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早上不起,遲到、故意違紀、不寫作業……孩子這些不守規則的事例,有沒有讓身為父母的你頭疼?
如何幫助孩子理解規則的重要性,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從自我規範而來?
育孩子從遵守紀律到自我管理,學會自律、自主,可以這樣做……清晨,鬧鐘響了快10分鐘,小信仍賴在被窩裡,直到被媽媽搖醒才睜著惺忪睡眼刷牙、洗臉,又在媽媽數十次「快點」的催促中,時間已過去近一個小時。媽媽只得把早餐塞進書包,母子倆奪門而出趕上班、上學。放學後,小信一進家門就把書包丟在沙發上,手握遙控器,直到晚餐才依依不捨關上電視。肚子填飽了,小信坐在從不關機的電腦前,與線上「戰友」在遊戲裡廝殺,充耳不聞媽媽的嘮叨,最後索性關上房門。火冒三丈的媽媽提高音浪、語帶威脅,「再不去洗澡,就給我試試看!」「再不關電腦,我就把電腦丟掉!」他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跟「戰友」說:「我老母抓狂了,886~」上課時間,國中部的阿修嚼著口香糖,故意發出「嘖嘖」聲,老師不得不出言制止。阿修下巴抬得高高地斜睨老師,半晌才緩緩起身,走到垃圾桶邊把口香糖吐掉。老師準備繼續講課,回到座位的阿修儘管沒了口香糖,卻仍做咀嚼狀,滿不在乎地看著老師,彷彿在說「看你拿我怎麼辦?」。這已算阿修「溫和」的反抗,自進入康橋國小部,他慣常不交功課,上課打瞌睡,還課堂上挑釁師長。阿修的父母都是留學國外的高知,也成就了一番事業,卻無法理解阿修為何同他們不一樣?尤其阿修升入七年級,進入青少年狂飆期後更是變本加厲,不僅常與師長言語衝突,與父母的代溝也越發嚴重。爸爸生氣又灰心地說,「我們家都這麼優秀,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此言一出,更讓阿修自暴自棄,親子關係也更難修復。但阿修並非異數,兩年前,康橋校長張啟隆為整頓國中部校園,一次請走11個不守校規的學生,小哲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家中獨生子,外表俊帥,博士爸爸自創一家高科技公司,媽媽是皮膚科醫生,兩人從早忙到晚,供給小哲一個極為富裕的生活。但小哲沉迷上網、玩遊戲,常看色情網站,甚至帶圖片到學校與人「分享」。阿修升上八年級,加入籃球社和輕艇校隊。初期仍不改少爺脾氣,隊友撞到、搶球都會惹他不高興,爆發口角與爭執。但慢慢的,阿修在嚴明的訓練中開始改變。以往總是賴床,要爸媽送上學;而今,為了輕艇隊早上七點的下水練習,六點就到學校準備,下午五點放學後,參加籃球隊集訓到六點半,再留下收拾整理。阿修變得主動積極,還熱心指導學弟,加以體能不錯、又有領導才能,在球隊中逐漸受到重用,寒假被選為籃球社隊長,整個人完全改觀。就讀東華大學中文系的郝妮爾,高中曾在全臺演講比賽中拿到冠軍,讓宜蘭縣首度在此項比賽中掄元,她成功的關鍵在於基於自律的堅持練習。自高中開始,郝妮爾固定的課外作業是每天兩篇文章。為求言之有物,她大量閱讀,做了十幾本筆記,密密麻麻寫著名人語錄、生活小故事與新聞事件,「我每天都會想,哪個故事或新聞可用在什麼題目上?」即席演講的勝負關鍵之一在於構思大綱的速度,一般人可能要花半小時,郝妮爾只需5分鐘,「沒經過有紀律的練習是辦不到的,」她的國文老師胡德生說。吉米‧柯林斯(Jim Collins)在《從A到A+》中寫到,紀律是一種持續不變、日積月累的模式和精神,這也是企業或個人能夠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洪蘭在《通情達理》一書中引用12世紀聖方濟(San Francesco)說的話:開始的時候,先做必須做的事,然後做可能完成的事,突然之間,你會發現自己正在做不可能的事。
做必須做的事便是紀律;有了紀律,就可以做可能完成之事;持之以恆,你就會發現自己正在做不可能的事了……
紀律必須從小培養,因為人都好逸惡勞,若是沒有規範,很容易就鬆弛懶散下去。
被德國媒體封為「全德國最嚴格老師」的班哈德.畢博(Bernhard Bueb),任職於德國最知名的寄宿學校薩勒姆王宮中學30多年。他在《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一書中提到,一個擁有優異天賦的15歲男孩,因不受管理、喜歡喝酒,對什麼事都懶散,面臨再度留級的命運,班哈德建議他去讀最嚴格的傳統英式寄宿學校1年。班哈德說,現今教育者希望給孩子自由,卻沒有深入理解到:真正的自由,是從自我規範而來。
「紀律是領導者重要的特質,」康橋雙語實驗高中校長張啟隆一直教育老師和家長一個觀念,「思考要奔放,行為要規範。」
自由要建立在紀律之上,讓孩子適性發展是漫長的路,父母要陪伴、也要管教,須得設定底線,尤其是生活常規。人生態度,今天對學業、明天對事業,都需要從幼年時期、自小處培養。
父母教育孩子從遵守紀律到自我管理,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態度及觀念:
要求紀律的目的不是執行法紀,父母應以協助取代批評、定罪。
當孩子聽到父母評論他們「你老是……」時,他們也將越來越深信不疑,並繼續惡習。父母必須對這一想法有信心:
懶散或拖拉並非孩子的人格特質,也非性格缺點,它只是一種習慣。習慣的形成更多是成長環境的原因。改變成長環境,隨著孩子的成長、思維的成熟,每個人都可以改變習慣。如果沒有人收拾玩具書本、不清理房間,將會產生什麼後果?
清楚後果和經歷後果可以讓孩子懂得家務的重要,當孩子為家事做出貢獻時,別忘了具體讚美他們帶來的幫助。在家庭生活中設計重複的活動,如睡前故事、周末家庭會議、周日爬山,都能讓孩子感受到規律,帶來安全感,更能將全家人黏合在一起,這些儀式通常會成為日後家庭故事的來源,甚至成為世代傳承的傳統。尤其是餐桌時間和睡前時間,無論做什麼,只要持續、有一樣的程序,不僅能培養孩子生活的規律性,更能增進彼此關係。面對網路世界的強大誘惑,家長必須和孩子一起訂立清楚且堅定的規則,以下是一些方法:a. 不建議在孩子臥房放電腦,將電腦放在公共區域,比如書房。
b. 不要百分之百信任網路監控軟體,孩子都很清楚如何破解防鎖,最好是親自和孩子聊聊,了解他們的想法,同時觀察他們在網路上的活動,認識孩子的網友——達成這一目標的前提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願意說,而不是父母單方面對孩子進行高度監控;
c. 父母要學習電腦操作,陌生會加深恐懼,了解還可以和孩子有共同語言,容易拉近親子距離;
d. 創造一段無網絡時間,關掉所有電子通訊產品,給到孩子放空的時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運動、交友。
保護視力的「眼黃金」
長按識別上圖二維碼,生命能葉黃素
文:來源於網絡丨編:青苔
為了不失聯,點【贊】&【在看】隨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