能力。
只有不斷地嘗試和練習,孩子大腦中的這幅「地圖」才能越來越精準,孩子也能越來越自信。
因此,對於孩子的本體能力鍛鍊,寶爸寶媽們不要掉以輕心。可以帶孩子到專業感統機構如全納優童進行一對一測評,了解孩子本體能力發展水平,進行專業化、針對性的訓練,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