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餵輔食的過程中,當媽媽的理論遇上了奶奶的經驗:先吃米粉,還是先吃蛋黃?喝奶重要,還是吃飯重要?什麼時候能吃鹽……孰是孰非?專家幫你來評評理。
ROUND 1
專家說:是否給寶寶添加輔食也因人而異,要根據寶寶的早期餵養情況、神經系統發育和生長情況等來共同決定。
給寶寶添加輔食前,可觀察寶寶是否有以下信號:
1、寶寶口水明顯增多,表明寶寶的消化系統可能開始成熟,為吃固體食物做好了準備;
2、寶寶在沒有支撐的情況下是否能牢固地豎起頭和脖子;
3、大人吃飯時,寶寶是否表現出對食物有極大的興趣;
4、你拿一個小勺嘗試餵寶寶食物時,寶寶是否不再像以前一樣把食物頂出來而是開始吞咽。
如果寶寶有這些表現,那試著給寶寶餵固體食物吧。
ROUND 2
專家說:寶寶的第一款輔食應該是嬰兒米粉,因為米粉中強化了寶寶所需的鐵、鈣等營養素,而且對寶寶來說更容易消化和吸收。隨後可逐漸添加菜泥、肉泥和蛋黃等。
老一輩兒的人強調蛋黃的營養,其實和以前的年代食物種類不那麼豐富、物資相對匱乏有關。蛋黃和肉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交替添加即可,沒必要每天一個蛋黃。
而且寶寶剛開始添加蛋黃時應當先從1/4個開始,逐漸增加到半個、1個。但是蛋清建議1歲以後再添加。
ROUND 3
專家說:應當將媽媽和奶奶的理論相結合。
輔食添加過程中,鼓勵寶寶接觸各種不同的味道,可以促進寶寶的味覺發育,以後也容易接受更多的食物。但是給寶寶添加輔食應當循序漸進,新加一種食物時,應該觀察至少3天,看看寶寶有無過敏反應。一旦發現對某種食物過敏,應當儘快停喂。
ROUND 4
專家說:二者均有道理。寶寶的輔食性狀,取決於寶寶的咀嚼能力,因為寶寶將食物吃進去以後,要靠咀嚼來幫助消化,如果寶寶不能有效咀嚼,就會影響食物的吸收,咀嚼是最主要的消化過程。
如果單純為了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而給寶寶提供不能有效吸收的食物,那必定會影響寶寶的營養需求。所以還是應該根據寶寶的咀嚼能力,以提供寶寶合適的食物為主。在此基礎之上,可以少量提供給寶寶一些塊狀的食物,作為鍛鍊寶寶咀嚼能力的食物。
ROUND 5
專家說:6個月以上寶寶的輔食中,應當考慮主食的量,即碳水化合物的量。至少應該佔每次餵養量的一半,如果碳水化合物的量不足,就會影響寶寶體重的增長。
寶寶的主食可以是米粉、米粥或者麵條,添加的過程也應該是由稀到稠。在此基礎上,再添加蔬菜、蛋黃和肉泥以及水果。
奶奶所認為的蒸米飯,不太適合1歲以內的寶寶吃,因為質地太硬的飯,寶寶不容易消化吸收。寶寶輔食添加初期,即可以開始添加大米,但是限於比較稀的米粥或米糊,逐漸增加黏稠度,到寶寶10個月左右,可以吃比較黏稠的大米粥,慢慢地到1歲以後,可以吃很軟的蒸米飯,但是注意要比成人的米飯軟爛很多。
ROUND 6
專家說:寶寶從母乳、配方奶、輔食中都能得到鈉和氯,只不過鹹味被其他的味道掩蓋了。這些從寶寶的日常飲食中得到的鈉足夠滿足生長所需。寶寶的腎臟功能還不夠成熟,鈉攝入過多,會給腎臟增加負擔。
不要用成人的味覺習慣去衡量寶寶,寶寶的味覺比成人敏感,他們不會因為食物中沒有加鹽而拒絕食物本身的味道。而且寶寶的味覺習慣正處於發育中,對調味品的刺激比較敏感,過早添加調味品,反倒容易造成寶寶挑食偏食。1歲以內不給寶寶吃鹽,少油、少糖,大人飯菜不要給寶寶吃。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只做推廣和傳播,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