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知識系統論》:知識論研究的最新成果

2020-12-13 科學網

《知識系統論》,李喜先等著,科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查有梁

 

李喜先等學者撰寫的《知識系統論》近期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7位資深研究員,歷經22年的合作研究,先後出版《科學系統論》、《技術系統論》、《工程系統論》,最後完成《知識系統論》。這是一本有自主創新的「知識論」力作,是一本學術精品。

 

在理論方面,該書大大豐富了我們對「認識論」和「知識論」的理解,闡述了知識生成、知識創新的巨大價值,表明創建知識型國家是最優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國邁向高級社會的必然趨勢;在應用方面,大大有利於深化我國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課程的本質是人類認識的成果,就是知識。教學的本質就是加工知識、傳授知識。《知識系統論》為我國的學校教育的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知識系統論》強調認識論與知識論是有聯繫,又有區別,指出以往的哲學將兩者完全等同起來,忽視了認識論與知識論的差別。《知識系統論》中寫道:「認識是人類的精神活動,是作用於客觀世界的過程,其中包含極其複雜的心理和生理發生過程,即整合生成過程;而知識則是整合生成的結果,即精神活動創造出的產物。」「知識就是信息化、客觀化的本體;知識系統就是意識化、符號化和結構化的信息系統。」

 

在波普爾「3個世界」理論的基礎上,《知識系統論》認為:世界3對於知識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特別是通過世界3研究法所形成的知識論,是不同於以往停留在世界2中的認識論,而是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部分自主性的現代知識論。《知識系統論》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

 

《知識系統論》堅持生成論和系統論的融合,從而建立起新的知識系統論。《知識系統論》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包括三大部分:其一,「知識生成論」、「知識本體論」、「知識價值論」。「知識生成論」包含:知識系統、知識的種子、知識的突現、知識系統的進化、知識的消失。其二,「知識本體論」包含:知識的性質、知識系統的結構、知識的擴散、傳播和宣傳,以及知識的分化和整合、知識的分類。其三,「知識價值論」論述了:知識的認識價值、倫理價值、美學價值、功利價值,對未來社會的價值。《知識系統論》將「知識論「發展到一個新的學術高度。

 

《知識系統論》一書提出:「主觀知識包括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和可用語言表達的兩類。客觀知識則可以分為三部分: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意會知識)、可用語言表達的(顯性知識)和跟顯性知識有必然邏輯關係的尚未表達的(暗蘊知識)。」

 

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是意識化的信息,是學科化的系統。現今時代的經濟,已進入「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經濟是社會的基礎。「知識經濟」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即「知識社會」。人類進入「知識社會」是人類社會的大進步。學生要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掌握人類幾千年積累提升的知識,必然要付出有意義而又艱苦的勞動。

 

《知識系統論》提出「知識成為未來社會的中軸」。人類社會依次經歷以「道德」、「權勢」、「資本」為中軸的社會,現將轉向以「智力或知識」為中軸的知識社會。高質量權力正轉向知識,而知識將成為高質量權力的象徵。我們的社會正在從知識社會邁向知識主義社會。提出:知識的真正革命性意義還在於,它具有無限的延伸性、共用性、共享性和公有性,只有構建以知識為支配力量的知識主義社會,才能高於、優於和勝過以資本為支配力量的資本主義社會或工業社會。

 

「科學發展觀」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國發展的一個偉大的戰略思想。建立在「以人的依賴關係為基礎」的封建主義社會,人不可能得到全面發展;建立在「以物的依賴關係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人也不可能全面發展;只有建立在「以知識依賴關係為基礎」的知識主義社會,人才可能得到全面發展。當代世界正走向「知識社會」。我們追求「以知識依賴關係為基礎」,即知識主義社會,我們才能真正獲得自由,獲得解放。有了這種自由,有了這種解放,我們才可能有知識的自信,我們才可能有知識的創新。《知識系統論》告訴我們:人類將會以知識和智慧去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社會。

 

《知識系統論》一書,值得學術界的同行們閱讀研究,值得廣大的教師和大學生們認真學習探討。

 

《科學時報》 (2011-12-06 B4 讀書周刊)

相關焦點

  • 基於系統論的現代大學知識創造能力思考
    知識產生並存儲於人的大腦。人的知識創造能力受遺傳、環境、教育、智力資本的投入等多種因素影響。在知識型組織機構裡,知識往往不僅存在於文件或文章中,也根植於組織機構的日常工作、程序、慣例及規範中。狹義的知識創造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術科學知識等)的過程和行為。這種知識創新的定義跟科學研究差不多。
  • 何明 | 民族研究認識論轉向與民族學知識體系重構
    摘要:我國民族研究缺乏解釋力、信度和效度的深層次原因,為初民社會研究範式、本質論和實在主義的舊認識論。只有推動民族研究的認識論轉向,建立起複雜社會研究範式、實踐論和關係主義的新認識論,才有可能實現我國民族學的知識體系重構。
  • 【知識管理】國外個人知識管理研究進展與述評*
    國內外學者圍繞PKM以不同的視角從理論、技能、方法、工具等方面進行廣泛研究,但現有研究相對分散,缺乏從全局視角出發的系統性綜述研究。基於此,本文總結國外有關PKM的最新成果,從個人知識管理理論、個人知識管理動因、基於相關主體的個人知識管理、社交網絡環境下個人知識管理及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演變5個方面對PKM進行較全面的綜述和總結並探討其未來研究趨勢,為國內PKM研究提供借鑑。
  • 梳理背景知識的思考方法
    在我們思考方法中,也有組合這些背景知識的各種套路說明書,像能夠幫助我們梳理背景知識的:MECE法則。用於策略選擇或重新認識自我的:SWOT分析法用來正向演繹推理的:三段論用來創新思考的:加減乘除排列組合法還有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專門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了像辯證法,結構性思維,二分法,三分法、控制論、系統論等
  • 心理學知識:一起走進各種建構主義理論
    根據皮亞傑的觀點,認知是以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而建構起來的。在皮亞傑之後,一些學者又對認知結構的性質、認知結構的發展條件以及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中的關鍵作用等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同時也產生了不同流派的建構主義認識論和學習理論,如激進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社會建構論、社會文化認知、信息加工建構主義和控制系統論。關於這六種建構主義流派的理論內涵概括。
  • 譯文 | 什麼是「自然化知識論」?
    儘管它們確實都研究「證據如何與理論相聯繫」。但這樣看待這件事會使我們誤入歧途。我們之前提過,規範知識論關注所謂的證據聯繫——即,辯護的聯繫——但蒯因的自然化知識論註定只研究因果-律則的聯繫。不再研究辯護的知識論也不再是什麼知識論了。
  • 用系統論思考方法對抗傳染病 |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原文連結:https://idpjournal.biomedcentral.com/?
  • 李伯聰 | 工程知識論的艱難出場與「知識論2」的展望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古代哲學家往往都更加關注知識整體性問題,而較少有人明確地意識到「知識分類」問題也是一個「知識論中的重要問題」,知識論領域也很少出現「關於知識分類問題的哲學研究成果」。如果說,古代歐洲哲學家已經高度重視研究知識論問題,那麼,近代歐洲哲學史上出現了所謂認識論轉向,知識論領域的研究成果就更加琳琅滿目、百花齊放。可是,在琳琅滿目、百花齊放的「知識論成果」中,卻較少有哲學家「直接指名道姓」地研究「知識分類」問題。
  • 《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主編序⊙陳復與黃光國
    《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主編序序文 | 陳復與黃光國 本書《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系我們思源學圈的同道三年多來研究與辯論內容的結集成冊,早在公元2016《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書籍 圖丨由陳復教授提供首先,黃光國根據自己和李維倫、林耀盛、葉光輝與陳復等人持續對話的內容,撰成《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一書,書中回顧臺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在過去三十年間曾經出現過的五種「文化主體策略」,並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分別加以批判。
  • 博弈論(Game Theory)| 知識
    有時也稱為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理論和方法,它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目前在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係學、計算機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遊戲或者博弈(Game))間的相互作用.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
  • 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語言知識論
    筆者認為,Bachman和Palmer的語言知識論很值得研究,可視為一種「廣義語言知識論」。神經語言學研究者已經涉及到了語言知識論的問題。崔剛(2015:12)指出,長期以來,語言學理論研究主要採用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通過行為研究建立關於語言學習內在過程的假設。但是,語言學習作為一種認知活動,最終要受大腦的支配,語言知識獲得和技能形成還會引起大腦的變化。語言教學界對於語言學習神經基礎的忽視主要是因為對於大腦認識不足。
  • 雷錦志:從計算數學的角度研究癌症—新聞—科學網
    系統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系統組成成分的構成與相互關係的結構、動態與發生,以系統論、建模、實驗和計算方法等的整合研究來對生命科學問題進行研究的新興綜合學科。 2002年,林家翹回到母校清華大學,為了推進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林先生在清華主持創立了「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倡導蛋白質結構摺疊問題的理論研究。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批判學派與理性主義對於傳播學研究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的考察,無法脫離人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漫長發展歷程和幾千年來積累的成果。哲學思辨或者形上學是人類最原始、生命力最為強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傳統,西方形上學的集大成就是理性主義思潮。
  • 科學網—我國收穫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最新研究成果於10月13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 番茄是世界範圍內第一大蔬菜作物,在科研上也是植物遺傳、發育和生理研究的重要模式系統。黃三文介紹,食用的大果栽培番茄是由野生番茄馴化而來,果重是其祖先的100多倍。通過群體遺傳學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番茄經歷了從野生醋慄番茄形成櫻桃番茄,最終成為大果栽培番茄的兩步馴化過程。
  • 南哲講座 陳嘉明:知識論在中國
    首先,陳嘉明教授借用「知道如是」和「知道如何」這兩種知識類型的區分來反思中國傳統的知識論,解釋儒家哲學的知識論是什麼樣的知識論;其次,分析傳統知識論的影響;最後,介紹現當代中國對知識論的研究。 講座一開始,陳嘉明教授指出知識論在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知識論、邏輯學、倫理學和本體論是哲學的四大分支,知識論是以求真為目標的。隨後,陳嘉明教授提出了什麼是知識的問題。
  • 《階梯式發展論》首發式在京舉行—新聞—科學網
    日前,《階梯式發展論》首發式暨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
  • 默會知識:對言不盡意的一個知識論解釋
    他的「個人知識」理論既闡明了知識的「發生學」機理,又對知識的本質有獨到的見解。波蘭尼對於知識與語言有如下判斷:「人所能知多於其所能言辨。」根據是否可言述,我們可以把知識分為默會知識和言述知識,前者揭示了所知與語言之間的「殘餘物」。波蘭尼的個人知識論區分了「知的動作」及「知的內容」,前者稱為「識知」(knowing),後者稱為「知識」(knowledge)。
  • 酈菁:知識研究與歷史社會學
    知識研究與歷史社會學【摘要】歷史社會學第三波的發展不僅包括方法論與時間性轉向,也內含研究議題的變革。本文從其中一個重要議題——知識研究出發,來討論這些議題如何體現歷史社會學的最新理論內核,並為各自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與可能性。
  • 『因果關係』英文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今天我們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資料庫,對『因果關係』英文研究成果進行分析,並繪製了研究熱點知識圖譜,以饗讀者。圖1所示:因果關係研究成果發文時間分布情況,由圖可以看出,因果關係研究方向的英文成果呈現出顯著的遞增趨勢,業已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
  • 統一信息理論將成為最先進的知識方式
    統一資訊理論是在人類已取得的固有的信息理論知識和其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擴展研究,突破了科學、哲學、宗教等人類以往認知方式的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而將認識深入到人類所從未涉及的最基礎層面——始基層面和極限層面,人類的認識從此徹底觸底,從而構建起能夠徹底統一人類的認知總論、自然科學、宗教、生命學、人文社會科學等所有學科知識的大統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