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犯無罪與不能犯未遂的區分

2021-02-06 刑事正義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刑事正義」⇑


其實關注一個公眾號比添加一個朋友還要簡單,你不看它的時候,它就默默的在那裡不會打攪你,不過當你想看它的時候,它可能給你帶來的是知識、訊息和感悟。




《刑事審判參考》一道題目:甲拿白糖騙乙是冰毒讓其販賣,乙將白糖賣給丙得4000元錢,乙是否構成犯罪。很明顯乙屬於對象不能犯,根據筆者以往的記憶對象不能犯應該按照未遂處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下述總結來自網絡,作者不明,供大家參考。

  不能犯與未遂犯的區分:

  二者相似點是都有犯罪故意,都沒有得逞。區別在於:法律效果不同。對不能犯是無罪處理;而未遂犯構成犯罪,只是未遂而已。

  具體區分標準:行為是否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險性。如果有,就是未遂犯;如果沒有,就是不能犯。①

  ①周光權:《刑法總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頁。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34頁。

  行為是否具有危險的判斷標準:

  (1)從客觀角度來判斷,而不能從行為人主觀認識來判斷。這是因為,對行為危險性的判斷,是一種客觀判斷,危險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受行為人主觀認識影響。

  例如,甲將麵粉交給乙,謊稱是毒品,讓乙運輸,乙以為是毒品而運輸。從乙主觀認識 看,運輸行為有危險性,但從客觀角度看,運輸行為沒有危險性。乙不構成運輸毒品罪。

  (2)從行為時的情況來判斷,而不能從行為後的情況來判斷。這是因為,危險是指行為的危險,所以需要以行為時來判斷,而不能以事後是否最終發生實害結果來判斷。

  例如,甲向乙投毒1毫克,乙服用後未死。事後發現,該毒藥1毫克不會致人死亡。如 果從事後看甲的行為沒有危險性,但從行為時看甲的行為有危險性,應構成故意殺人罪(未 遂)

  (3)從辯證法眼光看,而不能從形上學眼光看,也即應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判斷,而不能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眼光判斷。

  【注意】如果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看,行為對法益有危險,但由於偶然因素,沒有導致實害結果,此時不能因為沒有實害結果就否認行為的危險性。

  例1,甲攔路搶劫乙,發現乙身無分文。不能因為乙身無分文而認為搶劫行為沒有危險性。甲構成搶劫罪未遂。

  例2,甲夜晚潛伏乙家謀殺乙,從窗戶外向乙的床鋪猛開槍,實際上床上無人。不能因為床上無人就認為開槍行為沒有危險性。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

  例3,甲向乙開槍射擊,乙因為身穿防彈衣而毫髮未損。不能因為乙沒有受傷而認為開槍行為沒有危險性。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①

  例4,甲、乙相距100米,甲向乙開槍,沒有射中乙。事後鑑定發現,甲的手槍最大射程只有90米,不會射中乙。不能因為這一次沒有打中就認為這種行為沒有危險性。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

  ①提示:該案例是本書2009年版就有的案例,引自周光權教授《刑法總論》(第一版)第274頁。2009年司法考試成為真題。本書收集的案例多帶有此特徵,因此還望考生引起注意。

  【常見錯誤】對行為危險的判斷,常見錯誤是簡單孤立的判斷,而不注意綜合具體情形,

  導致結論絕對化。例如,大家往往只記住,誤將白糖當作砒霜而殺人,是手段不能犯,無罪處理。實際上這種說法過於簡單,應補充具體情形來具體分析。

  例1,甲以為白糖能毒死人,悄悄向乙投放白糖。這屬於手段不能犯,具體而言是迷信 犯,無罪處理。

  例2,甲、乙在朋友丙家吃飯,甲想殺死乙,以為丙家廚房裡的白糖是砒霜,悄悄向乙投放。由於行為沒有任何危險,所以甲是手段不能犯,無罪。

  例3,甲欲殺乙,購買了砒霜,裝在小瓶裡,放在裝有白糖的小瓶旁邊,然後邀請乙來家做客。甲在取砒霜時,因為一時疏忽,誤將白糖小瓶取走,悄悄向乙投放。這種行為孤立地看,沒有任何危險,但是結合前後環節整體判斷,這種行為有危險,僅因甲的一時疏忽而沒有導致實害結果發生,帶有強烈的偶然性,不能因此否定行為本身的危險性。所以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

  【總結】對行為危險性的判斷公式:從客觀角度→行為時→聯繫、發展、全面的眼光判斷→行為有無危險。

刑 事 正 義

關注刑事正義       兼論社會公平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專注刑事實務研究  關心司法體制改革

熱衷法律時事評說  樂於法制熱點分享

相關焦點

  • 【答疑】關於不能犯與不能犯未遂的答疑
    我剛回顧了下您上周三晚上的課程內容,對【不能犯未遂】這一概念仍然不解,不解之處如下:問題①,您的講義(截圖見附件1)中提到:{不能犯與不能犯未遂是不同的概念,不可將「不能犯未遂」分拆為「不能犯」、「未遂」。
  • 試論不能犯未遂與迷信犯之區別
    [2]換言之,德國刑法理論認為不能犯未遂屬於未遂犯的一種,「如果行為人的以實現犯罪構成要件為目的的行為,根據事實上的或者法律上的原因,在現有情況下不可能既遂的,是不能犯未遂,諸如客體不能犯、手段不能犯,或者主體不能犯」[3],不能犯未遂同樣是要受到刑事處罰的。我國傳統的刑法理論與德國在這一問題上具有相似之處,以行為的實行能否達到既遂形態為標準,同樣將犯罪未遂區分為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
  • 【域外學習】反面推論與不能未遂和幻想犯的區分
    反面推論與不能未遂和幻想犯的區分Umkehrschluss und die Unterscheidung zwischenuntauglichen
  • 【傻傻分不清系列】幫助犯未遂?未遂的幫助犯?未遂的教唆?教唆犯未遂?
    這種情形中,乙的幫助行為本身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險性、可能性,是合格的幫助行為,但由於意志以外原因未能連接到(作用於)正犯行為的危險流中,便不可能發揮促進作用,不可能對法益(丙家財物)具有危險性,因此不成立幫助犯。【結論】這種情形屬於幫助行為本身未能成功、未得逞。理論上將這種行為稱為 「幫助未遂」。幫助未遂,是指一種無罪的現象。
  • 判定「不能犯未遂」的思路研究 | 凌雲專欄
    「不可罰不能犯」長期以來被作為未遂犯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存在,並將其稱為「不能犯未遂」。何為「不能犯未遂」?例一:A聽B說,C經常去雲南販賣毒品,故而A在同D約好的情況下,向C購買了10克海諾因,並自己攜帶這10克海諾因坐火車到廣州給D,後在廣州火車站被查獲。經過公安機關鑑定這所謂10克海諾因實際是麵粉。
  • 「不能犯未遂」的三種觀點:抽象危險說、具體危險說、客觀危險說
    我國刑法通說認為,以犯罪行為實際上能能否達到既遂狀態為標準可分為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能犯的未遂,就是有既遂的可能,只是由於遇到了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沒有既遂。不能犯的未遂是指犯罪在具體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既遂的情況。不能犯未遂可分為兩種情況:(1)工具不能犯未遂;(2)對象不能犯未遂。一般認為,不能犯分為絕對不能犯和相對不能犯,絕對不能犯不可罰,不成立犯罪,但相對不能犯成立未遂。屬於可罰的不能犯。迷信犯是一種公認的絕對不能犯,但其他的不能犯,如何區分絕對與相對,則有較大爭議。
  • 陳子平、陳家林等談不能犯基本問題
    如果被害人真的沒帶錢則表示沒有危險,即無罪。而如果左口袋沒錢右口袋有錢,則存在危險,即成立未遂。對於這種觀點,我始終還是存在不同的看法。從那以後我對不能犯理論開始有了與以往不同的思考。2008年時我發表了一篇關於討論不能犯的文章,對不能犯的觀點回歸了抽象危險說。當然,在「97刑法」頒布之後,在陳興良、張明楷等著名學者的引領下,包括與我同齡的特別是留日學者大多都是傾向於客觀的危險說或具體的危險說。
  • 韓國刑法不能犯之探究
    根據此種見解,韓國刑法第27條是關於儘管不可能發生結果但因存在危險性而進行處罰的可罰的不能(未遂)犯的積極規定,其與第26條在「中止犯」之標題下規定「中止未遂」之內容的形式相同,因此正如第26條「中止犯」標題下的內容意味著中止未遂一樣,第27條在「不能犯」的標題下實際上規定的也是關於可罰的「不能未遂」的內容。
  • 王乾田:結果犯與行為犯的再區分
    作為犯罪成立條件的構成要件符合性同樣適用於對犯罪未遂是否成立的判斷,犯罪構成要件就不僅僅是既遂犯的構成要件,也是未遂犯的構成要件,因而構成要件只是成立犯罪的最低限度條件,而非犯罪既遂的條件。事實上,「犯罪構成只能決定犯罪的成立,而不能決定犯罪的形態」。
  • 黎宏:論盜竊罪數額犯的未遂
    這是我國的傳統見解,以所謂「重罪輕罪區分說」為代表;[2]第二種見解認為,不管是「數額較大」的類型還是「數額(特別)巨大」的類型,均存在未遂形態,以「事實數額說」、「規範數額說」為代表。[3]第三種見解認為,「數額(特別)巨大」類型的盜竊罪不存在未遂形態,但「數額較大」類型的盜竊罪存在未遂形態,其以所謂「量刑規則說」為代表。[4]下文分別展開論述。
  • 【刑事案例】不能犯與未遂犯的區辨、認定與處理
    【規則描述】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無論是對象不能犯還是手段不能犯,其都缺乏實現犯罪的危險性,所以不成立犯罪。劉桃英主觀上具有購買假幣的目的,但實際購買的確是冥幣,沒有犯罪對象,屬於對象不能犯,且冥幣不會對市場秩序這一核心法益產生侵害,故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其行為不構成犯罪。
  • 祝賀王復春博士論文《不能犯未遂的規範論研究》出版!(陳興良、白建軍教授傾情作序)
    以規範論的視角,審視不能犯的處罰根據與處罰範圍,得到了規範的危險概念。規範的危險,不同於存在論意義上的客觀危險、主觀危險,而是對經驗判斷上危險的規範升華。《不能犯未遂的規範論研究》即是以規範危險概念重新審視不能犯理論的「小試牛刀」。
  • 【讀而思】淺析未遂犯與不能犯的區分標準
    其次,我國《刑法》第23條第1款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所謂犯罪的實行行為,必須是具有導致法益侵害的危險性的行為,由此體現了我國現行刑法整體上客觀主義的刑法立場,因而在未遂犯的判斷上,要看行為是否具有侵害法益的現實、具體的危險,而非以行為人的犯罪計劃作為危險判斷的資料或者根據。
  • 硬核考點:教唆未遂與未遂的教唆
    1、教唆未遂,是指《刑法》第29條第2款規定的「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確切的說是指教唆此罪犯彼罪。未遂的教唆,則是指教唆他人實施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犯罪行為。【例1】老蔡教唆A殺人,A卻強姦。本案中,老蔡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教唆未遂。
  • 《帶有惡意的白糖——論不能未遂的可罰性讀後感》
    張志鋼博士的《論不能未遂的可罰性》是我在圖書館閱讀的第一本書,興趣多來自於白糖砒霜這個最簡單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刑法第一課。何為不能未遂,先需釋義「未遂」一詞:犯罪未遂是指已經著手實施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為。而在未遂犯的分類中,以行為人是否有能力實施犯罪以求得犯罪結果而劃分為能犯未遂和不能未遂。
  • 如何認定瀆職罪中行為犯未遂
    關於行為犯的概念,理論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只要行為人實施了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某種危害社會的行為就構成行為犯之既遂;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實施了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構成要件的行為就成立行為犯。  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實際上是將犯罪成立與犯罪既遂相混淆。
  • 劉明祥:再釋「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
    我國刑法不是採取德、日刑法那樣的區分正犯與共犯的犯罪參與體系,而是採取單一正犯(犯罪人)體系,也沒有採取德、日所流行的共犯從屬性說,因而不存在按共犯從屬性說做上述不同於通說之解釋的法律基礎。況且,即便是認為我國刑法採取了區分制和共犯從屬性說,也不能否認其做出了處罰教唆未遂(即處罰「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教唆犯)的例外規定。德國刑法就是適例。
  • 如何界定理論上的教唆未遂
    第一種觀點認為鄧某教唆餘某毀掉偷來的摩託車,但餘某並沒有聽從鄧某的教唆,故鄧某教唆餘某毀掉摩託車的的行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未遂)。鄧某同時也構成幫助餘某毀滅證據罪(未遂)。  第二種觀點認為鄧某的行為屬於理論上的教唆未遂,鄧某可能觸犯的故意毀壞財物罪和幫助毀滅證據罪一般都不處罰未遂。故鄧某的行為應按照無罪來處理。
  • 教唆他人毀壞盜竊物未遂如何定性
    第二種觀點認為,劉某的行為無罪。理由是劉某的行為屬於理論上的教唆未遂,劉某可能觸犯的故意毀壞財物罪和幫助毀滅證據罪一般都不處罰未遂。故劉某的行為應按照無罪來處理。  【評析】  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認為劉某的行為應該按照無罪來處理。
  • 女子將雕塑當小三射擊,法律認為犯故意殺人罪未遂,這是為何?
    那麼問題來了,翠花開槍射擊雕塑,對小三根本就沒有任何危害,為何法律依然認為翠花犯故意殺人罪未遂呢?按照我國刑法規定的內容,故意殺害他人的犯故意殺人罪。如果殺死了,則成立既遂,沒有殺死,就成立未遂。但是這只是一般的規定,按照司法解釋及相關規定來說,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對象不能犯的問題;二是對象錯誤的問題。對象不能犯,是指因為不存在犯罪對象,導致不可能成立犯罪。比如在荒蕪人煙的沙漠中將稻草當成仇人開槍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