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早味道 探舌尖記憶

2020-12-20 浙報融媒體

千百年來,食物隨著人們的腳步不停遷徙、不停流變,可無論腳步走多遠,只有故鄉的味道任時光荏苒、歲月變換,依舊熟悉而頑固,常被世人以「古早」來形容。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那些經時光沉澱下來的味道,往往記錄著城市最本土的記憶和情誼。在城西就有這樣一家店,用老底子的上虞味道烙刻著上虞人心中最深沉的記憶,它就是謝老家食堂。

再開新店,打造屬於上虞人的餐飲

下午4時,陽光正好,沿著復興東路前行,路旁出現一幢高樓,這是城西的雙語大廈,謝老家食堂便坐落在大廈一樓。門口印著一個大大的「謝」字,一下子抓住來往路人的視線。簡約的中式風格,別有一番風味,推門而入,又是另一番光景。店內的設計以紅棕色為主調,質感典雅別致,配合悉心營造的燈光效果,盡顯別具匠心的古雅。

一側的明檔上擺滿各式菜餚,琳琅滿目,色香味俱全,讓人不禁食指大動。再走進,開放式的大灶臺上,一鍋鍋砂鍋燉菜「咕嚕咕嚕」冒著熱氣,肉香、醬香、菜香隨著熱氣蒸騰瀰漫,讓人覺得仿佛步入美食的仙境之中。

「這是謝老家食堂在上虞的第三家店,今年6月開業。」謝老家食堂合伙人之一的馬培中介紹,作為上虞本土快餐品牌,謝老家食堂一直致力於提升自身發展水平,打破食客對傳統快餐的刻板印象。「因此,每一家店從裝修風格到菜品樣式都會根據店鋪周邊目標消費群體的差異而進行改變。」馬培中告訴記者,謝老家食堂雙語大廈店相較其他兩家店,整體感覺更顯年輕和簡約。

堅守本味,讓兒時回憶在舌尖暢遊

有一種味道,是時間衝不淡,記憶抹不去,距離拉不遠的。一個人即使走遍了大江南北的風風雨雨,吃遍了酸甜苦辣,最後渴望的一定是自己家鄉的味道。作為土生土長的上虞快餐品牌,謝老家食堂一直堅守上虞本味,探尋「古早」味道,讓兒時的回憶在舌尖暢遊。

老上虞味道從早餐便已經開始。謝老家食堂的早餐時間從早上5時開始,為了能讓食客吃到最新鮮的食品,工作人員凌晨兩三點便開始忙碌起來。提起上虞人的早餐,豆漿、油條、小籠包必不可少。碗中放入醬油、榨菜粒、紫菜、蝦米,倒上一勺現磨的豆漿,鹹香四溢,再配上一根金黃的油條,鬆脆適度,嚼勁十足,或是一碟熱氣騰騰的生煎包,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在口中久久不散。

等到了午市或夜市,點上一盤油亮誘人的紹興名菜——黴乾菜燒肉,肥而不膩,吃上一口,鹹鮮適口,滿嘴留香。或者來上一盤由莧菜梗、南瓜、白豆腐組成的蒸三臭,清香軟酥,鮮美入味,配上一大碗白米飯,讓人不禁大呼落胃。

家鄉的味道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也送走了一個個在外打拼的遊子,它更像是一根繩子,仿佛順著它,人們回到了故鄉。謝老家食堂裡的菜餚沒有花樣的擺盤,沒有花哨的套路,但就是這份簡單和純粹,卻能讓每一位為生活而辛苦拼搏的上虞人吃上一口地道的上虞味道,感受那份如家般的溫暖。

注重創新,烹製符合年輕口味的菜餚

餐飲店的菜品創新是一家店經營的重要策略,更是其持續發展的動力。菜品只有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才能跟上潮流,更好地為食客服務。

下午5時不到,陸續有食客走進謝老家廚房,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會在酸菜魚區域駐足留意。只見一名燒菜師傅正將切得可以透光的魚肉放入漏勺中,然後浸入濃湯中不停搖晃。約30秒,等待魚肉出鍋,一盆酸辣可口的酸菜魚便製作完成了。「這是我們新店開創的全新烹製方式,將部分菜品的製作過程搬到食客面前,讓他們吃得更加安心、放心。」馬培中介紹。

此外,謝老家食堂雙語大廈店還新增了鐵板燒系列。鐵板師傅根據食客點單情況,直接在明檔前現場製作。只經過簡單醃製的食材在滾燙的鐵板上吱吱作響,讓食客在味覺和視覺上都得到享受。「這是根據年輕人獵奇、追求新意的特點特意開創的。」馬培中告訴記者,「目前,我們推出了鐵板小黃魚、鐵板牛排、鐵板韭菜雞蛋等較為常見的菜餚,接下來將根據食客需求,推出更多菜品。」

相關焦點

  • 尋古早味道 探舌尖記憶 | 謝老家食堂:還原上虞老底子的味道
    、歲月變換,依舊熟悉而頑固,常被世人以「古早」來形容。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那些經時光沉澱下來的味道,往往記錄著城市最本土的記憶和情誼。在城西就有這樣一家店,用老底子的上虞味道烙刻著上虞人心中最深沉的記憶,它就是謝老家食堂。
  • 新民晚報數字報-古早味道
    「古早」這個詞,臺灣和閩南用得比較多,直譯就是「古時候的味道」。
  • 「古早」是啥味道,是不是如傳聞中那般「誘人」?今天終於嘗到啦
    位置:萊茵湖畔B1-25商鋪(青林路上)所謂古早,其實就是指有一些歷史了,比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那個年代或是80後兒時的玩具或見過的建築,古早的東西一般就是那種年代的產物,比如我們說起有古早味的玩具,像竹蜻蜓、打砣螺
  • 「古早臺灣,重拾記憶」,臺拾記拾取80後的記憶並將其延續
    「古早」這個詞,是福建閩南以及臺灣地區興起的,在現在的臺灣電視節目中也會經常提到。所謂古早,就是有一些年代了,像80後兒童時期的吃過的美食或者那個年代的建築,例如膏蟹米糕、古早味蛋糕、拱門建築等等,這些都是以前觸手可及的,現在漸漸被淡忘或者直接消逝,也是現在的人們所懷念的,這就是充滿情懷的古早味。
  •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2018-04-12 10:30本報記者 蘇 寧攝  澳門手信博物館  留住舌尖上的記憶(知行港澳)  本報記者 蘇 寧  出來玩一趟,帶點什麼禮物回去給親朋?在澳門,答案簡單明了:大馬路上、機場碼頭的遊客們,幾乎人手一份遊澳紀念品——手信。
  • 古早,古早——行走的軌跡
    每一個城市,伴著晨曦或晚風,一直存在記憶裡慢慢發酵醞釀。但沒有一種風格可以囊括她的特徵,因為摩登的101、典雅的臺北故宮、霓虹閃爍的夜市、墾丁的蒼茫海浪、花蓮的峻峭山巖、野柳合著細雨的海風,都散發著各自的氣息,形成雜糅的混沌之美。掀開斑斕炫麗的面紗,我更喜歡她淡淡的古早味。很喜歡這兩個字,素樸平和,蘊藏著溫潤從容。
  • 細數石獅老街那些古早美食 你還記得多少
    ­  地址:糖房街21號­  營業時間:8:00-21:00(8:00左右有潤餅皮,10:00左右才有菜)­  相信上面的各色美食,很多土生土長的石獅人小時候都吃過,可以說,在上一代人的記憶裡,這些就是原本該有的味道。不管時光如何流逝,世事如何變遷,老城區的味道依然是那麼的地道,去哪裡都再也找不到這種記憶中的味道了。唯有在老城區才能尋到這耐人尋味的古早味。
  • 下廚房| 赤豆綠豆,帶來熟悉的古早夏日味道
    下廚房| 赤豆綠豆,帶來熟悉的古早夏日味道 劉嘉酈 2019-08-06 09:36 來源:澎湃新聞
  • 《夢想改造家》打造「古早味的家」用食物留住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12月23日晚22:00,東方衛視將播出立邦《夢想改造家》第七季第十一期《古早味的家》。本期夢改將走進廈門,用舌尖上的味道解鎖關於家鄉的記憶。設計師汪昶行將創新改造鼓浪嶼舊宅,留住屬於廈門古早味道的同時,也讓鼓浪嶼這座美麗的海島,多了一家兼具地域特色與家庭溫情的私房菜館。
  • 從《旗袍美探》中追尋老上海的「舌尖美味」
    由馬伊琍與高偉光聯袂主演的《旗袍美探》曾經火爆熒幕,這部電視劇把探案場景放在了素有「十裡洋場」的老上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可以說匯聚了東西方各種文化,從文化、服飾、美食等等方面,都碰撞出不一樣的味道。
  • 《舌尖》提到的古早味到底是什麼味道?竟然一口回到小時候!
    《舌尖上的中國2》曾提到過「古早味」,這是什麼味道?所謂古早,指上了年頭、有歷史。古早味,閩南語意思是「懷念的味道」。從前慢,食品裡沒有那麼多添加劑,料理簡單但質樸美味。《舌尖》裡,泉州的古早味是一碗蘿蔔飯,老北京的古早味是豆汁,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古早味也可以是街邊小攤賣的小蛋糕。
  • 舊時光的「古早」風味,吃過的人年紀應該都不小了
    什麼是「古早」「古早」一詞出自閩南語【kóo-tsá】,後演化為臺灣國語,意為古時候,早年,老派,過去,懷舊等。而古早味,則可以理解為「懷舊的味道」。早年間,化工食品產業還不發達,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也相對傳統,穀物,肉類和蔬菜都有它們天然獨特的味道。那時候的食物,做法很簡單,沒有過多的調料,都是在還原和傳達食材本身的天然味道。
  • 居民樓下的古早甜點店,只賣三樣東西,泉州人卻追了17年
    2004年李家姐妹在豐盛假日城堡,開起一家泉州古早甜點店,因為姐妹倆名字裡都帶著「愛」字,取名「老愛甜點店」。花生湯 、 桂圓銀耳蓮子湯、 四果湯 等等,這些古早又熨帖的舌尖美味,泉州人一追就是17年。
  • 尋美之旅 |探店:一路「尋美」 「森林」相伴
    8月12日——8月20日,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主辦的「好享海南·詩和遠方——尋美之旅」(以下簡稱「尋美之旅」)旅遊文化體驗活動在海南全島拉開帷幕,本次活動邀請到來自旅遊
  • 舌尖上的好時光 | 最念「家的味道」
    「親子廚房」作為「舌尖上的好時光」傳統項目每年都會受到時光家庭的熱烈參與時光父母在和寶貝的廚藝互動中不僅讓寶貝體會自己動手的快樂更是成為共同記憶中一起商量做什麼、採購哪些食材,一起動手清洗、製作,還可以一起打開腦洞創造新食物,還能邊做邊主持……能幹的時光寶貝,在時光爸爸媽媽的引導下,在歡聲笑語中體會製作美食帶來的溫情互動,從美食中感知「家的味道」。
  • 台州WALK丨那些舌尖上的鮮美記憶
    故鄉的食物留給我們的 遠遠不只味蕾上留下的酸甜苦辣鹹 它是記憶,是親情,是鄉愁 它牽動的
  • 尋跡鳶都①:感受濰坊味道 品嘗記憶中的肉火燒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春杉 濰坊報導近日,由大眾網·海報新聞和濰坊廣濰一汽奔騰4S店主辦的「悅享奔騰,尋跡鳶都,一汽奔騰尋找濰坊文化符號」活動走進奎文區王記肉火燒,於繁鬧喧囂中感受濰坊味道,品嘗濰坊人記憶中的肉火燒
  • 臺灣80後在廈門玩轉「古早」冰淇淋
    臺灣80後在廈門玩轉「古早」冰淇淋 臺灣來的80後小生江東憲,去年開始來廈門創業,剛開業的甜品店上軌道後,他又尋思將自己小時候最愛的臺灣古早冰淇淋——— 「叭噗」(臺灣冰淇淋的傳統叫法)用最正港的方式引入廈門,讓廈門新一代年輕人也能從傳統冰品中,吃出文化味,留住兩岸情。  新創意賣冰:賣味道更賣文化  和其他店家主打西式的冰品營銷方式不同,江東憲賣冰,就認「古早味」。
  • 武漢最古早的夏日,這些綠豆小食才是夏天到來的滋味
    然而夏天了,舌尖卻仿佛缺了些什麼記得小時候的夏天,最愜意的事情莫過於午後醒來,喝一碗奶奶熬的綠豆湯,在樹蔭下,邊喝著冰鎮的綠豆湯,邊看著旁邊的爺爺奶奶扇著蒲扇聊家常。最平凡的夏日記憶,印象卻最為深刻。武漢人來說,綠豆絕對是最適合夏天的味道,火氣燥的日子裡,綠豆性涼味甘,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大夏天裡來一碗綠豆湯,不止解渴解暑,還能補充出汗後丟失的礦物質。其實在很多人的記憶裡,綠豆的第一聯想絕對就是綠豆湯,但其實對於愛美食的人來說,綠豆只有煮湯這一種吃法實在太過單調,綠豆的美味完全沒發揮出來。
  • 《故鄉的味道》:舌尖上感應的是心靈的跳動
    》:舌尖上感應的是心靈的跳動文:葛維屏自從《舌尖上的中國》引起強烈的反響之後,對中國食物的著述明顯增多起來。我想,這應該就是「舌尖上」的感受,卻能夠關聯著我們的心靈的原因,因為舌尖上的味蕾,觸摸到的不僅僅是一種酸甜苦辣的滋味,更折射著心靈的喜怒哀樂聯手雲集的律動。最近讀的由遆存磊所著的《故鄉的味道》,再一次將食物在味蕾的感常與心靈的期許上融會貫通,透過食物這一個「管窺孔」,探測到的是故鄉的立體層面,以及建立在故鄉這個平臺之上的親情關愛以及更深遠的文化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