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熬過辛苦的十月懷胎,等生完孩子後,自己就解放了。但是在我看來,生完孩子以後,才是真正「苦難」的開始,因為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
今天這篇文章,不敢說最全,但最起碼都是乾貨,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一、預防產後抑鬱
關於產後抑鬱,母親抱著孩子自殺的新聞,這兩年屢見不鮮。日本電影《坡道上的家》,婆婆對兒媳不聞不問,丈夫對妻子的異常麻木不仁,最終導致母親將8個月的孩子,按到浴盆裡淹死。
雖然這只是一部電影,但我更覺得這是一部教育片,非常建議丈夫和婆婆一起觀看。
女人生產過後,雌激素和黃體酮會迅速從高水平下降,這會讓你感到異常難受,心情非常低落,甚至抑鬱。此時,非常需要丈夫的關注,哪怕是每天半個小時的談心,給寶寶換紙尿褲、給寶寶拍嗝,只要能參與到育兒當中來就可以。
尤其是產後6個月內,家人的理解和關心非常重要,如果這半年內產婦沒有抑鬱,一般後期都不會再抑鬱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半年後,丈夫就可以不聞不問了。
二、儘量花錢去月子中心
記住,錢花了可以再賺,身體垮了很難養起來。所以,我強烈建議家庭條件優越的,可以選擇去月子中心坐月子。因為這份錢,是你未來十年後,會認為花得最值得一部分。
去月子中心的好處:
①有專業的新生兒餵養、日常護理和指導;
②專業的月子餐和產後恢復指導;
③好的坐月子環境,心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④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自己和家人可以有一個月的學習緩衝期;
⑤儘可能地避免了兩代人育兒觀念的衝突。
友情提示:去月子中心,要比請月嫂回家照顧好很多倍,因為請月嫂回家最終也是一地雞毛,到最後錢也沒少花。
三、儘早跟家人科普育兒知識
新舊育兒觀念分歧非常複雜,包括尿布之爭、綁腿、把屎把尿、各種土方法等,尤其是寶寶生病後,是去小診所還是大醫院,理念差異非常大。
比如我的一個小姐妹,剛生產完沒幾天,寶寶有黃疸,而且比較嚴重。去醫院檢查後,醫生建議住院治療,需要照藍光,而婆婆認為,這麼小的孩子住院太受罪,而且以前的孩子有黃疸,回家吃點藥就好了。因為意見不同,這幾天家裡快要鬧翻天了。
我的建議是,看到有用的育兒科普,要第一時間分享給丈夫,只要夫妻二人達成一致的意見後,公公婆婆那邊就交給丈夫去溝通,這樣大家能儘可能避免衝突。
四、警惕藥物的濫用
寶寶出生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感冒發燒,這也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過程。像這種小病,本身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濫用藥物。
最常見的小兒疾病有發燒、咳嗽、腹瀉、不消化等,作為成年人,我們經常會接觸到類似的治療藥物。所以,有些家長會憑藉自己的「經驗」,擅自給寶寶購買藥物餵寶寶吃,這是非常危險的。
首先,過去很多小兒用藥,因為副作用比較大,現在都已經被禁用了;其次,針對不同月齡的寶寶,對藥量的控制很難把握,所以非常不建議家長們擅用藥物。
尤其是抗生素,它只針對細菌感染有作用,對普通的病毒感染無效,而我們大部分人的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另外,即便是細菌感染,也需要醫生通過病情來判斷用藥時間。
五、有意識地做產後恢復
產後身材修復真的超級重要,黃金時間是產後2~6個月,出月子後就需要把修復提上日程了。
很多孕婦生完孩子後,把所有的重心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甚至都失去了自我,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完整的人生不應該只有孩子,還應該有自我,找回自己的好狀態才是最好的育兒之道。等有一天孩子長大了、懂事了,他一定希望自己的媽媽很漂亮,而不是一個身材臃腫的大媽。
對於產後恢復,我最推薦的就是「凱格爾運動」,它對盆底肌有很好的恢復作用,而且方便操作,可以隨時隨地在家裡練習,難的只是堅持。
條件好的家庭,可以請專業的教練來指導,恢復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條件不好的話,可以在網上搜索相關視頻,自己跟著一起做即可。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