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R1是宿主免疫細胞上的鼠疫受體

2020-12-14 科學網

FPR1是宿主免疫細胞上的鼠疫受體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4:50:54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Dominique Missiakas研究組發現N-甲醯基肽受體(FPR1)是宿主免疫細胞上的鼠疫受體。 2019年9月18日在線出版的《自然》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者發現在人體免疫細胞中鼠疫桿菌III型分泌系統的針帽狀蛋白LcrV與N-甲醯基肽受體(FPR1)結合促進細菌效應物的轉運。小鼠的瘟疫感染是特點是死亡率高,然而,Fpr1缺失小鼠的存活率升高並且增強了對抗鼠疫病毒的抗體反應。研究者鑑定了FPR1R190W是人體中保護中性粒細胞免受鼠疫桿菌III型分泌系統破壞的候選等位基因。因此,FPR1是人和小鼠體內保守的鼠疫受體,它的缺失或突變提高宿主對鼠疫桿菌的抵禦。此外,鼠疫選擇的FPR1等位基因似乎已形成對其他傳染病和惡性腫瘤的免疫反應。

據介紹,鼠疫耶爾森氏菌利用III型分泌系統分泌的的致病因子選擇性地破壞宿主免疫細胞,並且鼠疫耶爾森氏菌在血液中繁殖並通過跳蚤傳播給新宿主。不過,導致鼠疫細菌選擇性破壞免疫細胞的主要因子尚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FPR1 is the plague receptor on host immune cells

Author: Patrick Osei-Owusu, Thomas M. Charlton, Hwan Keun Kim, Dominique Missiakas, Olaf Schneewind

Issue&Volume: 2019-09-18

Abstract: 

The causative agent of plague, Yersinia pestis, uses a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o selectively destroy immune cells in humans, thus enabling Y. pestis to reproduce in the bloodstream and be transmitted to new hosts through fleabites. The host factor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elective destruction of immune cells by plague bacteria are unknown. Here we show that LcrV, the needle cap protein of the Y. pestis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binds to the N-formylpeptide receptor (FPR1) on human immune cells to promote the translocation of bacterial effectors. Plague infection in mic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mortality; however, Fpr1-deficient mice have increased survival and antibody responses that are protective against plague. We identified FPR1R190W as a candidate resistance allele in humans that protects neutrophils from destruction by the Y. pestis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hus, FPR1 is a plague receptor on immune cells in both humans and mice, and its absence or mutation provides protection against Y. pestis. Furthermore, plague selection of FPR1 alleles appears to have shaped human immune responses towards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alignant neoplasms.

DOI: 10.1038/s41586-019-1570-z

Sourc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570-z

相關焦點

  • 腫瘤趨化因子受體激動劑誘導NET並幹擾免疫細胞毒性
    腫瘤趨化因子受體激動劑誘導NET並幹擾免疫細胞毒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0:19:21 西班牙納瓦拉大學Ignacio Melero和
  • 鼠疫到底有多可怕?其又是如何傳播和擴散的?有無安全有效的疫苗?
    鼠疫作為一種古老的傳染病,曾經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大流行,共造成大約1.7億人死亡。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引起的死亡人數約1億人,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即中世紀的黑死病,共造成約5000萬人死亡。鼠疫耶爾森菌的發病機制與其獨特的毒力因子及與哺乳動物宿主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毒力因子在昆蟲和哺乳動物內有所不同,與哺乳動物的相互作用則包括對宿主細胞的黏附和侵襲、細胞內繁殖及與宿主免疫細胞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鼠疫耶爾森菌在昆蟲體內的毒力因子包括磷脂酶D和生物被膜,而在哺乳動物體內的毒力因子則包括III型分泌系統、Pla蛋白酶分子和F1膠囊蛋白(F1a)等。
  • Science:宿主細胞利用芳烴受體偵查細菌群體感應信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宿主細胞具有一種受體,它不能識別細菌本身,但可以偵察細菌之間的通訊。當有大量細菌存在時,宿主就會使用這種受體來記錄它們分泌的稱為毒力因子的致病性物質。
  • IGF1R是呼吸道合胞病毒進入宿主的受體
    IGF1R是呼吸道合胞病毒進入宿主的受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4 14:31:29 加拿大艾伯塔大學David J.
  • Nature Microbiology:揭示綠膿桿菌群集感應分子誘導宿主免疫細胞...
    此前研究發現,該分子除了在細菌內部具有轉錄調控活性之外,還能夠直接影響宿主的信號傳導。主要分為抑制免疫信號以及促進細胞凋亡兩個方面。然而,這兩類效應的內在聯繫以及各自的分子機制均沒有得到清晰的揭示。在本研究中,作者以3oc的「免疫調節活性」為出發點,探究了其對於T細胞抗原激活過程的影響。
  • 鼠疫可防可控可治!|肺鼠疫|病原菌|傳染病|鼠疫|-健康界
    曾在世界上造成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數不計其數。我國已判定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個省、自治區的201個縣(市),面積達60餘萬平方公裡。在世界鼠疫處於活躍的情況下,1991~1994年在青海、新疆、西藏、雲南、內蒙等5省發現人間鼠疫106例,病死率24.5%。
  • B肝模式識別受體,如Toll樣受體,均屬於外源性傳感器
    先天免疫系統,是宿主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物理屏障、各種吞噬細胞、細胞因子、幹擾素和ISG組成,它們提供一線防禦機制,並觸發針對許多病毒感染的特異性和強大的適應性免疫。B肝模式識別受體,如Toll樣受體,均屬於外源性傳感器然而,大多數病毒已經進化出有效機制,進而逃避固有免疫系統並建立感染。
  • 世界上有超過2000多種跳蚤:講講鼠疫、跳蚤和馬的科學故事
    談到鼠疫這種曾經令古人聞風喪膽、萬戶蕭疏的疫病,現代人可能已經沒有太多概念。歷史上記載的幾次鼠疫大流行:6世紀的查士丁尼大瘟疫、14世紀的黑死病、19世紀的遠東大瘟疫等,無一不對人類造成破壞性的影響,據稱黑死病殺死了整個歐洲30%-60%的人口。
  • 研究發現:焦慮可能由免疫細胞「臨陣倒戈」造成
    研究發現:焦慮可能由免疫細胞「臨陣倒戈」造成 2019-11-28 16:25:14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江耘 |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靳津實驗室研究發現,CD4+T細胞嘌呤合成代謝功能紊亂在慢性應激誘導的心理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細胞》雜誌上。這對加深神經發育、精神疾病與免疫生理功能之間聯繫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了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病機制並指導新藥研發。
  • 免疫細胞家族成員:肥大細胞
    表達大量的IgE Fc 受體,釋放過敏介質。具有弱吞噬功能。和血液的嗜鹼粒細胞同樣,具有強嗜鹼性顆粒的組織細胞。存在於血液中的這類顆粒,含有肝素、組織胺、5-羥色胺,由細胞崩解釋放出顆粒以及顆粒中的物質,可在組織內引起速髮型過敏反應(炎症)。由於在肥大細胞上結合的IgE抗體和抗原的接觸,使細胞多陷於崩壞。
  • 何宏軒:鼠疫,全是跳蚤惹的禍—資訊—科學網
    在人類歷史上,鼠疫曾經奪走不少人的性命。引起鼠疫的鼠疫桿菌直到1894年方被發現,而感染鼠疫的齧齒動物(如鼠類)由跳蚤叮咬傳染給人,這個經由鼠類、蚤類傳染的途徑也遲至1898年方大白於天下。直到現代醫學興起,人們才找到鼠疫產生的原因、誘發的病症和控制的方法。 到底什麼是鼠疫?它有何危險?人類又該如何防範呢?
  • 內皮細胞與ACE2受體的關係
    年春季,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在中國暴發,研究發現,導致SARS的冠狀病毒(SARS-CoV)通過其表面的棘突糖蛋白(S蛋白)與人體呼吸道上皮細胞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相結合而侵入細胞,因此ACE2被確認為SARS-CoV的受體
  • 8月份內蒙古出現2例鼠疫死亡病例,鼠疫怎麼預防?
    鼠疫: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甲類傳染病,在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疫主要在嚙齒類動物間流行,鼠、旱獺等是鼠疫耶爾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為傳播媒介。鼠疫的流行歷史回顧:鼠疫是古老的傳染病,曾經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三次大流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大鼠疫於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取上億條生命。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從14世紀中葉開始,前後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 內蒙古歷史上的鼠疫‖正確認識鼠疫
    早在古代隋朝醫家巢元方著《諸疫源候論》(公元610年)及同期孫思邈著《千金方》中均提到「惡核」一症,據考證是今腺鼠疫的古稱。中國鼠疫流行最可靠記載是14世紀的大流行,當時死於鼠疫者1300萬人。文獻記載1644年山西省南部的今長治縣有鼠疫的流行,有「患者之項或臂上,出硬塊如凝血」和有「突然吐血而死"的記載。
  • 新冠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可被阻斷?
    新冠狀病毒的細胞進入取決於病毒刺突(S)蛋白與細胞受體的結合以及取決於宿主細胞蛋白酶引發的S蛋白。闡新冠病毒通過哪些細胞因子進入可能會提供病毒傳播的見解並揭示治療靶標。 一項新研究通過新冠病毒結合SARS-CoV受體ACE2進入而絲氨酸蛋白酶TMPRSS2用於S蛋白引發,批准用於臨床的TMPRSS2抑制劑可阻止其進入,可能成為治療選擇。
  • 科學網—甘肅鼠疫疫情不會擴散
    ,於7月17日確診為肺鼠疫。7月24日,甘肅玉門鼠疫隔離區才解除封鎖。 疑問: 甘肅的鼠疫疫情有無可能大規模擴散?一般鼠疫的暴發是否有季節性?如何預防鼠疫? 解答: 「肺鼠疫是鼠疫最厲害的一種,肺鼠疫傳播性比較厲害。
  • 跳蚤的低鳴:我吸食人血,傳染鼠疫,人類懼我謹謹!
    而身上的骨片具有非常強的抗擠壓能力,這也可以有效地防止被宿主的「瘙癢動作」而扯爛。而最誇張的是它長長的、發達的後腿。一般一隻跳蚤只有3毫米長,但是它卻可以往上跳高18釐米,水平跳遠33釐米。也就是說,跳蚤可以輕鬆地跳到比自己高几十倍的地方。
  • 開發出無需免疫細胞的癌症免疫療法
    2017年11月17日/生物谷BIOON/---對免疫細胞進行基因改造讓它識別和殺死癌細胞是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的關鍵,但是這些經過基因修飾的免疫細胞也有潛力給患者帶來問題。作為一種這樣的併發症,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結果,這種過度反應輕則導致發熱,重則導致器官功能障礙和死亡。
  • 研究揭示內質網應激傳感器激活自然殺傷免疫細胞
    研究揭示內質網應激傳感器激活自然殺傷免疫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6 10:44:57 2019年7月出版的《自然—免疫學》雜誌,發表了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Laurie
  • 研究發現:羊駝抗體能「綁定」在新冠病毒上,有效阻止其感染宿主
    9月4日,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科學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羊駝納米抗體可以通過阻斷受體相互作用來中和SARS-CoV-2(新冠病毒)。為了了解中和機制,研究人員評估了Ty1對SARS-CoV-2受體結合域(RBD)與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Ty1直接阻止RBD與其宿主細胞受體ACE2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