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有的文章,讀後感可能比本文寫得更精彩,但卻不利於我們自我感悟。
因為手法、體裁、思想、環境的不同,別人的讀後感中會有很多的思想過程,有的癔測、有的過解、有的解盤,導致本來是一片意境化的內容,結果被具體化了,反而導致一片歧意。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仍是按行解語,可能會壞了前輩文人的真意境。
看了別人的讀後感之後才懂得,我認為只是接收到了其中的一種思想。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認為應該多角度地去看問題、賞文學。
在自己讀的時候,屢通思路,再看看別人的解讀,共同印證,方成自我。以前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也有其意思在裡面吧,「借鑑」的本意可不是「拿去」。我理解應該說的是兼收並進,而不是全盤收錄,照雞蛋畫圓。
一千位讀者有一千篇讀後感。
我認為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多樣和變化,而不應是千篇一率。
或許我們這一代在接受教育時,都遇到過一個問題,就是卷子上的讀後感有標準答案。在那個懵懵懂懂的時候,覺得這還挺省事的。
但時至今日,看多了,讀多了,也想多了。曾經問過自己是不是變叛逆了?後來認知到,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一樣,在看到的《孔乙己》,看到的《閏土》,和想像中的《背影》時,還是有和那時候老師教的不一樣的地方。
讀別人的讀後感,讀的是別人的感。自己有感所得,才是真性情。讀書知意,不應照本宣科。
話傳三人,其意三變。短短一自話尚且如此,何況是讀後感呢?
當然,如果自己想不到,想不通,看看別人的思路,這是一種提點。非要照單全收,那也只能說是個人自由。
可真正要體會出自己的讀後之感,那需要本心所鑑,潛心體會。
什麼是本心?就是以書證道,證生活之道,才能剖析出自己的道理。
所以我且認為,讀後感,讀書之後的感悟,雖可以旁徵博引,但還是要融會貫通的好。
因為小說老師常說:讀書,是給自己讀的。
大家認為呢?
#讀書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