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輔食烹飪蒸與煮是最佳方式,需要儘量保持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和原有口味。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寶媽每天最頭痛的,莫過於今天給娃吃什麼,很多時候辛辛苦苦「做飯兩小時」,寶寶則是「吃飯五分鐘」。為了讓孩子多吃幾口。寶媽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在眾多的輔食裡,如果能開發出幾樣適合寶寶的菜品,那簡直是比中了頭獎還高興的事。但是寶寶吃飯只注重口味,有些輔食雖然寶寶「吸溜」得快,卻在無形中傷害著孩子的胃。
從寶寶出生以後就是婆婆幫著帶,林西一直覺得很輕鬆,對於養孩子的事,她一直很少過問。到了寶寶能吃輔食的年紀,卻暴露出不少問題。
這天家裡做了一大盆香噴噴的豆角燉肉,林西卻發現婆婆沒準備孩子的夥食。婆婆說著不急,直接盛了小半碗飯泡上菜湯,一勺一勺地餵給了孩子。
林西本來覺得,這不是大人吃的飯嗎,就這麼餵給孩子?但礙於自己沒有付出勞動,也就隨著婆婆去了,反正寶寶一口一口吃得挺香。
之後婆婆如法炮製,特意在做菜時多留一些湯,用來給寶寶泡飯吃,美其名曰:營養都在湯裡。
但是一段時間後,孩子卻經常捂著胃喊難受,到了醫院醫生一問飲食,才知道問題出在了湯泡飯上。
我們大家對湯泡飯都不陌生,許多人用湯泡飯的吃法,都是和自己的父母長輩學的。有許多家庭如今一直沿用這種吃法。
從前做個好菜不容易,老人通常不願浪費美味的湯汁,結果意外發現湯泡飯很好吃又容易嚼,於是就開始把這種飯給小孩喂。
老人通常認為,湯裡濃縮了菜中大部分的精華,湯泡飯是十分易嚼、好吃、有營養的食物,製作起來又容易,只要在做菜時多添一勺湯就可以了,實在是忙不過來時給孩子的最佳輔食。
1. 太鹹
7~12月齡的嬰兒可以從天然食物中獲得鈉,不需額外補充,24月齡嬰幼兒攝入食鹽量不超過0.9~1.8g克/天。
嬰幼兒的日常飲食不需要太多鹽,過量攝入反而會使他們感到不適甚至生病。
成年人平均每天會從菜餚中至少攝入5克鹽,這對於幼兒來說超出了幾倍的劑量。因為鹽易溶於水,湯泡飯甚至要比正常吃菜要鹹得多。
2. 太硬
湯泡飯與粥不同,粥在熬製過程中已經吸飽了水分,米粒十分軟爛。但是湯泡飯中的飯粒還是硬硬的、一顆一顆的。
在吃湯泡飯的過程中,因為湯汁的關係,孩子往往不經仔細咀嚼就會將飯與湯一起咽下去,長此以往將為腸胃增加沉重負擔,影響消化功能。
而且米粒在胃裡還會繼續吸水膨脹,讓孩子產生飽腹感,通常吃不到幾口就飽了甚至漲肚,身體無法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經常吃湯泡飯的孩子很容易營養不良。
3. 太油
營養學家已經證實,肉湯、雞湯中的蛋白質含量僅有 1%~2%。而肉裡的蛋白質高達 15%~20%,礦物質、鈣、鐵等微量元素同樣不溶於湯,反而大部分油質都會被保存下來。
在烹飪過程中,油類和脂肪會非常容易浮在湯裡,湯泡飯是實打實的既沒營養脂肪含量又超標,這種高油、高鹽食物,實在是不適合餵給孩子。
① 6個月後加米粉
米粉是寶寶最先接觸的第一種輔食,除了容易容易消化吸收,在寶寶適應之後也便於在其中添加其他輔食。
② 7~8個月加泥糊
寶寶適應一段時間以後,就可以讓他品嘗一些蔬菜、肉類的滋味,打成泥糊狀即可,但要注意不要過早給孩子餵雞蛋。
③ 9~10個月加碎末
此時寶寶已經長出了幾顆小牙,有了一點咀嚼能力,蔬菜水果都可以切碎之後合理搭配餵給孩子,適當吃點硬物還能刺激牙床,促進牙齒發育。
④ 10~12個月加丁、塊
此時的寶寶可以試著吃些軟爛的主食,麵條、稠粥等,在其中加入一些切成小塊的蔬菜和肉類。雞鴨魚類都能給孩子提供優質蛋白質。
糖果媽媽叮囑:
寶寶的輔食是大事,媽媽千萬不要因為犯懶,提前讓孩子接觸成年人食物,以免傷害寶寶尚未發育完全的腸胃功能。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