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提出著力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提高家政從業人員素質、強化財稅金融支持增加家政服務有效供給、改善家政服務人員從業環境等10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對一個從業人員超過2800萬,並且將達到萬億規模的家政市場而言,意見猶如一縷春風,將大大促進家政市場的健康快速發展,以市場化機制提供更加優質的家政服務,消弭僱主與家政服務人員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
一方提供服務,一方購買服務,家政市場的邏輯說起來簡單得很。然而由於家政市場長期處於無序發展狀態,家政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所提供的服務也毫無標準化可言,特別是在一些地方花錢就能成為「金牌」家政人員的做法,以及一些家政人員對僱主家庭成員實施暴力犯罪等極端行為,導致眾多僱主與家政人員雙方處於一種互不信任的關係:你防著我,我防著你。
從日前網上流傳的一份保姆家規可見一斑。這份被網友稱為上海最嚴苛的保姆家規中,僱主要求保姆必須背熟自己提出的20條家規才能入職。包括:不要與小區保安或鄰居家保姆議論家庭瑣事,並透露我們家的隱私;未經允許,不要帶親朋好友進入家裡;平時在客廳打地鋪睡覺;未經允許,不要用家裡電話、電視機等。其他僱主贊成者多,也有效仿之意。據說,家政服務人員覺得接受不了,最後放棄了這個月薪12000的高薪機會。
無需上綱上線,這不過是一單生意,買賣雙方談不攏就可以不做。這則新聞之所以引發關注,不在於規則之多之嚴,而在於它無意中觸及了雙方除了供需矛盾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矛盾,即服務的標準化問題:作為一個家政服務人員,在保姆家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能做的又該做到什麼地步……這也是很多人總看著「別人家的保姆好」,覺得自己的錢花得冤的原因之一。《意見》中提高家政從業人員素質、在高校開設家政專業、制定體檢標準等,針對的就是這些矛盾,開啟的正是標準化之路。個別僱主的「20條家規」也許沒有普遍意義,但對家政業制訂切實可行的「操作手冊」,確實具有啟示意義。
當然,把所有的問題歸結到家政服務人員身上,有失公允,事實證明,碰到那些「難伺候的主兒」,家政人員寧肯不掙這個錢也不受這個氣。本次《意見》提出建立家政服務信用信息平臺系統,加大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力度,不只針對家政服務人員,對僱主也擬建立信用檔案。正如一些分析指出的,如果僱主存在故意刁難、歧視家政人員等行為的,以後可能要花更多的錢,甚至於花再多的錢也沒人願意幹。
家政服務業是以人為核心的行業,提供服務的是人,服務的對象也是人,雙方的權益都需要得到保障。為僱主解決找不到、不規範、不滿意等問題,為家政服務人員解決壓力大、保障差、不平等等擔心,供需雙方才會形成共識、相向而行,而不再互不信任、互相提防。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賈亮
監製:尹文勝
流程編輯: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