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發現孩子就是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後,我們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大部分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直到童年後期才會成為真正的固定型者的。所以想改變他們,我們父母還來得及。
或許您會聽到孩子回家會說幼兒園裡的小朋友:有的同學很聰明,老師會喜歡,有的同學就很笨,腦子不好使,真不想和這樣的孩子玩。
亦或者您會和孩子有這樣的對話:
你學得真快!真聰明!
你畫得真好!真有天賦,你將來一定會成為繪畫大師的。
你真棒,你根本不用學就能得滿分!
……
如果您和大多數父母一樣用這樣的語言來誇獎自己的孩子的話,那我們就來仔細的分析一下這些話語背後到底是什麼:
如果我學東西不快,我就不是聰明孩子了。
我以後不要嘗試畫更難的東西了,否則別人就不覺得我以後能成為繪畫大師了。
我最好不要努力學習了,不然就證明我沒有那麼聰明,聰明孩子是不學習也能考高分的。
就是這種稀疏平常的讚美孩子智力與天賦的話,促使了孩子成為了一位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同時也摧毀了孩子學習的動力和表現。
當然了世界上沒有哪個家長會整天想著如何來傷害孩子,破壞孩子的努力,讓他們變得不好學習,阻礙他們取得成就,但就是這些錯誤的評價或訓誡以。及激勵的話語,經常傳遞著錯誤的信息。
怎麼會這樣呢?難道孩子不喜歡這樣的表揚嗎?是的,孩子很喜歡如此誇獎自己智力和天賦的話語。這也確實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但這種自信只能維持很短,一旦遇到困難解決不了,這樣建立起來的自信就會消失不見,並立刻對自己產生懷疑,心想:如果成功意味著很聰明,那失敗就意味著很愚蠢了,所以這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在遇到失敗時的危害。
那這麼說來,我們要克制不去表揚自己孩子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應該避免特定方式的讚揚,那種對於智力和才能做出評價的讚揚方式。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誇獎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學習,堅持不懈等得到的成就進行誇獎。更要去表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的選擇。例如:
我很欣賞你為了解決這道數學難題而用了各種解題方法,直到做出來為止的這種精神!
我很佩服你挑選了一套這麼難拼的樂高玩具來挑戰自己的耐心!
這次的作業很多又很難, 你能如此認真專注的完成它,你真行!
這幅畫如此獨一無二,你是怎麼做到的?
你剛彈的鋼琴曲讓我心情很愉悅,你彈奏的時候又是如何的心情呢?
我知道你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還是沒做成的原因,我們需要一起分析一下。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同個,我們來一塊繼續找適合你的最佳學習方法吧。
總結起來就是表揚一個孩子不要表揚他們的個性特質,而要去表揚他們的努力和成就才對。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有些時候,我們會有意無意的去評價別人時用了不恰當的語言反而會毀了之前所以的一切。例如:
隔壁家孩子真笨, 什麼都不會做。
教你的老師是最好的老師,什麼都懂!
你看路邊掃馬路的人,肯定小時候不聰明,學習不好。
你不好好學習,以後是要當窮人傻子嗎?
當孩子聽到父母這樣用固定型評價時,會受到很大固定型影響。他們會想我是不是就是這樣的呢?
當然了在平時的媒體或者老師課堂教育我們還會無意間收到更多的固定型思維的話語影響,例如最典型的一句就是:我們要向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學習。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只有天才才可以當被別人學習崇拜的偉大科學家,其他的平凡人不行的。很多諸如此類的情況我們不可避免,但當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還要去儘量規避,尤其是對速度與完美的追求,他們兩個就是刻苦學習的絆腳石,如果你認為我在速度快和表現得很完美的時候才顯得自己足夠聰明的話,那以後就會選擇不那麼難的事情去做時,才可以保持速度快和完美完成。
以上這些說的都是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我們如何讚美孩子,但當孩子表現得不好的時候我們又應該如何去說才可以避免讓孩子也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種呢?
假設你的女兒參加了一次興趣比賽項目得了最後一名,然後設想一下您會怎麼安慰自己的女兒呢?
我們通常是否會如此說:
1.女兒你是爸爸心裡最棒的!
2.那個裁判不公平,我都看出來了,其實你比他們演的好多了。
3.其實吧,這個事情本來也挺無聊的,做不好就做不好,沒關係,這又不是學習,不重要!
4.女兒你其實很有實力的,就是這次沒發揮好,沒事的,下次冠軍肯定是你的!
5.在比賽前,我就知道你肯定贏不了。
也許以上這些話,可以暫時緩解了孩子的失落心情,但從長遠看卻危害很大!
讓我們從思維模式角度去注意分析這5句話吧。
1.你認為孩子棒?這樣說從脫口而出就缺乏真心,你和孩子都知道本來就不是最棒的,不然早就冠軍了,所以這句謊話對孩子一點幫助都沒有。
2.不公平?這個責怪他人的辦法,以後孩子會把所有自己的錯誤原因都自然的歸結為別人的錯。
3.這個為之努力過但失敗的事情不重要?這樣便教會了孩子,當遇到困難時就是變低困難,而不去面對困難。
4.她有實力?這可能是5句話裡最危險的一句了,難道是實力讓孩子成功的?而不是不斷的努力的結果?
5.告訴孩子贏不了?或許這句話最無情,但這就是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家長對於孩子最真實的評價了。
那如果您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時,則應當如何安慰呢?
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親應該這樣去說:
好女兒,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你很看重這次比賽,並且比出了自己最好的狀態,卻依然沒有成功,失望是肯定的,但你要知道,你並沒有付出你的所有能量,你的很多同學都比你要努力得多,刻苦得多,如果你下次真想比賽成功,那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全力以赴,付出所有為之努力吧。
這樣一段話,不僅告訴了女兒真相,同時也教會她在失敗中學習,告訴她未來的成功是靠現在的努力得來的。女兒感到失望時,爸爸也很同情她,但沒有給她虛偽的鼓勵,因為那只會在未來讓她更加的失望。
由此可見,我們在批評時要有建設性的評判,所謂建設性就是要幫助孩子彌補某些事情,創建一種更好的狀態。我們是否還會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孩子作業寫不好,都是錯誤的時候,通常爸爸會勃然大怒的吼到:「這是你寫的作業?怎麼這麼不認真呢?你是笨呀!還是故意呀?你說你是哪個?」
這樣的一段再普遍不過的責問則質疑了孩子兩個方面,一個是智力,一個就是特質,並且還暗示這種缺點是永遠改不了的。
其實我們按照成長型思維可以這樣說:
兒子,你作業寫不好,你爸真的很生氣,你告訴我何時你才可以認真起來?
我問你一下,這個作業你認為哪裡有困難,我們一塊解決好嗎?
寫作業很無聊,這個你爸知道,我小時候也一樣,但是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寫作業變得有意思,然後再把它認真完成?
孩子,記不記得爸爸說過,越是乏味無趣的事情越能鍛鍊自己專注力,專注力鍛鍊好了,什麼事都變得不難了,這個作業就是鍛鍊你的工具。
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話語變化,就會改變一個孩子的處事方式,從而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很多時候孩子也不傻,他們都能從父母嘴裡聽出所有意思。例如:
我們可以問孩子:你覺得你爸爸為何要陪你寫作業?
孩子回答:他想看看我是否都能做對了,然後判斷我是否聰明。
問孩子:你考試得了滿分,你父母為何很高興?
孩子答:因為他們知道了我是個聰明孩子。
問孩子:如果你有一門成績不好,父母要找你談心你覺得為什麼?
孩子答:可能擔心我不是個聰明孩子吧。
所以,每當孩子遇到什麼事,孩子就會這樣解讀自己被人評判的信息。也許大多孩子都認為父母只會抱怨和評價自己,如果孩子是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就會認為父母只是在鼓勵他們學習和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當我們為孩子輔導作業時,我們要告訴孩子我們是希望幫助你,確認你能盡其所能在作業中得到更多的知識反饋。
當我們看到你取得了好的成績很開心的時候,是因為好成績就證明了你學習很努力。
當我們知道你有一門功課不好時,我們和你談話是為了教給你更好的方法,讓以後你能更好的學習。當我們為你不聽我們的話而生氣時,是為了幫助你下次做的更好。
當我們看到你不和小朋友分享東西而生氣時,是為了希望幫助你可以學到和朋友更好相處的技巧。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向孩子傳遞著不同的信息,具體這個信息是正向的成長的?還是反向的固定的呢?那就要我們做家長的自己多注意平時的言行了,其實我說的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希望可以給同是父母的你帶來一點啟發,我們肩負著孩子的命運,孩子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能影響的對象。最後我將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父子在籃球場上的對話來結束這期節目。
兒子說:嘿,老爸,我要當職業籃球運動員。
爸爸回答:哦,這可不好說,你大概會和我以前水平一樣糟,有其父必有其子嘛,我打籃球就不好。所以大概你的最終水平也就和我一樣,所以,你在很多方面都很優秀,但是在打籃球上肯定不行的,所以我不希望你把時間都浪費在打籃球上。
兒子失望的說:好吧。
然後爸爸沉默了一會繼續對著兒子深情的說:
嗨,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知道了嗎?如果你有夢想的話,你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會告訴你你也不行,
但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努力去實現。就這樣。
我就是那個帶著兩個娃,留著小長辮的貧民奶爸,希望可以得到您的支持與鼓勵,努力實現我們各自的夢想吧。
本文由貧民奶爸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