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盤無妙手」是下棋術語,原話是「善弈者通盤無妙手」——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下棋高手在一整盤棋裡,你看不到力挽狂瀾、石破天驚的招法,而是在不知不覺中給對手布下了局,讓對方在自己的局裡行走、跳坑;這個局,能借勢就借勢,不能借勢就造勢。
無獨有偶,寧向東在《清華管理學》中也講到:管理就是不斷造局破局的過程。對於管理者來說,管理就是不斷給下屬製造各種局,讓下屬不斷把這個局打破,在破局的過程中,下屬就得到了鍛鍊,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回到下棋中,力挽狂瀾、石破天驚的招法,看起來是妙手,實際上只不過是「術」的表現,而通盤無妙手則是「道」的展示,需要具有通盤考慮的能力。實際上,在自然科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也有這樣的理論支撐,這個理論就是系統論。
「通盤無妙手」之中醫:
治未病——時間系統論
中國有句古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意思是說:「善於打仗的人往往沒有什麼顯赫的功績,而好的醫生沒有很大的名聲。」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的名醫,他有兩個哥哥,三兄弟都精通醫術。魏文王同扁鵲的對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
原文如下:
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
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魏文侯曰:「可得聞邪?」
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閒而名出聞於諸侯。」
譯文如下:
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中誰的醫術最好?」
扁鵲回答:「大哥最好,二哥稍次,我是最差的」
魏王不解地說:「但是你的名氣卻是最大,為什麼呢?」
扁鵲說道:「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尚未形成,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所以他的醫術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症狀還不明顯時,二哥在病人沒有覺得痛苦時就能藥到病除,病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所以二哥的名聲只及於鄉裡;而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
可見,扁鵲三兄弟各有優勢,但相比之下,長兄治病於未發之際;中兄治病於初發之時,他們都有防患於未然的意識,更加追求道的一面,因此扁鵲很清楚他們才是真正的高手。反觀管理的實踐,又何嘗不是如此?高明的企業家都能做到提前謀劃和布局,不打無準備之仗,就是典型地運用了系統論的理念。
「通盤無妙手」之撞球:
整盤局——空間系統論
斯諾克撞球比賽的規則簡單明確:臺子上有各種不同顏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分數,兩個人按照規則輪流擊球;只要球進了,就可以一直打下去,直到打丟了一顆球,就換對方上場擊球,把最後一個球打進洞後兩者比較得分,多者勝出。
為了確保得分優先,斯諾克撞球比賽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自己擊球的連續性。在打球的時候,球手一定要對整盤球的形勢有整體的分析和規劃,並且每一桿擊球都要為下一桿做好鋪墊,這樣才能打得比較順,否則就是自己給自己製造麻煩。
縱觀斯諾克的歷史,經常拿大賽冠軍的頂尖球手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球手天賦極佳,擊球特別準,即使對別人來說難度很高的球他也能打進,甚至會挑戰自己打出匪夷所思的球來。雖然整體控制局勢的能力稍差,甚至會在局面上給自己「挖坑」,但由於在進入狀態下能夠超水平發揮,打得別人毫無辦法,所以能充當黑馬奪得冠軍。
第二類棋手對局面的掌控非常完美,每一桿每一次計算都非常到位,給後面留了很多的餘地和鋪墊。看這種人打球你很少會發現有那種難度很大、非常精彩的擊球,但他經常不知不覺、波瀾不驚地就贏下了比賽,這樣的球手也經常是大賽的冠軍得主。
如果再深入一層分析,就不難發現:這兩類頂尖選手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後一類球手職業生涯的長度往往比前一類要長得多。而前一種天賦型的選手,往往會在巔峰期的幾年裡非常耀眼,但一旦過了巔峰期,就很快淡出公眾的視野了,像曇花一現,而柔和的選手更具有生命力。
從管理的角度分析,首先柔和的管理方式要比剛硬的管理方式更加容易推行,而且更具有生命力,換言之,改革不能改的幅度過大,變化不能節奏過快,否則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理念都會於管理實踐脫節,造成「欲速則不達」的結果,這恰恰是管理者不希望看到的,這在劉軍寧先生的《保守主義》中也有經典描述。其次,柔和的管理方式講求的是組合拳,各項管理制度的相互配合與嵌套,實現治理於無形的境界,更適合長期的管理政策;而剛硬的管理方式,則是要求能夠立竿見影的高效,但往往會因為考慮不周,當前的決策恰恰成為日後的發展的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成些蕭何敗也蕭何」。
「通盤無妙手」之圍棋:
半目勝——時空系統論
韓國有一位圍棋選手叫李昌鎬,是圍棋界的世界級頂尖高手。李昌鎬16歲就奪得了世界冠軍,巔峰時期橫掃中日韓三國棋手,號稱「石佛」,是圍棋界一等一的絕頂高手。
李昌鎬下棋最大的特點,也是最讓對手頭疼的手法,就是從不追求「妙手」。而是每手棋,只求51%的勝率,俗稱「半目勝」。
通常一局棋下來,總共也就200-300手,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點的勝率,最多只要一百多手,就能穩操勝券。就是說,只要每一步比對手好一點點,就足夠贏了。李昌鎬曾對記者說:「我從不追求妙手,也沒想過要一舉擊潰對手。」
李昌鎬理解圍棋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清楚地知道,所謂的「妙手」,雖然看起來很酷很炫,但存在一個問題——給對方致命一擊的同時,往往也會給自己製造困境,圍棋講究的是每一個子聯合起來的整體效力,講究的是整個棋局,而不是局部的得失,過度追求局部的死活,一定會破壞整體的優勢。古人云「大勝之後,必有大敗;大明之後,必有大暗」,其實說的就是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妙手」存在不穩定和不可持續性,無法通過刻意練習來形成技能上的積累,一旦「靈感」枯竭,難免手足無措。正如守衛一座城池,只靠「奇兵」是不行的,終歸要有深溝、高壘的防護。
與「妙手」相比,「通盤無妙手」看似平淡無奇,但是積勝勢於點滴、化危機於無形,最終取得勝利是穩穩噹噹的,體現出來的是遠高於「妙手」境界的整體性智慧。
圍棋比賽是有時間限定的,選手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必須在限定時間內統籌考慮每一個子在棋盤裡的布局,所有棋子的聯合形成自己的局,贏棋是一個結果性要求,半目足矣,無須過多。所以要通過時空布局把自己的失誤降到最低,充分利用對方所犯的錯誤,因此這才是智者的遊戲。
真正的高手,不太會去做看起來風光無限的事情,因為他們懂得「善弈者通盤無妙手」。看起來風光無限的事情,往往風險很大,失誤率也高(投資忠告:高回報必然伴隨高風險——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一次失誤後果就很嚴重。
巴菲特的合作夥伴芒格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兒,那我一輩子不去那裡就好了。他們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看問題,提前防範危險、消除隱患、把威脅化解於無形,這就是把時間和空間因素統籌考慮的結果,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真正能從管理實踐中應用系統論的,一定是有格局、有胸懷、有眼界、有判斷的頂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