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回憶一下,每當孩子畫好了一幅畫,搭好了一座積木城堡,或是算對了一道數學題等後,您是不是都是這樣讚揚孩子的:畫的真漂亮!寶寶很有畫畫天賦。真棒!寶寶是個天才呀!不錯!寶寶真聰明……
每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後,這時通常父母會對孩子口頭表揚,這個表揚方式非常關鍵,您一定要字斟句酌的去說,如果經常用聰明,天才,天賦,出色,真棒,不錯等詞語去描述孩子任務後的狀態的話,那孩子以後就會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之中,那孩子以後會為了能夠繼續聽到自己聰明,繼續證明自己出色,所以會選擇更加容易不會失敗出錯的任務來進行,例如他會選擇最簡單的數學題去算,最好畫的題材去畫等,孩子會把每一項任務當作能夠證明自己有天賦,聰明的測試來對待,而非當作自我挑戰的目的去做。而美國心理學家德韋克則認為,要讓孩子從小埋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種子,這樣孩子才可以受益終生。
那什麼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呢?
一般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普遍認為自己天生很聰明,且相信自己的個人能力是固定不變的,通常他們不喜歡挑戰難度,懼怕失敗。而且他們認為聰明的天才就應該永遠獲得成功一直不變。
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認為一個人的智力是需要努力學習,並不是憑空獲得的,他們不怕挫折喜歡挑戰,越是遇到難題越覺得有意思,成功就意味著又拓展了自己的能力的同時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
固定思維的孩子每次舉手回答問題前是要先確定自己有把握答對才去舉手,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經常毫無顧忌的舉手,因為他們覺得即使打錯了,正好會有人來糾正自己的錯誤,可以幫助自己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在您與孩子接觸時發現,當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例如,玩滑板車,滑不好,摔跤了,就馬上不玩了,搭積木老是倒的時候就生氣的推開積木走開了,或者為了挽回面子,故意去找失敗的藉口,或是責怪他人?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
這就是兩種思維模式下的不同之處,不知道您的孩子是哪一種呢?或者說您作為父母又是哪一種呢?
最簡單的問題測試就是,當問到你覺得什麼時候很聰明的時候。
如果回答:1.在我沒有犯錯誤的時候。
2.在我完美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
3.在我遇到對我來說很簡單,但別人看來很難的事情的時候。
如果有以上的類似答案的通常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
如果回答:1.在遇到難題後,通過我的努力把它完成的時候。
2.在我研究一件事情很長時間後,終於有了點起色的時候。
如果是這類答案的人,他們認為聰明並不是當下的完美,而是與長時間的學習有關,直面挑戰才可以取得進步,這就是有著成長型的思維方式。
我們再來問一個問題:你心中最理想愛人應該如何與你相處呢?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會說那人應該是:1.很崇拜自己所愛的人。
2.認為自己的愛人是最完美無缺的人。
3.永遠能把自己的愛人放在第一位。
成長型思維者則認為那人應該可以:1.能看到對方缺點並可以幫助改正。
2.能鞭策對方成為最優秀的人。
3. 能鼓勵對方去學習新事物,可以支持對方去冒險。
通過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您也多半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思維模式的人了吧,您再細想您的愛人的思維模式又是如何呢?還有您孩子的現在和未來的遇到的老師又會是怎樣思維模式的老師呢?
舉個例子,一位俄羅斯著名舞蹈老師選擇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看誰能積極面對自己對他們的懲罰,就選誰做自己的學生,換句話說就是,她把那些從跳熟練動作中獲得樂趣的學生都去掉,而把那些從挑戰高難度動作中獲得樂趣的學生留下。
再舉個例子,當一位數學老師看到一個學生數學成績不好後,就認定那個學生很笨,腦子不好,就沒有必要培養他奧數了。同樣是兩位老師,數學老師就是一個固定型思維者,所以他也認定那個學生大腦已經固定了不會改變的。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老師都不認為一次考試就能測試出一個孩子是否聰明,更不能就此來斷定孩子長大以後又會是如何,沒有什麼考試能測出一個人的未來是怎樣的,即使是高考也不能,不是嗎?
說到這裡,我要說的是現在我們已經人父母了,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父母是怎樣的,或許也不再可以能選擇我們的愛人和學校的老師,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孩子思維模式,這樣他會受用終生的。研究表明在固定型模式成長起來的孩子當遇到挫折時會帶來很大的創傷,且無法自行克服,例如一個中學生中考考砸了,就會感到自己很失敗,沒有能力,於是就覺得自己學習就是在浪費時間,他們通常選擇輟學放棄,或是下次考試想著如何利用作弊來提高成績,而不會向成長型孩子遇到此問題後,更加努力學習,下次再接再厲。還有統計表明,擁有固定模式的人得抑鬱症的機率更大,且抑鬱的程度會更加的嚴重,還更容易自暴自棄。
其實我覺得自己就應該是一位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孩子也應該是,每次當他面對困難不是發脾氣就是退縮回去,自從學習了心理學之後才逐漸的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同時我也是為了讓自己刻骨銘心,所以我用了這種分享的方式讓自己記住它是多麼的重要,對於我們成人來說最大的障礙到不是否定了自己不優秀的面子問題,而是懼怕那種即使通過了很大的努力與付出之後還是會得到失敗是一樣的,就如同之前我認為只要我可以真誠的與大家分享我所學與所困惑,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反響一樣,其實這也只是完美的臆想罷了,事實證明目前自己只是空氣中看不到的塵埃罷了,所以我現在所堅持做的或許也算是在用行動在完成由固定型轉為成長型的一個過程積累吧。
好了話說回來改變自己困難,但改變人之初的孩子還是可以的,大部分具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直到童年後期才會成為真正的固定型。但也有一些很早就變成了,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趕快行動起來,從糾正讚揚孩子的話語開始,以後再當我們要表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表揚孩子做事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例如:很好,看來你很努力,你下了這麼大的辛苦,做成了是肯定的!寶寶真能堅持!寶寶真的很用功!寶寶真的很刻苦勤奮!等等。這樣孩子會把每一件事情都當作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機會,並且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攻克難題,主動迎接挑戰。
其實孩子變成固定型思維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問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孩子來說,受人認可,被人喜歡是很重要的,當一個孩子不確定自己是否被人重視或被喜愛時,固定型思維就滿足了他們。
根據精神學家研究表明,當兒童感到不安,不確定自己是否被父母認可時,就會產生焦慮情緒,他們會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感到孤獨與迷惘。因為他們只有幾歲而已,無法直接拒絕他們的父母說:我覺得我能管好自己的事。所以他們必須尋找一個方法來獲得安全感,贏得父母的寵愛。當孩子為了做到這一點時,就會想像出另一個自己,一個可以讓父母更喜歡,更寵愛,更優秀,更完美的自己。但通常這個最好的自己就是一個固定特質的自己,隨著時間的長大,他們會認為那個固定的,最優秀的自己就是真正的自己,在之後的歲月裡他們會用各種方法來證明自己就是如此的好,規避一切讓自己看到自己不好的機會,來維護從小以來自己的完美自尊,這也就是很多孩子為何不願意聽到一句說自己不好話的原因所在。所以要讓孩子接受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
關於一句不恰當的表揚引起的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先簡單分享到這裡,等下一期我將分步驟的,具體且詳細的介紹如何真正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
我就是那個帶著兩個娃,留著小長辮的貧民級別的全職奶爸。請支持我吧,關注!點讚!轉發!讓您助力我成為網紅奶爸,也讓我的孩子為我感到驕傲一下吧,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