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系統論》,李喜先等著,科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查有梁
李喜先等學者撰寫的《知識系統論》近期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7位資深研究員,歷經22年的合作研究,先後出版《科學系統論》、《技術系統論》、《工程系統論》,最後完成《知識系統論》。這是一本有自主創新的「知識論」力作,是一本學術精品。
在理論方面,該書大大豐富了我們對「認識論」和「知識論」的理解,闡述了知識生成、知識創新的巨大價值,表明創建知識型國家是最優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國邁向高級社會的必然趨勢;在應用方面,大大有利於深化我國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課程的本質是人類認識的成果,就是知識。教學的本質就是加工知識、傳授知識。《知識系統論》為我國的學校教育的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知識系統論》強調認識論與知識論是有聯繫,又有區別,指出以往的哲學將兩者完全等同起來,忽視了認識論與知識論的差別。《知識系統論》中寫道:「認識是人類的精神活動,是作用於客觀世界的過程,其中包含極其複雜的心理和生理發生過程,即整合生成過程;而知識則是整合生成的結果,即精神活動創造出的產物。」「知識就是信息化、客觀化的本體;知識系統就是意識化、符號化和結構化的信息系統。」
在波普爾「3個世界」理論的基礎上,《知識系統論》認為:世界3對於知識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特別是通過世界3研究法所形成的知識論,是不同於以往停留在世界2中的認識論,而是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部分自主性的現代知識論。《知識系統論》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
《知識系統論》堅持生成論和系統論的融合,從而建立起新的知識系統論。《知識系統論》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包括三大部分:其一,「知識生成論」、「知識本體論」、「知識價值論」。「知識生成論」包含:知識系統、知識的種子、知識的突現、知識系統的進化、知識的消失。其二,「知識本體論」包含:知識的性質、知識系統的結構、知識的擴散、傳播和宣傳,以及知識的分化和整合、知識的分類。其三,「知識價值論」論述了:知識的認識價值、倫理價值、美學價值、功利價值,對未來社會的價值。《知識系統論》將「知識論「發展到一個新的學術高度。
《知識系統論》一書提出:「主觀知識包括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和可用語言表達的兩類。客觀知識則可以分為三部分: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意會知識)、可用語言表達的(顯性知識)和跟顯性知識有必然邏輯關係的尚未表達的(暗蘊知識)。」
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是意識化的信息,是學科化的系統。現今時代的經濟,已進入「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經濟是社會的基礎。「知識經濟」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即「知識社會」。人類進入「知識社會」是人類社會的大進步。學生要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掌握人類幾千年積累提升的知識,必然要付出有意義而又艱苦的勞動。
《知識系統論》提出「知識成為未來社會的中軸」。人類社會依次經歷以「道德」、「權勢」、「資本」為中軸的社會,現將轉向以「智力或知識」為中軸的知識社會。高質量權力正轉向知識,而知識將成為高質量權力的象徵。我們的社會正在從知識社會邁向知識主義社會。提出:知識的真正革命性意義還在於,它具有無限的延伸性、共用性、共享性和公有性,只有構建以知識為支配力量的知識主義社會,才能高於、優於和勝過以資本為支配力量的資本主義社會或工業社會。
「科學發展觀」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國發展的一個偉大的戰略思想。建立在「以人的依賴關係為基礎」的封建主義社會,人不可能得到全面發展;建立在「以物的依賴關係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人也不可能全面發展;只有建立在「以知識依賴關係為基礎」的知識主義社會,人才可能得到全面發展。當代世界正走向「知識社會」。我們追求「以知識依賴關係為基礎」,即知識主義社會,我們才能真正獲得自由,獲得解放。有了這種自由,有了這種解放,我們才可能有知識的自信,我們才可能有知識的創新。《知識系統論》告訴我們:人類將會以知識和智慧去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社會。
《知識系統論》一書,值得學術界的同行們閱讀研究,值得廣大的教師和大學生們認真學習探討。
《科學時報》 (2011-12-06 B4 讀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