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深受古人喜愛,在很多語句中都常用到,一般富有美好的寓意。如古時的讀書人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走上仕途後更是希望「青雲直上」,受百姓愛戴的官員被稱為「青天」,為人們做出重要貢獻的人能夠「名垂青史「,即使終有一死,也希望能夠「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見,「青」在人們心中很有地位。
青花瓷是一種高溫釉下彩瓷,所用顏料叫青料,採用鈷土礦提煉而成,氧化鑽是其主要成分。鈷土礦產地不同,其氧化鈷的含量也不相同,因此需要經過揀選處理,提高氧化鈷的含量,再經過煉製加工,才能用來畫青花。
那麼,是不是氧化鈷越純淨用其繪製出的青花瓷越美觀呢?其實不然,用很純淨的氧化鈷繪製出的青花圖案為藍中泛紫,色調鮮豔濃烈,顯得浮躁凝滯,缺乏含蓄美,不符合國人的審美情趣,且時間長了還會變色。所以青花瓷所呈現的藍色,雖然主要由氧化鈷的含量決定,但青料中所含微量的鐵、錳元素與鈷元素的比例以及色料中所含矽、鋁、鉀、鈉、鈣、鎂的含量,都會對呈色產生影響。不同時期所用的青花料的礦源不同,所以色調也會有些差異。另外,釉料的成分和釉的黏度、流動度、燒成氣氛,也都會對青花料的呈色產生影響。
平等青,又稱「陂塘青」,今江西樂平市是其主產地。明代成化到嘉靖時期,景德鎮的青花瓷主要以平等青為顏料。平等青的呈色藍中泛青灰或正藍,因含鐵量低,不會出現黑斑,給人青亮淡雅的感覺,與蘇麻離青的濃豔青翠差別較大。
蘇麻離青,又名蘇勃泥青,非中國所產,是元末明初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種進口鈷料。經研究得知,蘇麻離青料中錳含量少,與國產青料有明顯區別,用它繪製的瓷器,藍色濃豔,有銀黑色結晶斑。
蘇麻離青十分名貴,優點是用其畫出的青花青翠濃豔,但燒成後,青花濃豔處必定會往下凹,並有呈錫光的鐵鏽斑疤。因此,人們在鑑賞青花瓷時,常以是否有鐵鏽斑疤作為是否採用蘇麻離青的標誌之一,即便如此,鐵鏽斑疤也是一種工藝缺陷。
石子青,又名「石青」或"無名子",江西上高是其產地,發色濃中帶灰。明代嘉靖時,官密燒制青花瓷時總是在回青中配入一定比例的石子青,效果非常好。民窯中也常用到石子青。石子青具有暈散的特點,紋飾很美觀,但線條不夠清晰。
回青,又叫陶用回青,是明代使用的一種進口青料。明嘉靖年間的《江西大志陶書》記載:「陶用回青,本外國貢也。嘉靖中遇燒御器,奏發工部,行江西布政司貯庫時給之。」
回青也是天然產出的鈷藍料,畫出的青花顏色與蘇麻離青的色調很相像,都是藍中泛紫,區別是回青的含鐵量、含錳量都不高,所以不會有鐵鏽斑。
土青,原指國產青花原料。在明萬曆以前,土青因提純工藝較差,顏色偏灰藍,看起來比較晦暗,因此多為民窯中使用。後來提純工藝逐漸有了改進,國產青花原料也能提煉出質量上乘的青料,因此,國產青料出現了分級。土青則代表了那些質地粗劣的青料。
浙料也是國產青花料,最早使用於明萬曆時期。含鈷量、錳量較高,含鐵量較低,發色比較穩定,呈色是青中泛紅。浙江是其主產地,分上、中、下三個等。
萬曆朝後期,回青逐漸斷絕來源,浙料漸成主流,成為景德鎮燒制精品青花的不二之選。國產青料的提純工藝在明代末期大大改進,青科的品質提高了不少,其中呈色鮮麗明快,十分美觀的被稱為「翠毛色」。
珠明料是質量非常好的青料,氧化鈷的含量較高,燒成後青花的色澤鮮豔明麗。雲南是其主產地,當地人稱其為「金片」或「珠密」。「珠明」本是「珠密」的訛音,久而久之,就被人們叫習慣了。明清時期雲南的一些瓷窯和清代景德鎮窯都使用過珠明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