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環境中的跨文化交際|第一節 教學理念與方式

2020-12-27 漢語國際總部

教育環境中的跨文化交際

文化影響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教育是文化的體現,第二語言教學是一種跨文化的教學活動,教學方式、課堂行為、學習風格無不受到文化的制約。而這些方面的跨文化差異會給來自不同文化的師生的交流和教學過程帶來挑戰。了解教育環境中跨文化交際的特點,有利於漢語教師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教育背景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漢語教學,促進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發展。在這一章中,我們將討論的問題包括四個方面:一、教學理念與方式;二、教師的角色和師生關係;三、課堂交際;四、學習的動機、風格與策略。

第一節 教學理念與方式

教學理念和方式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之一,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方式的確定都受到文化的深刻影響。在這裡,我們主要分析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教學理念和方式上的不同特點,特別是語言教學中的一些不同傾向。

一、以教師為中心與以學生為中心

西方現代教育受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把學生置於教育體系的中心,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本主義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重視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發展。建構主義的核心是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被動的灌輸對象。皮亞傑、杜威和維果斯基等近現代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主要倡導者。

西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西方的學校一般在開學時和學期結束時都要做問卷調查。開學時的問卷調查是為了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以及對課程的期望,期末的調查不僅僅是對教師教學情況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提出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建議等。課程大綱和教學內容會根據學生的意見和反饋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進。第二,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是師生討論、學生之間討論或做小組活動。一位教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美國教師就告誡她的研究生:教師在外語課上的話語量不能超過25%.

西方第二語言教學也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Brown(2007)指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第二語言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教學方法充分考慮學習者的需求、風格和目標。

教學方法賦予學生一些控制權(例如進行小組活動或者策略訓練)。

課程安排吸收了學生的意見,而不是教師自行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

教學方法有助於充分激發學生的潛力。

相比而言,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教育更多地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受到傳統師道尊嚴思想的深刻影響,教師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和權威。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教師決定課程的設置、內容和教學方法,並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特點;第二,教師始終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和控制者,課堂上的大多數時間是教師在講解、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聽講,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比較普遍。日本的典型課堂情景是:教師一邊講解一邊在黑板上書寫概念,定義、公式或例句,學生則埋頭記筆記,很少有師生之間的互動,更缺少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東亞國家,即使在應以語言技能訓練為主的漢語教學中,教師的講解也往往多於學生的練習時間,據統計,有的漢語課堂上的教師話語量佔到整堂課話語量的60%-70%甚至更多。

相關焦點

  • 漢語教師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性
    敏銳的跨文化意識和廣闊的視野是漢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一個人的觀念和行為往往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因此漢語教師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特點,特別是需要了解所任教國家的文化的特點以及這此特點是如何影響人們的交際和日常行為的,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教育和學習方式的。
  • 全球理解課程: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創新
    該課程強調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了學生英語文化圖式的構建,拓寬了學生的全球視野,能夠有效推動英語教學,是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一種創新。全球理解課程給我國英語教學帶來重要啟示,即重視英語的人文性和交際性、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主導性。
  • 上外「跨文化交際」課程在英國慕課平臺上線[圖]
    雙方經多次協商,確定「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兩方線上合作的首門課程。  作為一所秉持國際化辦學理念的高等院校,上海外國語大學選擇「跨文化交際」作為第一門上線課程有著其審慎的考量和獨特的優勢。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曹德明表示:「上外的校訓是:格高志遠,學貫中外。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介紹中國是我校肩負的使命。
  • 我是怎樣理解國際上關於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具體表現形式
    廣大的研究和愛好者們從不同視角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內涵,以及外語教學,甚至中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和測評等。我是怎樣理解國際上關於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具體表現形式我們把英語單詞中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就是"跨文化交際"。它是指具有兩種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
  • 漢語國際(北京)教育諮詢有限公司|跨文化交際的心理與態度
    跨文化交際的心理與態度跨文化交際不僅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影響,還受到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障礙一方面是由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語言與非語言行為、交際風格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引起的,另一方面則是由人們不切合實際的期望、對交際行為的錯誤歸因、刻板印象、偏見、種族中心主義等不恰當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其中刻板印象、偏見和種族中心主義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很多消極的影響。
  • 上外跨文化交際課登陸英國慕課平臺,校長:向世界講中國故事
    雙方經多次協商,確定「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兩方線上合作的首門課程。「我們之間經過了長達17個月的溝通和磨合,上外上線的這門課程是非常有質量的。」FutureLearn駐中華區代表許敏驥說。上海外國語大學選擇「跨文化交際」作為第一門上線課程有著其審慎的考量和獨特的優勢。
  • 黑龍江大學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體系探索
    外語語言應用能力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基礎教學階段的語言知識教學與語言技巧教學添加了文化教學內容,學生不僅學習語言知識還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為了配合在綜合英語課程中添加文化教學。  中國文化教學模塊——是為完成基礎教學階段學習的學生開設的選修課,旨在幫助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加深了解,使學生能夠使用英語介紹本民族文化現象。該模塊目前包括中國文化導讀、中國文化與英漢翻譯等幾門課。  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塊——是為完成基礎教學階段學習的學生開設的選修課,旨在幫助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 ...屆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推介:《跨文化交際日語晨讀1...
    成果名稱:跨文化交際日語晨讀1,2(教材) 成果完成人:朱鵬霄 劉澤軍 席娜 田 泉 初相娟 第一冊分基礎導入篇、國別介紹篇、日本文化篇、中國文化篇、東西文化篇,從語音基礎逐漸過渡到文化,從語言對象國文化過渡到本國文化,再從單一文化過渡到多樣文化,契合學期和課時安排,全書共編排36課內容;第二冊分三大模塊,分別為日本文化、中國文化和異文化交際。每個模塊又進一步分為飲食篇、節日篇、旅遊篇、校園篇、體育篇、企業篇和傳統篇七個相關主題,同樣根據學期及課時安排,全書共編排36課內容。
  • 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從英語報刊閱讀開始
    我們必須更智慧、成熟、理性和具有世界意識,才能從容面對「信息瀑布」並讓它成為我們了解身邊環境和外面世界的良師益友。若想具備這些素質,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思辨能力是重要的基礎。    事實上,這也是我們的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全球化的不斷深化意味著教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技能傳授,而是培養思想獨立、人格健全和能夠適應不同文化環境的人才。
  • 第十一屆國際跨文化研究學會雙年會暨第十五屆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年會舉辦
    在全球化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際教育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和使命。面對新形勢,外研社與外語教育界專家學者通力合作,推出跨文化交際教材、圖書、期刊及教師研修,為推動跨文化領域的學術創新與教學發展不懈努力。
  • 薈同學校:創新「中西融合」式教育理念 厚植學生跨文化思維素養
    在沉浸式中文課堂上 發現漢字之美 一直以來,中文教育在國際學校教育體系中一直是一大痛點。在全盤西式的教學環境中,孩子們對中文課的學習模式等同於「對外漢語」教學,會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產生一定影響。
  • 學界新聞 第22屆國際跨文化交際學會年會在上外召開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學術事業部主任孫靜女士,以及本屆國際跨文化交際學會年會組委會主席、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查明建教授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預祝大會順利召開。Clair分別就文化政治研究、澳門的東方形象、跨文化教學方法、交際理論的生物學原理進行了主題發言。最後一日上午,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遲若冰、張紅玲、顧力行三位教授對他們的慕課課程的發展和理念進行了回顧和介紹,英語學院院長査明建教授則從比較文學的視閾下對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發表了獨到見解。
  • 梅德明丨新時代的英語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
    新時代的英語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必須體現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回答「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核心問題,必須明確本學科的育人立場、育人目標和育人方法。基於此,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旨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於課堂場域,行反思實踐——高新區2020小學英語骨幹教師培訓十七】:跨文化理解主題校本課程教學暨英語課例實訓研討
    實外附小以和雅教育理念為統領,致力於兒童的終身發展,讓學生根植於中華文化,培養學生具備初步的國際視野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01中澳跨文化交際語言教學繪本課:A Day at the Beach實訓研討從陳瓏丹老師執教的一堂中澳跨文化交際語言教學繪本課——《A Day at the Beach》正式開始。
  • 對外漢語教學沙龍--如何上好第一節中文課
    培智樂對外漢語教學沙龍--如何上好第一節中文課由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專業研究生、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教育學專業研究生講課課程安排。時間:2018年5月12日下午14:30-16:30內容:1、怎樣上好第一節漢語課2、如何給不同情況學員挑選漢語教材3、跨文化交際―――如何與外國人溝通
  • 外語教育教學基本理念辯論
    為此,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決定舉辦中國特色外語教育論壇,以多種方式在全國展開中國特色外語教育的研討,提煉本國經驗,把握時代發展,從理論高度為解決我國外語教育教學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奠定基礎。正當籌備論壇之際,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向中心負責人提出就當前中國外語教學熱點問題進行大會辯論的建議。建議得到了積極回應。
  • 2020第十六屆中國跨文化研究年會(CAFIC)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21日—22日,第十六屆中國跨文化研究年會(CAFIC)在線上成功舉辦,此次會議由中國翻譯協會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員會(原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主辦,雲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和大理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跨文化研究論叢》編輯部協辦。大會開幕式由雲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劉樹森教授主持。
  • 優秀在線教學案例 |《芬蘭文化》教學案例分享
    《芬蘭文化》是芬蘭語專業的選修課程。課程將新知識、新觀念融入教學中,讓學生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始終貫徹「夯實基礎、強化實踐、瞄準前沿、立德樹人」的理念。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標國際前沿,同時利用第二課堂,拓展學生科學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課程目標分為三個部分。
  • 學界 · 生說 | 丁宇旦: 指向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高中英語教學思路——基於人教版必修教材相關分析的一項研究
    本文根據Byram的ICC經典理論模型來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教材中Reading和Workbook中Reading Task部分。由於閱讀材料是各項教學活動展開的基礎,在教材中比例較大,因此選取它進行分析。以此考慮該部分閱讀文章在跨文化交際理論指導下文章選擇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問題,並分析教材中跨文化交際內容會對學習者產生何種影響。
  • 口語交際課「說說我的家鄉」教學案例分析
    柳敬仙:聽了聶老師的一節口語交際課感觸頗深,下面對這節課談一下個人粗淺的看法。   優點:這節課「調查和查閱有關家鄉的文字資料」這一環節凸顯了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漢語課堂中,課前活動已經常規化,沒有這個環節,就不能稱為一節完整的漢語課。   聶老師的這節課,課前活動中播放了《長白頌》這首歌。這首歌歌頌了我們的家鄉延邊,學生聽了感到很親切,容易產生思想感情的共鳴和學習的興趣,這樣就拉近了學生與課本的距離。在這個環節,學生有兩個方面的收穫:   第一,激發了學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