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深交所下發通知,要求券商原則上不得為交易經驗不足2年的新申請投資者開通創業板交易。經驗不足是造成個人投資者虧損嚴重的主要原因嗎?交易所是否應該限制投資者的投資渠道?通過進行適當性管理能不能幫助投資者有效降低風險、減少損失?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導,繼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強調深化落實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之後,深交所陸續向券商等各大會員單位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落實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工作的通知》,深交所向包括券商在內的會員單位提出了「對於交易經驗不足2年的新申請投資者,原則上不得為其開通創業板交易」的要求。同時,對於交易經驗滿2年但風險測評結果顯示風險承受能力低的新申請投資者,深交所也要求「原則上不得開通創業板交易」。如果這些投資者堅持開通創業板交易,就要「對客戶申請、風險揭示及相關勸導工作等情況通過書面、電子或錄音等方式進行詳細留痕,以備核查」。交易所限制投資渠道是不是合理?適當性的管理能不能幫助投資者有效降低風險、減少損失呢?
深交所下發通知,要求券商原則上不得為交易經驗不足2年的新申請投資者開通創業板交易。怎麼評價深交所下發的這個通知?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銀河期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宏觀經濟研究員付鵬來做分析。
付鵬:我們都知道投資者的適當管理,早在股指期貨推出的時候其實在中金所我們就看到過,主要還是在對股民的投資經驗上進行一個分類,實際上主要還是加強對於中小投資者的這種權益性的保護,一方面傳統意義上我們說對投資者的權益進行保護,因為市場的這種信息是非有效性的傳導,一般來講中小投資者在信息的層面上是有所缺失的,另外一個保護方法就是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也就是說通過檢測或者測試來告訴投資者,是否能夠承擔這樣的一個風險,以及你能夠承擔風險的基本能力到底在什麼樣的水平。這樣的話實際上交易所層面再告訴你創業板的水很深,不具備這種能力還是要防範風險,這樣交易所可以做到比較好的提示性的作用。
主持人: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說,創業板市場盲目跟風炒作現象仍然突出,個人市值佔比和交易佔比在深交所三個板塊中最高,而且去年個人投資者虧損面也是三個板塊中最高的。這表明適當性管理在引導理性投資、保護投資者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適當性管理任重道遠。那麼,通過進行適當性管理能不能幫助投資者有效降低風險、減少損失?
付鵬:降低風險這個原則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從股指期貨的層面上兩看,確實能夠起到降低風險的功能,因為很多中小投資者在市場面其實是非常弱勢的,至於說能不能防止虧損,很明顯是做不到的。因為大家也都知道,我們扣除交易所和券商的中間的費用以外,實際上市場是一個所謂的聯合博弈的市場,有輸者一定是有贏者的,資本市場來講本質上應該回饋於投資人的盈利,正確來講應該是來自於企業的分紅,但是大部分的中小投資者投機性太強,我們只能說向不能夠承擔風險的人警告或者提醒。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