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 | 孩子說不聽、教不動怎麼辦?——從紀律到自律,孩子的規則教育如何做?

2021-02-11 生命能育兒資訊

導讀:

早上不起,遲到、故意違紀、不寫作業……孩子這些不守規則的事例,有沒有讓身為父母的你頭疼?

如何幫助孩子理解規則的重要性,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從自我規範而來?

育孩子從遵守紀律到自我管理,學會自律、自主,可以這樣做……清晨,鬧鐘響了快10分鐘,小信仍賴在被窩裡,直到被媽媽搖醒才睜著惺忪睡眼刷牙、洗臉,又在媽媽數十次「快點」的催促中,時間已過去近一個小時。媽媽只得把早餐塞進書包,母子倆奪門而出趕上班、上學。放學後,小信一進家門就把書包丟在沙發上,手握遙控器,直到晚餐才依依不捨關上電視。肚子填飽了,小信坐在從不關機的電腦前,與線上「戰友」在遊戲裡廝殺,充耳不聞媽媽的嘮叨,最後索性關上房門。火冒三丈的媽媽提高音浪、語帶威脅,「再不去洗澡,就給我試試看!」「再不關電腦,我就把電腦丟掉!」他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跟「戰友」說:「我老母抓狂了,886~」上課時間,國中部的阿修嚼著口香糖,故意發出「嘖嘖」聲,老師不得不出言制止。阿修下巴抬得高高地斜睨老師,半晌才緩緩起身,走到垃圾桶邊把口香糖吐掉。老師準備繼續講課,回到座位的阿修儘管沒了口香糖,卻仍做咀嚼狀,滿不在乎地看著老師,彷彿在說「看你拿我怎麼辦?」。這已算阿修「溫和」的反抗,自進入康橋國小部,他慣常不交功課,上課打瞌睡,還課堂上挑釁師長。阿修的父母都是留學國外的高知,也成就了一番事業,卻無法理解阿修為何同他們不一樣?尤其阿修升入七年級,進入青少年狂飆期後更是變本加厲,不僅常與師長言語衝突,與父母的代溝也越發嚴重。爸爸生氣又灰心地說,「我們家都這麼優秀,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此言一出,更讓阿修自暴自棄,親子關係也更難修復。但阿修並非異數,兩年前,康橋校長張啟隆為整頓國中部校園,一次請走11個不守校規的學生,小哲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家中獨生子,外表俊帥,博士爸爸自創一家高科技公司,媽媽是皮膚科醫生,兩人從早忙到晚,供給小哲一個極為富裕的生活。但小哲沉迷上網、玩遊戲,常看色情網站,甚至帶圖片到學校與人「分享」。阿修升上八年級,加入籃球社和輕艇校隊。初期仍不改少爺脾氣,隊友撞到、搶球都會惹他不高興,爆發口角與爭執。但慢慢的,阿修在嚴明的訓練中開始改變。以往總是賴床,要爸媽送上學;而今,為了輕艇隊早上七點的下水練習,六點就到學校準備,下午五點放學後,參加籃球隊集訓到六點半,再留下收拾整理。阿修變得主動積極,還熱心指導學弟,加以體能不錯、又有領導才能,在球隊中逐漸受到重用,寒假被選為籃球社隊長,整個人完全改觀。就讀東華大學中文系的郝妮爾,高中曾在全臺演講比賽中拿到冠軍,讓宜蘭縣首度在此項比賽中掄元,她成功的關鍵在於基於自律的堅持練習。自高中開始,郝妮爾固定的課外作業是每天兩篇文章。為求言之有物,她大量閱讀,做了十幾本筆記,密密麻麻寫著名人語錄、生活小故事與新聞事件,「我每天都會想,哪個故事或新聞可用在什麼題目上?」即席演講的勝負關鍵之一在於構思大綱的速度,一般人可能要花半小時,郝妮爾只需5分鐘,「沒經過有紀律的練習是辦不到的,」她的國文老師胡德生說。吉米‧柯林斯(Jim Collins)在《從A到A+》中寫到,紀律是一種持續不變、日積月累的模式和精神,這也是企業或個人能夠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洪蘭在《通情達理》一書中引用12世紀聖方濟(San Francesco)說的話:

開始的時候,先做必須做的事,然後做可能完成的事,突然之間,你會發現自己正在做不可能的事。

做必須做的事便是紀律;有了紀律,就可以做可能完成之事;持之以恆,你就會發現自己正在做不可能的事了……

紀律必須從小培養,因為人都好逸惡勞,若是沒有規範,很容易就鬆弛懶散下去。

被德國媒體封為「全德國最嚴格老師」的班哈德.畢博(Bernhard Bueb),任職於德國最知名的寄宿學校薩勒姆王宮中學30多年。他在《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一書中提到,一個擁有優異天賦的15歲男孩,因不受管理、喜歡喝酒,對什麼事都懶散,面臨再度留級的命運,班哈德建議他去讀最嚴格的傳統英式寄宿學校1年。
在寄宿學校,男孩面對的是紀律與秩序至上,師長權威和學生共治擁有無可爭議的地位。在這樣的環境裡,男孩從停止喝酒到成為越野跑者,成績開始提升,最後順利高中畢業。類似故事也發生在臺灣康橋實驗高中國中部,阿修和這位德國男孩的故事證明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紀律。事實上,古今中外各領域的成功人士,每天都會堅持至少一項有規律的活動,讓自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臺塑集團前董事長王永慶每天早起做毛巾操、慢跑,數十年不輟;村上春樹每天慢跑,並固定親自回信給讀者。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陳膺宇在《好習慣,成就孩子的大未來》一書中提到,不論是好習慣或壞習慣,所有習慣從出生開始不斷累積、成型。有些孩子學前階段沒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入學後也習慣於不遵守紀律。興趣是動力,孩子對感興趣的事情更願意遵循規則,對不感興趣的事便隨隨便便。自控力好的孩子表現較不明顯,意志力弱的孩子更容易呈現出問題。思想意識有偏差、是非觀淡薄的孩子,無論在學校或家裡,都較可能做出違紀行為。如果孩子與父母或老師的感情疏遠甚至是反感,往往會在紀律上表現出對抗。值得注意的是,這幾點互有關聯。自小培養出好習慣的孩子通常更具自制力;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同師生間的感情有關,通常,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學習興趣與對學科老師的好感成正比。由上可知,紀律如果能夠與個人興趣、天分相結合是最理想的。然而,當興趣變成日常功課、需要不斷重複,難免變得無趣,此時就要靠內在成就動機來幫助形成自律,方能長久。郝妮爾就指出,由於她的學業成績並不出色,演講方面的傑出表現讓她有「不那麼平凡的感覺」。而且,因為課業上的成就感不足,也督促她對自己的強項——演講更具自發性、願意自主學習,並由此獲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資深講師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項修練」系列叢書《學習型學校》一書中說,當碰上挫折和打擊時,唯有自律能讓我們面對難關。想從錯誤和成功的例子中學習,就得靠自律,「如果你以嚴謹的紀律面對失敗,以你真心想要的目標為依據,雖然偶感失望,卻不會放棄。」

班哈德說,現今教育者希望給孩子自由,卻沒有深入理解到:真正的自由,是從自我規範而來。

「紀律是領導者重要的特質,」康橋雙語實驗高中校長張啟隆一直教育老師和家長一個觀念,「思考要奔放,行為要規範。」

自由要建立在紀律之上,讓孩子適性發展是漫長的路,父母要陪伴、也要管教,須得設定底線,尤其是生活常規。人生態度,今天對學業、明天對事業,都需要從幼年時期、自小處培養。

父母教育孩子從遵守紀律到自我管理,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態度及觀念:

這是教養的基本法則,父母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孩子也會效法;起而行帶著孩子跑步、打球,會比口頭上叫孩子多運動來得有用;如果父母曾經戒菸、減重,可以把歷經掙扎後的成功經驗與孩子分享,會有很好的激勵效果。再有,堅持立下的規矩,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不因疲憊忙碌而懈怠,就是最好的示範。父母必須勇於管教,給孩子可依循的規矩,孩子需要父母適時給到方向,做為模範、劃定界限。具體有形的規範,如生活常規、良好習慣,對年幼的孩子非常重要,尤其六歲之前的規則敏感期,沒有規範的引導,孩子會因亂無章法而迷失。獎品容易導致孩子用表現換報酬,養成討好的習慣,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處罰無法激勵孩子好的行為,甚至引起怨恨。父母應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儘量以鼓勵或引發動機和內驅力的方式引導孩子,讓孩子自發學習、遵守紀律。讓孩子成為規範的主人,而非規範的奴隸。

要求紀律的目的不是執行法紀,父母應以協助取代批評、定罪。

當孩子聽到父母評論他們「你老是……」時,他們也將越來越深信不疑,並繼續惡習。父母必須對這一想法有信心:

懶散或拖拉並非孩子的人格特質,也非性格缺點,它只是一種習慣。習慣的形成更多是成長環境的原因。改變成長環境,隨著孩子的成長、思維的成熟,每個人都可以改變習慣。


指正孩子的同時,需要讓孩子明白針對的是行為而非自己這個人,行為違規不影響父母對自己的愛。事實上,如果親子關係良好,父母更容易發揮正面影響力。反之亦然,親子間疏遠或出現問題,也會導致孩子刻意違反規定,以搏取父母的注意或表達怒氣。紀律問題會同時發生在家庭和學校,父母可以同老師保持聯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行為,亦可請老師給予建議,或與老師協同輔導孩子。訂立具有鼓勵性質,且孩子立刻可付諸實行的規則,並在溝通過程中儘量採用正面措詞。例如:原則是明確、具體、合理、可以執行,而且一次不要制定太多規則,如有需要,等孩子學會一些規則後,再逐漸增加。當孩子出現經常性的、或影響他人的無紀行為,可予以特別規定,但記得——態度不宜強硬,而且行為與後果必須符合關聯且合理的原則。如果不把腳踏車停在既定位置,接下來一個星期都不能騎;事先約定完成功課的時間,在作業量合理的情況下,未在約定時間內完成不能看電視和玩耍。特別對於習慣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寫作業的孩子,切不可在過程中出手幫忙,那等於是在告訴他:只要拖到最後一刻,就會有人幫我,而且做得比我自己還要好。核查表、表格與契約能提供孩子具體而組織化的指引,也避免父母隨興所致、標準前後不一,變成不良示範。
將每天不同時段如上學前、放學後該做的事情列舉成表格,在完成的事項上打勾或貼貼紙,讓孩子看得見自己努力的成果。記得,要不斷給予肯定及鼓勵等正面反饋。和孩子約定做某件事時,不要用「馬上」、「立刻」一類詞彙,可以多給幾分鐘,但必須講好確切的幾時幾分,等時間到了就要準時執行,說到做到。例如:約定再看5分鐘電視(或等這段播完)就去洗澡。孩子做了錯事,指正不要囉嗦,掌握好事實、愛與期待三個重點。比如把犯錯的孩子叫到身旁,說:「你沒有把玩具收好,妹妹走過去踩到,腳底受傷了。」接下來說,「媽媽很愛你,知道你是個好孩子。」說話切忌疾言厲色,要溫和冷靜,孩子才不會因為害怕而無法思考你講的內容,最後告訴他:「媽媽希望你以後能把玩具收好,我相信你一定做得到,對不對?」大部分孩子不擔心臟亂,也不會主動清理屋子,如果父母不斷嘮叨,他們會更加厭惡家事。讓孩子知道做家事是對家庭生活的貢獻、也是家庭成員的責任,讓他們對於「被需要」產生強烈動機。可以這樣問:

如果沒有人收拾玩具書本、不清理房間,將會產生什麼後果?

清楚後果和經歷後果可以讓孩子懂得家務的重要,當孩子為家事做出貢獻時,別忘了具體讚美他們帶來的幫助。在家庭生活中設計重複的活動,如睡前故事、周末家庭會議、周日爬山,都能讓孩子感受到規律,帶來安全感,更能將全家人黏合在一起,這些儀式通常會成為日後家庭故事的來源,甚至成為世代傳承的傳統。尤其是餐桌時間和睡前時間,無論做什麼,只要持續、有一樣的程序,不僅能培養孩子生活的規律性,更能增進彼此關係。面對網路世界的強大誘惑,家長必須和孩子一起訂立清楚且堅定的規則,以下是一些方法:

a. 不建議在孩子臥房放電腦,將電腦放在公共區域,比如書房。

b. 不要百分之百信任網路監控軟體,孩子都很清楚如何破解防鎖,最好是親自和孩子聊聊,了解他們的想法,同時觀察他們在網路上的活動,認識孩子的網友——達成這一目標的前提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願意說,而不是父母單方面對孩子進行高度監控;

c. 父母要學習電腦操作,陌生會加深恐懼,了解還可以和孩子有共同語言,容易拉近親子距離;

d. 創造一段無網絡時間,關掉所有電子通訊產品,給到孩子放空的時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運動、交友。

保護視力的「眼黃金」

長按識別上圖二維碼,生命能葉黃素


文:來源於網絡丨編:青苔

為了不失聯,點【贊】&【在看】隨手【分享】

相關焦點

  • 孩子不遵守紀律怎麼辦?配合老師教育孩子,但不要火上澆油
    但是孩子偶爾一兩次出現這種現象還情有可原,要是經常出現就要我們去幫助孩子及時糾正了。 孩子不遵守紀律怎麼辦?配合老師教育孩子,但不要火上澆油孩子經常在課堂上出現不遵守課堂紀律的現象,不僅會讓他變得隨心所欲、目中無人,還會影響他的聽課效率,進而影響學習成績。
  • 孩子不自律,根本就是家長不「自律」
    這不正好說明了優秀的人有超強的自律性嗎?我們在驚呼別人家的孩子優秀時,卻從來沒有反思過,這些孩子的自律是如何形成的?他們自律的背後又是什麼?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有自律性,他們的自律一定和父母有著密切的關係!
  • 培養孩子自律,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少媽媽吐槽:我家孩子每天起床都是磨磨蹭蹭的;做作業一點都不自律,1個小時的作業,非得延遲到晚上22點才完成;說好每天都要看2頁書,結果孩子都堅持不了一周就放棄了但是,也有少部分的媽媽暗暗竊喜的說:幸虧我平時注重培養孩子自律的習慣,所以,在教育上,孩子基本都很自覺,根本不需要我多操心。
  • 不自律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家長必讀)
    俞敏洪說過:「如果家庭是一臺複印機,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複印件。」複印件若出現了問題,必然要追溯到原件身上。也就是說,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的折射。自律的父母,孩子基本不愛偷懶。不自律的父母,很難養出自覺的孩子。
  • 孩子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媽媽怎麼辦?
    孩子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媽媽怎麼辦?一不高興就大喊大叫;媽媽不同意就在地上打滾;誰勸也勸不住,不答應他就誓不罷休;……家有「暴脾氣」小孩,估計會讓媽媽非常頭疼。媽媽給他講道理,他不聽;媽媽耐心勸說,他根本不理;媽媽給他定規矩,他也絕不服從!無論是在超市、餐廳、車站等任何公共場合,他稍不滿意就大吼大叫、遍地打滾,勸都勸不住!
  • 缺愛的孩子培養不了自律
    心知島,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文 | 心知島圖 | 來源自網絡,侵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讓孩子自律、如何讓孩子自主自願做事情——這個問題讓老母親操碎了心。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做基石的不是自律,是他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容易按照父母親的意願來控制自己的行為規範,取得短暫的成功。
  • 在孩子能夠自律之前,家長用3步來制定規則,從他律到自律
    建立規則意識比制定具體規則更讓孩子受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免不了要教他們一些規則和秩序,但有的時候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能夠遵守規則,反而是家長的一些錯誤的教育方式破壞了孩子內心已有的行為準則,造成錯誤的結果。注意力不集中,拖拉,和家長頂嘴,叛逆,不聽話等等這些常見的與孩子之間的教育問題,往往都是因為破壞規則導致的。
  • 《教育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律、自立、自學的孩子?
    《教育的本質》一書,是陳錢林積多年教育、培訓經驗,從四個方面談論如何陪養孩子自律、自學、自立:一,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健全人格,重精神成長陳錢林年少時曾受過兩次磨難,一次發生在家庭,父親燒青磚賺錢被村民嫉妒陷害,家裡幾乎破產,他下決心發憤學習出人頭地。
  • 致孩子:自律者出眾,懶散者出局
    ,哪些事情不該做。把控好做與不做的界限,養成自我約束和遵守紀律的習慣。那麼,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呢?1、制定規則是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的基石。一個建立了規則的孩子,並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
  • 撫養孩子難嗎?這本書教你如何輕鬆地成為父母
    閨蜜我抱怨「養育孩子怎麼這麼難呢,如果可以,我真的想把他塞回去」。閨蜜家的兒子三歲了,他的叛逆心理已經出現,他必須做他不能做的事。聽了閨蜜之後,我明白了她為什麼這麼想她的兒子。起初,她開始教兒子吃飯時不要睡覺,但她的兒子卻必須。我沒說就好了,因為不允許睡覺,所以我每次吃飯都要睡覺。
  • 孩子老是管不住自己,怎麼辦?是因為家長的「他律」做的還不到位
    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的孩子自律能力差而感到頭疼。比如跟孩子約定玩遊戲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可明明時間到了,孩子總是說這局沒有打完而拒絕關掉手機。父母出門辦事,讓孩子在家寫作業,孩子拿起手機就開始玩遊戲,等父母回到家一看,作業一點兒也沒寫。父母絞盡腦汁,磨破了嘴皮子,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無法做到自律。
  • 家長必讀:德國媽媽教你如何教出自律的好孩子!
    答案是:教育。對德國媽媽來說: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看看德國媽媽崗位說明書上的62條德式教養規則,教出自律好孩子吧,同時也反思一下,我們做到了多少!一、德國媽媽崗位關鍵問題與對策Q1:孩子丟三落四怎麼辦?
  • 如何教出自律的孩子?德國媽媽的總結
    →德國媽媽的飢餓教育:不好好吃飯,就得挨餓!Q4:小孩搶玩具,怎麼辦?→先到者先得,不然都別玩!教會孩子,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Q5: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睡?→說定時間,絕不妥協!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就會輕視規則。
  • 自律的孩子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好,醫生教您:如何培養孩子自律?
    由於疫情影響,今年的孩子上網課的居多,那麼上網課就是可以看出孩子自律的重要性,才不至於和其他同學拉開距離,最長寒假,線上教學,這對學生來說完全是一場自律能力的考驗。擁有自律能力的同學,很可能通過這個假期不斷的突破自己,但是不自律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脫離軌道。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最近大部分孩子仍然處於「停課不停學」在家學習的狀態,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總是:沉迷手機、遊戲、看電視,家長不督促就不學習;經常做事情拖拉、懶惰,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沒有時間觀念,總是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沒有長久性;隨意發脾氣,
  • 教出自律好孩子,其實並不難,家長篇,建議收藏了
    導讀:教出自律好孩子,其實並不難,家長篇,建議收藏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教出自律好孩子,其實並不難,家長篇,建議收藏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小孩子不遵守規則?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怎麼辦
    父母要求他們的孩子做,他們必須首先做好。社會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規則,父母在帶孩子旅行時應自覺遵守,強調公共道德和秩序,並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父母經常會問他們的孩子如果不遵守規則會發生什麼。讓孩子想像違規的後果,讓他面對規則。規則意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沒有統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幫助兒童在生活情境中逐漸形成清晰、統一、靈活、可持續的發展規律意識,使兒童的個性和社會性相輔相成,從而獲得幸福的生活和社會感受。
  • 孩子動不動就哭,如何養育一個淚失禁的孩子
    作為父母,你可能會擔心高度敏感會在大多數時候傷害孩子。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你還需要認識到,你的孩子無法刪除此特徵。如果你試圖強迫你的孩子改變,只會使他縮進外殼。他會認為你不同意他的行為,這會讓他感到內疚和沉靜。接受並愛護你的孩子。讓他感到快樂和驕傲,而不是失禮。
  • 嚴格管教,教不出自律的孩子!只是聽話不是優點...
    可是回頭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永遠拖拖拉拉,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該刷牙的時候不刷牙?是不是永遠丟三落四,想要的東西永遠找不到?是不是一點自制力也沒有,電視看完一集又一集?是不是說了一萬遍,壞習慣還是改不了?這個時候,我們會怎麼辦?
  • 《不獎不罰》:難管的孩子,如何擁有自控力
    美國作家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在《不獎不罰》中,明確的給出了「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的方法。就拿「獎和罰」的教育方法,就是典型的「命令服從式養育」,父母將孩子當成自己的下屬、下級,低於自己級別的人,當孩子服從了命令,並較好的完成了任務,就給予獎勵,孩子沒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好,就給予懲罰。這樣的教育方式,或者能夠起到一時的效果,但很難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讓孩子始終處在他律的基礎上,難以轉向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