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環境中的跨文化交際
文化影響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教育是文化的體現,第二語言教學是一種跨文化的教學活動,教學方式、課堂行為、學習風格無不受到文化的制約。而這些方面的跨文化差異會給來自不同文化的師生的交流和教學過程帶來挑戰。了解教育環境中跨文化交際的特點,有利於漢語教師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教育背景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漢語教學,促進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發展。在這一章中,我們將討論的問題包括四個方面:一、教學理念與方式;二、教師的角色和師生關係;三、課堂交際;四、學習的動機、風格與策略。
第一節 教學理念與方式
教學理念和方式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之一,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方式的確定都受到文化的深刻影響。在這裡,我們主要分析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教學理念和方式上的不同特點,特別是語言教學中的一些不同傾向。
一、以教師為中心與以學生為中心
西方現代教育受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把學生置於教育體系的中心,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本主義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重視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發展。建構主義的核心是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被動的灌輸對象。皮亞傑、杜威和維果斯基等近現代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主要倡導者。
西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西方的學校一般在開學時和學期結束時都要做問卷調查。開學時的問卷調查是為了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以及對課程的期望,期末的調查不僅僅是對教師教學情況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提出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建議等。課程大綱和教學內容會根據學生的意見和反饋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進。第二,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是師生討論、學生之間討論或做小組活動。一位教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美國教師就告誡她的研究生:教師在外語課上的話語量不能超過25%.
西方第二語言教學也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Brown(2007)指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第二語言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教學方法充分考慮學習者的需求、風格和目標。
教學方法賦予學生一些控制權(例如進行小組活動或者策略訓練)。
課程安排吸收了學生的意見,而不是教師自行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
教學方法有助於充分激發學生的潛力。
相比而言,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教育更多地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受到傳統師道尊嚴思想的深刻影響,教師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和權威。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教師決定課程的設置、內容和教學方法,並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特點;第二,教師始終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和控制者,課堂上的大多數時間是教師在講解、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聽講,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比較普遍。日本的典型課堂情景是:教師一邊講解一邊在黑板上書寫概念,定義、公式或例句,學生則埋頭記筆記,很少有師生之間的互動,更缺少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東亞國家,即使在應以語言技能訓練為主的漢語教學中,教師的講解也往往多於學生的練習時間,據統計,有的漢語課堂上的教師話語量佔到整堂課話語量的60%-70%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