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看過這三本書嗎?讀了之後會有很多收穫,看看讀後感吧

2020-12-20 今日教育視點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寒假期間,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書中講述的是一個叫魯濱遜的英國人由於遭遇海上風暴,漂流到荒島上發生的故事。

魯濱遜在一次航海冒險中失事,他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島上,陷入絕境的魯濱遜以人們難以想像的堅強和毅力,勇敢地向各種困難挑戰,依靠智慧和辛勤勞動,使自己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而且還救了一個即將被野人吃掉的俘虜——星期五。最後,魯濱遜還設計救了一個落難的船長,並因此結束了28年的荒島生活,回到了家鄉。

當我讀完這個情節曲折的故事時,我深深地震撼了。魯濱遜多麼頑強啊!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再想想我自己,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會想要放棄,想著退縮,不能勇敢地面對。記得那次李老師讓我們背育《守株待兔》這一篇課文,由於是一則文言文,它與白話文不同,有一些句子很拗口,背誦起來感覺比較困難。雖然我讀了很多遍,但還是有些句子背誦時總出錯,於是我便灰心喪氣,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哭鼻子......後來,一看到文言文,它們就像「攔路虎」一樣令我心生畏懼。

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我決心要像魯濱遜一樣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讀《老人與海》有感

失敗,對於許多人來說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來,能擊潰人的鬥志讓人徹底崩潰,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敗無法將你擊敗,而是被你踩在腳下,那麼,成功必將屬於你。

文章主要講了:一個名為聖地牙哥的老人,持續84天沒有捕到一條魚,最初40天,有個名叫曼諾林的小男孩跟著他,可是40天沒有捕到魚,男孩的父母40天後就對他說:那個老人的運氣已經湮滅了。第41天,曼諾林在父母的安排下,上了另一艘船,那艘船一個星期就捕到三條上百磅的魚。第85天,老人釣了一條足有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老人與它戰鬥了三天,整整三天!甚至想過放棄,可他並沒有,終於,他把馬林魚鉤出水面,一槍穿刺了它的心臟!可回家路上又遇見好幾條鯊魚,搶奪老人的戰利品,可老人甘心嗎?不,他不甘心,他拿起漁槍將它們一條一條殺死,可,他拖回家的卻是一條馬林魚的殘骸。

我們得全力以赴,以全新的面貌去挑戰,堅信成功不再遙遠。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當我們遇見困難而垂頭喪氣時,一定要堅持。古人云: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滿懷信心去挑戰勝利,永遠屬於我們自己。

黑暗中的一道光

——讀《心懷星辰與光》有感

我有一套書,講述了許多坎坷的故事,每一本書講述的中心都不同,但我最喜歡的是《心懷星辰與光》這本書。

《心懷星辰與光》釋義是:不要放棄一顆懷著希望之光,懷著美好星辰的心。

記得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小段話:「你望著漫天焰火,感覺自己是最璀璨的那一朵。你心潮澎湃,眼前是詩和遠方,身後是星辰與大海。」也許這段文字並不起眼,卻又可能激勵著許多人:相信自己,加油!努力!你可以!

一個習慣,成就了我愛上了這本書——看前言。前言是作者寫的一篇短文。讀完前言感受在心,一股喜愛的熱流湧動於心。於是我捧起了這本書,孜孜不倦地看起了這本書。

這本書寄託著許多人的希望。一個個波折的故事構成一整本書,每一篇故事都有兩段啟示,也許它會拉起在黑暗裡的人,走向光明。

我最喜歡書中的這句話:「人生中總有風雨和坎坷,但這並不能動搖我們追求成功的信心。」

說的對,人生總要有風雨和坎坷,不經歷風雨,怎樣見彩虹?風雨和駭(hài)浪並不能動搖我們駛向希望的小船,堅信自己。

有句名言說得好:優秀的個性能改變命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想著放棄自己而索取別人的命運,只有自己努力才是最好的。要做自己命運的舵手,把希望的小船開向正道,你就是向日葵,向著陽光,向著星辰,向著希望之光。

讀完這本書,我的思緒在成長的過往軌道上徘徊良久,我覺得道理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更應該實際一點,行動起來是最好的詮釋。為了不斷地激勵自己,我做了一個信心「紙箱」,當我對自己缺乏信心的時候,總會寫上一條激勵的話語放在裡面隨時鞭策自己不停向前。

跳舞是我5歲時就開始的愛好,至今已經六年了,多少次擠時間練習在別人看來是多麼單調的基本功,多少次磕破碰傷了自己的身體,但我想再堅持下去,努力不放棄駛向我的舞蹈夢,再多的累,再多的疼,再多的苦,我決不後悔!

相關焦點

  • 你會給你讀小學的孩子讀四大名著嗎?給家長列一些不建議讀的書單
    作為有一定經驗的閱讀推廣人,很多家長都會找我推薦書,但有一些書我是不會建議家長去買來給孩子看的,對於這類書我可能還帶著警惕的目光,我一直反對在孩子還沒懂事之前過早地接觸這些書,雖然可能是學校老師推薦的暢銷書,也可能是經典名著,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是不適合的,如果硬要塞給ta,那無異於囫圇吞棗,揠苗助長。(可能有些朋友會說,多讀幾遍就懂了。
  • 讀書要讀名著,從這幾個方面入手,讓你讀過名著之後收穫更多
    讀書要讀名著,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你真的知道名著該怎麼讀嗎?引發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是,是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提問。提問者應該是一位初中生的家長,這位家長在問題描述中是這樣說的。他說由於今年的情況特殊,孩子的班主任要求學生們在課餘時間讀一本名著。題材和作者都不限,讀完之後要寫一篇關於這部作品的完整的讀後感。
  • 靜下心讀一本書,再用3個訣竅分享精彩讀後感
    顧名思義,讀後感重點在「感」字,感想、感悟,心得、體會,凡是讓你產生了問題和想法,啟發了你的思考,值得你用口頭或是書面表達出來的,都是讀後感。一、再微小的輸出,也會加強記憶,促進成長可能有人會抱怨,讀就讀了,還要寫什麼讀後感,沒事找事。
  • 親子共讀 「人生三書」讀後感
    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對吧?」我雖然很爽快地答應了,但心裡還是有些嘀咕,每天瑣事那麼多,哪能靜下心來看書吶!兒子已經看完了兩本書,我這才放下手中的《孩子你慢慢來》。掩卷細思,這是怎樣的一位母親呀!「媽媽,這本書你必須看,還得謝謝自己的感觸,這是我留給你的作業,一定完成……」當今社會知識競爭年代,為了孩子看一眼吧!
  • 看了別人的讀後感之後才懂的文章,這樣讀有用嗎?
    我認為有的文章,讀後感可能比本文寫得更精彩,但卻不利於我們自我感悟。因為手法、體裁、思想、環境的不同,別人的讀後感中會有很多的思想過程,有的癔測、有的過解、有的解盤,導致本來是一片意境化的內容,結果被具體化了,反而導致一片歧意。
  • 陪孩子讀好書 || 讀完這本書,你的孩子會感謝你!
    家庭教育書籍榜上的「黑馬」最近有一本書在家長圈火了起來,在各大讀書榜的排序也不斷上升。有家長說:「未來孩子一定會感謝自己讀了這本書的。沒錯,這本家庭教育書籍排行榜黑馬就是這本《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的培養孩子的自律》。這本書不僅是寫給家長的,更是寫給孩子的,前11章是對家長說,後3章主要是寫給孩子的,所以作者十分希望當家長得到這本書後,能與孩子共讀。
  • 這三本書,讀過的父母和沒讀過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差距很大
    疫情期間,在家待著的最大收穫就是讀了一些好書。自從有了孩子後,在選擇書籍時,會更傾向於教育相關的。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想把我讀到的與育兒相關的書籍,分享給大家。如果你即將或者已經是寶爸或者寶媽了,那麼別等了,下面這三本書,早點讀一讀,讀完後,對你的育兒之路,會有很多的啟發和幫助。
  • 一年讀了100本書,卻連1本的內容都沒記住,你真的會讀書嗎?
    這種狀態是很多愛讀書人的狀態,拼命想去多讀書,卻收穫寥寥可數,為了追求讀書數量和速度而讀書,相當於無效讀書,讀的越多,浪費的時間越多!很多人讀了許多的書卻沒有記住幾本,這就是無效閱讀,那我們來看看無效閱讀通常有哪些表現。1、無效閱讀是很多人都存在的讀書問題,往往表現在這幾個方面讀完一本書,合上書,只記住了書名作者,再回憶,就不知道裡邊的內容了。
  • 《看懂金融的第一本書》的讀後感大全(上)
    作為一名金融小白,《看懂金融的第一本書》真的可以說是再適合不過我了,讀完這本書之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關於金融的知識與道理,我以前一直沒有搞懂為什麼會有環京貧困帶,直到看了這本書之後,才逐漸明白。因為外部資產的大量衝擊,導致了當地物價格的虛高,變相的提高了當地人的生活成本。
  • 暑假將要結束,孩子的作文都寫完了嗎?例如寫一篇讀後感
    幾家歡樂幾家愁,大多家長是開心的,畢竟這些小鬼們實在難管理,讓老師管去自己可就省心多了;有的家長卻發了愁,孩子的作業還要突擊才能完成,特別是老師讓假期讀的課外書,要寫讀後感,所以有家長私信求發讀後感,因此就有了今天這篇。另外新學期的單元習作,我已經在這個假期全部進行了更新,家長朋友們關注後就可以查閱、收藏,等孩子們寫到時,就用著了。
  • 讀後感怎樣寫才能避開流水帳,拯救娃兒的暑假作業
    這本書講的是A在面臨困難B的時候,勇敢堅強,堅持不懈,最終實現了夢想CA的精神真的太偉大了,跟他相比,我簡直是XYZ。我從他身上學到了OPQ的精神。ABC可真是一本好書,你也快去看看吧!我們為什麼會寫這樣的讀後感呢?
  • 讀了很多書沒有太多收穫怎麼辦?你應該思考一下這6個問題!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明明讀了很多書,但仍然覺得收穫不多。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或者說煩惱,你應該思考一下這6個問題:選書方面:1、我平時是如何選書的,是根據興趣挑、需求挑、還是隨手挑?(選了不合適的書是讀書沒有收穫、收穫不多的第一個因素)2、我讀的書有多少是課內/專業內的書,又有多少是課外或專業外的讀物?
  • 孩子問:人從哪裡來的呀?等你看過這本書,就可以從容回答了
    當孩子帶著充滿好奇與信任的眼光問你:人是從哪兒來的呀?人類在世界上存在多少年了?人類會永遠存在嗎?那麼你該怎麼回答呢?我就曾經為此窘迫過。孩子充滿想像力和求知慾的小腦瓜裡,裝著無數個為什麼,當我為此找尋答案的時候,很幸運,我遇到了這本書,《人類簡史》,副標題是從動物到上帝。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年輕的以色列人,名叫尤瓦爾.赫拉利,畢業於牛津大學。
  • 讀書月 同讀一本書《關鍵對話》讀後感
    上月,大家微信投票選出了《關鍵對話》這本書來共同閱讀,可見親們對語言藝術的追求,對溝通技巧的重視,對IQ與EQ的結合應用都是有相當高的要求。經過一個月的閱讀,不少的親都認真抒寫了自己的讀後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享和學習這本書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又學到了哪些呢?
  • 《書包裡的老師》和《豁達的眼睛》讀後感,看優秀學生怎麼寫
    平時總有學生問我,讀後感到底怎麼寫才對?怎麼寫出優秀的好文?的確,很多孩子不清楚讀後感到底要怎樣寫,首先大家要明確:它不是一本書的簡單介紹,也不能只寫書中主要的內容。就讓資深教師杜du告訴你到底寫讀後感要注意哪幾點吧。
  • 讀這本書,收穫詞彙量優勢
    你在這本書中能得到什麼呢?以下是本書作者的回答:1) 在你看完這本這本書後,你背單詞的速度會是你現在速度的三倍。2) 當你掌握了書中的所有單詞之後,你的詞彙量將會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人前 5% 。3) 你將學會怎麼去避免犯常見的詞彙搭配錯誤和發音錯誤。4) 你將能夠使用書中的工具,在未來的生活中繼續擴充你的詞彙量。簡單來說就是,這本書能給你詞彙優勢。詞彙優勢就是一項精準使用單詞,並用單詞直擊人心的能力。
  • 你知道比爾蓋茨每年讀幾本書嗎!| 象媽分享會
    經常有家長和孩子問我:「象媽你是怎麼培養布克的呢?他怎麼能讀那麼多書?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有必要和大家說說。 一個人從淺閱讀到深度閱讀,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一般來說,這種能力的基礎階段是在3-4歲的反覆閱讀中逐漸形成的。
  • 學佛人必讀的三本書,看看你讀了幾本?
    對於學佛的人來說,一定要先讀這三本書。哪三本書呢?第一本書、佛教的發展史。不管這本書是學術版的還是通俗版的,一定要讀一讀佛教史,學佛就如同談戀愛,假如你要談戀愛的話,你和你這個對象談來談去,結果連他的基本情況、基本的歷史都不了解的話,你敢和他談嗎?實際上回頭理解,我們要學佛也是這個道理。首先要拿本佛教史來讀一讀,看看佛教在歷史上經過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什麼樣的變化,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 繪本你讀對了嗎?看看這本書,了解這幾點很重要
    文|七彩彩的童話繪本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我相信家長都會給孩子讀過繪本,你是如何給孩子讀的呢?我最初給孩子讀繪本,是用手指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我指的字上,覺得這樣既可以讓孩子聽故事,又可以讓孩子提前認字。
  • 如果你有小孩或準備要小孩,一定要好好讀這本書
    看看你中招了沒。這本書裡給出了我們系列的步奏。第一步:首先你要學會能夠學會給孩子埋下一個種子。什麼叫做埋下一顆種子呢?比如說今天晚上我要帶孩子出去吃飯,在吃飯之前你需要告訴孩子,今天晚上咱們要一塊兒去吃飯,那就是說,在進入包間以後咱們不,能到處亂跑,也不能大聲的叫喚也不能摔盤子摔碗,對吧,你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