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語成語中淺析「和諧」理念和中、西文化的差異

2020-12-11 趣史錄

語言與文化的互動關係對跨文化成語研究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在世界各地的語言中,詞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語言要素中與社會發展關係最為密切的,它常常能夠反映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活。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並非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多的像是一種社會現象。在漢語的詞彙當中,成語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濃縮,是中華民族祖先在生活實踐中的結晶。「成語是語言的精華,也是文化的精華,因此,它集中地、典型地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特徵」。漢語中的成語現象可以很好地反映中華民族的文化信息。

「和諧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

「和諧觀」在中華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是貫通古今的一大基本思想。從古代孔孟的社會和諧、道家的天人和諧,直到現在中國領導人在外交場所仍在強調和諧,可以看出和諧在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和諧觀」與「天人合一」之間的關係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天、地、人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上最重要的就是和諧。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中國文化的確與西方文化有著天壤之別。西方文化偏重徵服自然,與大自然的力量作鬥爭,改變自然的面貌,一切為了人類的生存;而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更應該和諧而統一。中國古代的孔孟認為,天與人是融為一體的,「天」實際上指的就是自然。中華文明文化的基本原則便是「天人合一」。天意是偉大的,而人類是渺小的,人需要順從天意。

在漢語成語中,體現出中國人「和諧觀」的絕不在少數,例如:

- 和為貴

- 和睦相處

- 家和萬事興

-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因此,中華民族例外遵循著和諧的處世之道,不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還包括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等等。也正是這種「和諧觀」,中國才成為了生活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大國,因為民族之間也需要和諧,不同文化之間需要相互借鑑,需要融合。「和諧觀」在現代甚至能夠促進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經濟全球化。

2、「和諧觀」與「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產出物,也是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庸」當中仍然有著和諧,所謂「貴和尚中」。「和諧」與「中庸」相互有著關聯。漢語中關於「中庸」的成語也同樣不少,例如:

- 不偏不倚

- 允執其中

- 不夷不惠

- 中立不倚

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待衝突與爭執的態度,便正是中庸之道。中庸在中國古代被看作擁有正直的品質、寬廣的胸懷,這些也都處處體現出中國古代對待不同觀點、不同文化等的「和諧觀」。

3、「和諧觀」與「仁」、「禮」、「義」的關係

「仁」、「禮」、「義」同樣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所強調的思想品質,也是要到達「和諧」的崇高境界的前提,這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原則。「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係上,通常與「愛」一起使用構成「仁愛」,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際交往的準則。在這一準則的影響下,中華民族的集體感被進一步加強。漢語成語中有關「仁」的成語有以下例子:

- 仁民愛物

- 仁人志士

- 君仁臣直

除了「仁」以外,「禮」也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傳統文化要求人們在交往中以禮待人,這規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社會行為。當然「禮」既有其利亦有其害,一方面它使整個社會的人際交往有了規範和準繩,另一方面它也束縛了人們個性的發展。不過「禮」的確與人們和社會的和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漢語中有關「禮」的成語有: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詩禮之家

- 頂禮膜拜

「仁」「禮」之後,「義」更是能反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人與人的關係、個體與集體的關係、人民與社會的關係的一個關鍵思想。「義」表達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也表達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犧牲精神。這樣的思想也促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漢語中有關「義」的成語例如:

- 捨生取義

- 見義勇為

- 輕財好義

- 行俠好義

總的來看,「仁」、「禮」、「義」構成了中華民族儒家思想中人際交往的內核,形成了中國傳統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規範。而人們都按照這樣的規範來處事,也就形成了中國社會的大和諧思想。

「和諧觀」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影響

儒家思想中的「和諧觀」倡導大家遵從集體意願,為他人著想,讓天下實現大和諧。這樣的儒家思想使中國人成為一個集體,也使得中國社會成為一個集體主義社會。因此,集體主義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標誌性差異。西方文化更倡導個人主義。

這種集體主義思想也有它的兩面性,一方面它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但另一方面也多少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強制性地先為集體考慮,如若不然便要承受很大的社會倫理道德壓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的確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和諧。中西文化這這一點上的確天差地別。漢語成語中有關集體的成語例如:

- 統籌兼顧

- 同心同德

- 顧全大局

當個體違背集體意願或做了有損集體利益的事情之後,個體便要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會被社會所排擠,這樣個體便無法在集體中立足。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個體需要融入集體,這也同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人與集體的和諧共處。

綜上來看,漢語中的成語的確可以幫助人們來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思想,以探究中西文化的差異。「和諧觀」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即使在今天,和諧仍然應該是人際、群際、甚至國際交往的規範和準繩。

參考文獻

沈琴, 李剛, & 米海燕. (2011). 漢語成語文化研究文獻綜述.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9(3), 66-69.

盧鐵澎. (2008). 漢語成語的文化特性. 海外華文教育(4), 16-23.

黎紅雷. (1999). 「和諧觀」中西合論. 中國哲學史(4), 116-124.

詹向紅[1]. (2005). 儒家和諧觀的現代解讀. 江淮論壇(5).

相關焦點

  • 對外漢語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匯總
    時代的悲劇,士人的悲哀——論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留學生漢語教學中文化環境建設的作用淺議《詩經》中的戰爭詩對外漢語教學中聲調問題>淺析《論語》中孔子的語言藝特色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闡釋某某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留學生漢字學習現狀調查初級對外漢語教材交際文化項目設置比較評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衝突化解問題
  • 俄羅斯首套漢語教材有哪些內容?俄媒:書法和成語必不可少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俄媒稱,俄羅斯的首套漢語教材將向學生介紹現代中國,俄羅斯的中學生將學習漢語書法和成語。她指出,文化差異是俄羅斯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重大困難。俄羅斯學生也很難掌握漢字和漢語發音。報導稱,2018-2019學年11年級學生將首次參加國家統考漢語科目考試。據悉,漢語成為繼英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後的第五種全國統考外語科目。
  • 英語成語VS漢語成語(插圖版)
    就像正步(goose step)和貓步(cat’s walk)一樣,走起來各有各的美。當然,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和英語語言文化不同,漢語語言文化自古就有講求「平衡」和「對稱」的文化傳統,這點在漢語成語上也有明顯體現。
  • 大學英語教學中,明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並運用
    同時我們在教學中還必須結合英語所表現的英語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生活方式,風俗人情。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掌握英語文化。如果脫離英語民族文化來學習運用英語,往往會犯下很嚴重的語用錯誤。有些人用中式語言交際標準來套用英語還搞出過許多笑談。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表現。
  • 《周易》中的成語,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
  • 《周易》中的成語: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
    據有人統計,在漢語中有兩百多條成語源出《周易》,這些成語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蘊涵,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民族思維的基本方式,在幫助人們洞悉宇宙和人生本質規律的同時,也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厚德載物」 的和諧理念坤卦代表大地,代表母儀天下的形象。
  • 「白話文運動」中的異體成語
    比如,「童叟無欺」在當時的白話報刊中被廣泛變異為「老少無欺」,「見風使舵」被變異為「見風使船」「看風使船」「見風使帆」等。異體成語的大量湧現,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報人從語言運用方面衝破舊有文言格局、建立新文法的決心和嘗試。正如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所倡導的,文學可以「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當時白話報刊的成語運用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 英漢語習語及成語的文化含義上的差異比較
    漢語習語「小菜一碟」和英語習語apieceofcake「一塊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這種意義中,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輕鬆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習語中,兩個民族對同一思想的表達採用的形式完全不同,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係。
  • 馬冬:淺析抗疫中的文化差異
    突如其來的疫情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災難來臨之際各個民族骨子裡蘊含的獨特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差異,在世界各國人民應對疫情的表現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因為抗擊病毒需要政府採取措施,同時也需要民眾的配合。至於民眾的配合度,取決於他們對疫情本身以及政府發布政策的態度、是否順從必要時對自由的各種約束,這與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接觸到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在我看來中西方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異,正如上面文章中所介紹的。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能使我們更好的去認知這個世界,去領略不一樣的風光。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差異。中國西方國家都有各自代表的哲學家。
  • 趣談英語和漢語背後的文化差異,提高英語翻譯水平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和漢語不僅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而且也是不同文化的象徵,它們也是文化差異的體現,英語一門被廣泛使用的國際語言,而且它也是西方國家的文化標誌之一。進行英語翻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看到兩國的文化差異,即便是譯對了字面上的意思,也會令人產生誤解。趣談英語和漢語這2門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不知你們對於這些特殊的文化差異有所了解嗎?
  • 英漢成語、諺語、習語的文化對比
    成語、諺語、習語是語言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中的精華,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底蘊。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民族傳統、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等都有著諸多差異,這些文化差異導致了中西方各自成語、諺語、習語的形成、使用與發展。英漢成語、諺語、習語分別記錄了不同民族的歷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經濟生活,透視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
  • 中華文化的精髓—成語!淺談那些因典故而形成的成語
    為什麼說漢語是所有語言中最難學的?因為它的分類眾多,不僅有大眾語言,還有各種生僻字、白話文、文言文。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成語、諺語、歇後語。很多詞語不僅讀音有四種,還分別有幾個釋義,這也是令很多外國友人學漢語頭疼的原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中華文化的語言精髓—成語,淺析他們背後的歷史典故。
  • 教育環境中的跨文化交際|第一節 教學理念與方式
    教育環境中的跨文化交際文化影響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教育是文化的體現,第二語言教學是一種跨文化的教學活動,教學方式、課堂行為、學習風格無不受到文化的制約。而這些方面的跨文化差異會給來自不同文化的師生的交流和教學過程帶來挑戰。了解教育環境中跨文化交際的特點,有利於漢語教師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教育背景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漢語教學,促進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發展。在這一章中,我們將討論的問題包括四個方面:一、教學理念與方式;二、教師的角色和師生關係;三、課堂交際;四、學習的動機、風格與策略。
  • 從英語口語中的我和我們,看文化差異
    點擊上方藍色字 關注無二雜貨↑↑↑這是 無二雜貨 的第 94 篇文章今天接著說說英語口語表達中的文化差異和思維問題從英語口語中看文化差異另一個區別是個人和群體的區別。我小時候受到的教育,比較推崇人多力量大,講究團結,說的更多是集體意識。老師沒有太多地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想要的自己。小時候回到家,父母可能會問,今天你們學校老師講了什麼?你跟同學們的關係處的怎麼樣啊?用的是「們」。
  • 漢語教師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性
    具有敏銳的跨文化意識的漢語教師才能正確理解文化的差異,有效而得體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從容地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衝突。而且,漢語教師只有具有跨文化意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漢語教學的對象和內容,使漢語教學順利開展。3.
  • 從成語故事和俗語談中美文化的差異」講座舉行
    從成語故事和俗語談中美文化的差異」的學術講座,講座於主樓A座103室舉辦,由中文系系主任李慧教授主持。朱教授是參加人文學院「融匯與承繼:『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國際論壇」的特邀嘉賓。 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反映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美國聖母大學終身教授朱永平先生給交大學子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講座。他把中國成語故事「愚公移山」、「華封三祝」、「肝腦塗地」、「滿招損謙受益」等作為切入點,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他在美國教學和生活的經歷,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他首先向在場師生發問:「『你家有幾個人』與『你家有幾口人』,有什麼不同?」
  • 《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一起邀您看門道
    坐西朝東的方向最尊貴,因此項羽和他叔叔項伯坐西朝東(東向);坐北朝南的方向次之,因此項羽的謀士亞父範增坐北朝南(南向);坐南朝北的方向又次之,因此沛公劉邦坐南朝北(北向);張良是劉邦的謀士,只能屈居最卑的坐東朝西方向了(西向)。這些座次的禮節一點兒都錯不得。
  • 淺析詞語在漢譯英中的理解與表達
    所謂的理解,就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語境包括詞語的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在語言交流中,所有的詞語的理解及應用都必須以語境為基礎。1.理解詞語的語言語境。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行文中,會有著不同的含義,所以翻譯時,應仔細理解原文,否則易犯不忠實於原文甚至與原文截然相背的錯誤。2.理解詞語的非語言語境,最主要的就是文化語境。語言承載著文化,也反映著文化,兩者密不可分。
  • 《漢語成語辭海》:披沙揀金鑄新篇
    十五年後的今天,湖北大學古籍所的研究人員積多年詞典編纂經驗,向讀者推出這部嶄新的《漢語成語辭海》(武漢出版社),它是在吸收了現在成語詞典諸多長處,並在自己建立的一套全新的成語詞典編纂理念基礎上形成的,是一部收詞宏富、釋義準確、例證詳實、內涵豐富、知識性強的大型成語詞典。如何收詞?收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