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化的互動關係對跨文化成語研究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在世界各地的語言中,詞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語言要素中與社會發展關係最為密切的,它常常能夠反映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活。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並非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多的像是一種社會現象。在漢語的詞彙當中,成語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濃縮,是中華民族祖先在生活實踐中的結晶。「成語是語言的精華,也是文化的精華,因此,它集中地、典型地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特徵」。漢語中的成語現象可以很好地反映中華民族的文化信息。
「和諧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
「和諧觀」在中華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是貫通古今的一大基本思想。從古代孔孟的社會和諧、道家的天人和諧,直到現在中國領導人在外交場所仍在強調和諧,可以看出和諧在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和諧觀」與「天人合一」之間的關係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天、地、人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上最重要的就是和諧。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中國文化的確與西方文化有著天壤之別。西方文化偏重徵服自然,與大自然的力量作鬥爭,改變自然的面貌,一切為了人類的生存;而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更應該和諧而統一。中國古代的孔孟認為,天與人是融為一體的,「天」實際上指的就是自然。中華文明文化的基本原則便是「天人合一」。天意是偉大的,而人類是渺小的,人需要順從天意。
在漢語成語中,體現出中國人「和諧觀」的絕不在少數,例如:
- 和為貴
- 和睦相處
- 家和萬事興
-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因此,中華民族例外遵循著和諧的處世之道,不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還包括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等等。也正是這種「和諧觀」,中國才成為了生活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大國,因為民族之間也需要和諧,不同文化之間需要相互借鑑,需要融合。「和諧觀」在現代甚至能夠促進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經濟全球化。
2、「和諧觀」與「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產出物,也是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庸」當中仍然有著和諧,所謂「貴和尚中」。「和諧」與「中庸」相互有著關聯。漢語中關於「中庸」的成語也同樣不少,例如:
- 不偏不倚
- 允執其中
- 不夷不惠
- 中立不倚
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待衝突與爭執的態度,便正是中庸之道。中庸在中國古代被看作擁有正直的品質、寬廣的胸懷,這些也都處處體現出中國古代對待不同觀點、不同文化等的「和諧觀」。
3、「和諧觀」與「仁」、「禮」、「義」的關係
「仁」、「禮」、「義」同樣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所強調的思想品質,也是要到達「和諧」的崇高境界的前提,這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原則。「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係上,通常與「愛」一起使用構成「仁愛」,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際交往的準則。在這一準則的影響下,中華民族的集體感被進一步加強。漢語成語中有關「仁」的成語有以下例子:
- 仁民愛物
- 仁人志士
- 君仁臣直
除了「仁」以外,「禮」也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傳統文化要求人們在交往中以禮待人,這規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社會行為。當然「禮」既有其利亦有其害,一方面它使整個社會的人際交往有了規範和準繩,另一方面它也束縛了人們個性的發展。不過「禮」的確與人們和社會的和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漢語中有關「禮」的成語有: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詩禮之家
- 頂禮膜拜
「仁」「禮」之後,「義」更是能反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人與人的關係、個體與集體的關係、人民與社會的關係的一個關鍵思想。「義」表達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也表達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犧牲精神。這樣的思想也促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漢語中有關「義」的成語例如:
- 捨生取義
- 見義勇為
- 輕財好義
- 行俠好義
總的來看,「仁」、「禮」、「義」構成了中華民族儒家思想中人際交往的內核,形成了中國傳統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規範。而人們都按照這樣的規範來處事,也就形成了中國社會的大和諧思想。
「和諧觀」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影響
儒家思想中的「和諧觀」倡導大家遵從集體意願,為他人著想,讓天下實現大和諧。這樣的儒家思想使中國人成為一個集體,也使得中國社會成為一個集體主義社會。因此,集體主義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標誌性差異。西方文化更倡導個人主義。
這種集體主義思想也有它的兩面性,一方面它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但另一方面也多少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強制性地先為集體考慮,如若不然便要承受很大的社會倫理道德壓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的確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和諧。中西文化這這一點上的確天差地別。漢語成語中有關集體的成語例如:
- 統籌兼顧
- 同心同德
- 顧全大局
當個體違背集體意願或做了有損集體利益的事情之後,個體便要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會被社會所排擠,這樣個體便無法在集體中立足。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個體需要融入集體,這也同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人與集體的和諧共處。
綜上來看,漢語中的成語的確可以幫助人們來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思想,以探究中西文化的差異。「和諧觀」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即使在今天,和諧仍然應該是人際、群際、甚至國際交往的規範和準繩。
參考文獻
沈琴, 李剛, & 米海燕. (2011). 漢語成語文化研究文獻綜述.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9(3), 66-69.
盧鐵澎. (2008). 漢語成語的文化特性. 海外華文教育(4), 16-23.
黎紅雷. (1999). 「和諧觀」中西合論. 中國哲學史(4), 116-124.
詹向紅[1]. (2005). 儒家和諧觀的現代解讀. 江淮論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