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好,家長對孩子要求適可而止,這樣孩子身心才健康

2020-09-03 寶寶媽育兒日常

家長想要孩子好,是家長的本性。但是太多的家長想要孩子更好,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很多孩子都不堪重負。孩子內心壓力太大,也比較脆弱,經常出現一些傷害自己的事。家長想要孩子好,就不要強加自己的想法,要多和孩子交流,尊重孩子意見。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信息,一名家長想要還學習好,給孩子太多的要求。孩子九門考試考了四門第一還是不行,家長想要孩子全部都是第一。這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緒,甚至出現自殘來抵抗上學。這就是家長想要孩子太好,強迫孩子學習。

家長任務強迫孩子學著學那、是為了孩子好,那樣會給孩子造成什麼不好影響呢?


孩子內心脆弱,最近幾年來孩子受不了壓力自殘輕生的案子有很多。大多數都是家長給孩子強行太多的要求,孩子考不好,完成不了家長的要求,就會對孩子進行責備。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管學的好,考得再好,都完成不了家長的要求。因為家長的要求總是永無止境,孩子受不了家長的壓力,內心出現崩潰,造成出現悲劇。

有的家長為了孩子好,做一些孩子不可能完成的事。還有的家長因為孩子一次失敗就對孩子冷眼相看,打擊孩子,說是為了孩子好,重拾自信。就像小歡喜的電視劇中丁一一樣,家長對他要求太高,孩子上了清華還不滿足,導致丁一承受太大的壓力,得不到家長的認可。最終跳樓了結生命。

那麼家長想要孩子好,就要適可而止,那樣怎麼做才是為了孩子好

第一個辦法:認同孩子

想要孩子好,家長要認同孩子的努力。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一切都是孩子自己努力做成的,不管是否成功,孩子都付出了太多的時間和心力。所以家長要認同孩子的付出,並加以鼓勵。這就是西方和中方的區別,我國通常認為成功只看結果,但是西方認為過程只要精彩就是成功。所以家長要認同孩子過程中的努力、付出,這樣才能刺激孩子想要更好。

第二個辦法:尊重孩子

孩子也要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家長不能認為孩子小,就視而不見孩子的想法,這樣孩子感覺沒有受到尊重,在家長眼裡只要執行就好。孩子等到青春期的時候就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做自己認為的事。家長就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這樣孩子認為家長是最好的朋友,也沒有架子。就會和家長多交流溝通,了解孩子內心想法。

第三個辦法:信任孩子

生活中有些家長總是對孩子持有懷疑的態度,認為孩子總是欺騙她。這樣孩子感覺家長不信任孩子,就會對家長進行反抗。都說是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只有信任孩子和家長才會親密無間。沒有信任,孩子會一直防著家長,導致孩子和家長像仇人一樣,見到孩子就想看管孩子、命令孩子。

寄語:孩子的成長之路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不要是認為孩子好,就要去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會反抗父母。家長想要孩子好,就要多和孩子交流,和平相處,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才會認為家長是一個可靠的人,不是為了家長自己的理想,強迫孩子。

相關焦點

  • 手機對孩子危害大,需要孩子遠離手機,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
    想要培育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還有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想要毀掉孩子很簡單,只要一部手機。這樣的一句話就能表現出手機對孩子的危害,現在暑假期間,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玩手機,甚至有的是聚眾玩耍。看到這樣的現象,很想讓孩子們放下手機,但是孩子的家長在這,我們也做不到。我的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小天最近也是迷上了手機遊戲,經常看到小天低頭在那玩耍。
  • 家長要求孩子門門考一百分,這樣教育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
    這樣的家長,其他的家長羨慕,他本人也感覺很非常自豪,學校也很省心,不僅學習好,嚴守紀律,可是你曾想到,上學期間和以後的上學結束之後的走上社會的發展道路完全是不一樣的,甚至出現相反的情況,不可否認,學霸肯定沒有混的很差的,但是學霸的創造能力比起非學霸差很多。
  • 其實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很低,孩子對自己要求都很高,你知道麼?
    家長們大多會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孩子大多會討厭家長管自己的學習,看起來總是「家長有心望子成龍,孩子爛泥扶不上牆」,所以衝突不斷。實際上,你知道麼?在家長的內心裡,對孩子的要求其實都很低,而在孩子的內心裡,他們對自己的要求都很高。
  • 想要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好的家庭教育很重要,家長不可輕視
    家庭教育從古至今對每個人均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每個孩子身上都能反射出父母的影子,也能向旁人展示其家庭教育。家長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好的家庭教育是關鍵,家長可千萬別輕視。黃翠和老公結婚多年並有一個正在讀小學的女兒,因為他們工作較忙,女兒都是婆婆幫忙帶。在旁人看來,黃翠工作穩定又有老公的寵愛,再加上他們的女兒很懂事,可以說,她是人生贏家了。然而,黃翠的煩惱也不少。這是為什麼呢?
  • 孩子擁有樂觀心態,面對困難坦然面對,孩子身心才健康
    所以孩子想要教育好,多教會孩子一些樂觀的心態,以開心的心態度過一天,開心是一天,難過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開心的度過呢?還能對同事說對不起,這次沒考好,下次一定要考好,回報同事。就算同事批評小華,小華也能接受。小華同學就沒有這樣好的心態,孩子每次考不好、闖禍,孩子都不敢回家,都需要小華的陪伴和開導,不然孩子都想露宿街頭。
  • 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
    這麼小的孩子驟然離去,揪心!痛心!孩子的離世究竟和體罰有沒有關係,警方正在抓緊調查。但這件事卻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許多老師許多家長心中,成績永遠是最重要的,衡量一個孩子的標準就是成績單。所以我們看到有高分低能的,有小小年紀抑鬱的,甚至很痛心地陸續聽到有自殺身亡的,有非正常死亡的。少年時代本該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期,是什麼讓這些孩子生活得如此壓抑?
  • 十個孩子有兩個患心理疾病,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家長要注意什麼?
    現如今的孩子,在來自家長和學校的不同程度的壓力下,都顯得非常敏感脆弱,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環境和發洩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越來越陷入消極的「漩渦」裡。不能否認成績的結果是檢驗知識掌握情況的唯一標準,但是這不是檢驗人生的標準。家長是否還記得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後來隨著孩子的長大,會背幾首兒歌、會數幾個數、會認多少個拼音字母,漸漸的孩子成為了父母「炫耀的資本」。
  • 老師語言暴力摧毀多少孩子?維護孩子身心健康家長,該怎麼做?
    家長的語言暴力傷害孩子內心,影響心理成長,那麼老師們對孩子的言語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呢?典型《老師好》由于謙等人出演,劇中好老師,壞學生和好學生的形象發生了很多轉變,也勾起了我們對自己學生生活的回憶。而影片中的苗宛秋,就是一個實打實的權威人物。
  • 對孩子太摳門的家長,難養出自信的孩子,會限制孩子的成就
    會讓孩子變得非常在乎錢家長對孩子太摳門,會讓孩子變成和家長一樣的人,會非常吝嗇,也會非常在乎錢。很容易成為一個願意為了錢,去做任何事的人。這樣的孩子,以後走入社會之中,很難立足。所以說,家長的這種做法,是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未來的。
  • 想要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這樣的媽媽不能少
    孩子連媽媽都還不會叫,就急著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力、專注力、內驅力,每天中文夾雜著英語跟孩子對話。說現在經受的苦,就是未來的幸福!這哪是培養能力,這根本是讓孩子承受來自母親的焦慮壓力。就像一篇序文中提到的馬卡連柯的言論:如果想要毒死你的孩子,就讓他擁抱你所謂的幸福。
  • 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該被「吞噬」,父母這樣引導,才對孩子最有益
    孩子發脾氣,家長的幾種做法,對孩子的影響深遠不同的家長,對待孩子的撒嬌、發脾氣都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同的處理方式對孩子而言,影響也是天差地別。2、哄孩子一生氣、發脾氣,家長就束手無策,利用各種方法去哄孩子。新鮮的玩具,好吃的零食,希望孩子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但是時間一長,他們就發現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了。哄的招數對孩子已經不管用了,孩子的脾氣甚至又上升了一大截。
  • 孩子乖巧安靜不見得對孩子好,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家長要重視
    上個星期小劉把他的兒子小天送到我家給我照顧,說是孩子最近沒有人帶,需要麻煩一下我。小天確實比較好帶,一點也不挑食,也是比較安靜。但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小天就有點害怕了。手裡一直要拿著東西才能睡覺,這其實孩子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比較乖巧就認為孩子心理健康,但是缺乏了這個年紀的活潑,長時間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 媽媽給兒子報了5個培訓班,孩子不堪壓力禿頂,請家長適可而止
    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變好了,可以得到更多的東西,但孩子們的壓力卻變得越來越大,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可能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就比大人還要忙碌。各種課外輔導班隨之而來,孩子每天放學之後就要趕著去外面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周末的時候也沒有時間出去玩,很多孩子長大之後確實按照父母的路線一直成長,然而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卻出現了很大問題。
  • 小時候被父母要求做「好孩子」,現在被孩子要求做「好家長」
    若你家孩子自律,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自然可以給他買手機。不但可以隨時和孩子聯繫,孩子也能和同學交流感情。而且這樣做,既能體現父母對孩子的信任,還能表示對他自由的尊重。可是,若你家孩子已經遊戲成癮了,買手機只為了脫離你的掌握,隨時隨地約著同學打遊戲。你還要給他買個手機嗎?這是什麼好父母?這是在把孩子往火坑裡推!
  • 發現孩子偷東西後,家長應該怎麼辦才好?
    對孩子過度溺愛如果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予取予求,那孩子就很難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也很培養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因為,他們想要的東西,父母都會想方設法地滿足他們,他們已經習慣了一開口就能拿到想要的東西或者想要的東西直接去拿的模式。長此以往,就養成了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
  • 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 孩子身心健康更重要
    這樣的確造就了不少優秀少年,但也過於千篇一律,是好是壞恐怕只有成年後才能知道。 8月25日有媒體報導,一位46歲爸爸要求9歲兒子每天必須戶外玩夠2小時才能寫作業,父親的想法是保護兒子的視力,認為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才最重要。
  • 關注幼兒家庭教育,尊重孩子身心特點,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因此,幼兒教育就要遵循和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達到培養孩子正確的做人態度,養成良好的習慣,注重發掘孩子內在的興趣,從而獲得求知的方法,掌握人生的基本技能。作為孩子家長都有共同的願望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兒園,希望孩子接受好的幼兒教育,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更需要家長和幼兒園共同配合,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對幼兒進行早期潛能的開發。
  • 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現狀:父母對成績期望越大,孩子的壓力越大
    在這種「愛」的壓迫下,很多孩子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不被理解,不被關注,自己的情緒得不到排解,最後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孩子墜樓、校園暴力、叛逆等事件頻發,讓我們不得不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問題。基於此背景,騰訊育兒聯合企鵝童話面向社會發起調研,旨在了解當代青少年身心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 家長別只要求孩子「大方」,有些事情應該「自私」,才是對孩子好
    導讀:家長別只要求孩子「大方」,有些事情應該「自私」,才是對孩子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長別只要求孩子「大方」,有些事情應該「自私」,才是對孩子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舒緩身心迎接挑戰,家長孩子一起加把力
    「爸媽對我的要求不像暑假那麼『松』了,天天盯著我做作業。」……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沒有比開學回到校園、見到同學更開心的事了,但是上學的煩惱也不少。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如何讓孩子們用良好的心理狀態,開心、快樂地迎接成長和挑戰?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研究所學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學專家王楓看來,幫助孩子舒緩身心,儘快適應開學後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需要孩子和家長共同加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