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家庭的日常:
孩子吃飯時把飯菜撒的滿桌都是;
玩過的玩具扔了一地板,家裡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寫作業時一會摳手指,一會看著窗外發呆,一會說要休息下,最後作業寫的一塌糊塗。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經常是邊批評邊善後:
「總是這麼毛手毛腳,就不能小心點。」
「你就會亂扔東西,下次再扔我要打屁股了。」
「寫作業這麼磨蹭,打遊戲你怎麼不磨蹭呢。」
殊不知父母的言行,無形中塑造了孩子的思維模式,而不同思維模式也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分析了人的兩種思維模式,即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兩種思維模式一個基本的不同,是對能力的認知。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無法提高的。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能力、才智是可以改變的,通過努力學習和有目的的訓練能夠不斷提升。
具體表現上,例如:面對失敗,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往往將失敗這件事變成定義自己的標籤,「我是個失敗者」,「我能力不行」,他們沒有意識到失敗只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並不執著於成功或失敗,他們關注的是我有沒有學到東西,能力有沒有提升。他們認為成功不是一種炫耀的資本,失敗也不是定義自己的標籤,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是自我成長的烙印。在失敗時,他們會努力尋求解決辦法,去實現想要的結果。
了解了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後,想必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但他們教育孩子時的行為,往往又將孩子推向了固定型思維模式。
想一想,你是否用過類似下面的的話語批評自己的孩子:
「你不要哭了啊,爸爸不喜歡愛哭的孩子。」
「你怎麼總是欺負妹妹,這麼大了還這麼不懂事。」
「這麼簡單的數學題都不會做,笨死了。」
很多父母認為這是在教育孩子,這不是教育,這是在給孩子貼標籤。這些話語傳遞孩子什麼信息呢?
「爸爸覺得我是個愛哭的孩子,他不喜歡我了。」
「我就是個不懂事的孩子。」
「我這麼笨,學不好數學了。」
你看,這些標籤式的話語,正在塑造孩子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這導致一個更嚴重的後果是,孩子在犯錯或遭遇挫折時容易看低自己,一旦形成這種思維模式,他們看待很多問題都是從能力、才智上去解讀,而不是方法和努力,他們可能會想:
「我就是笨,我做不好這件事。」
「我沒有別人聰明,成績不好我也沒辦法。」
1、稱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智力或才能
一些父母對孩子的稱讚,通常是針對智力或才能,而往往忽略了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比如:
「你真聰明,不怎麼學習就能考100分。」
「你真厲害,一學就會。」
這些誇獎,在孩子聽來,潛臺詞就是:
「我學習不能太努力,不然別人就會覺得我不聰明。」
「如果我學的慢,看起來就不厲害了,我不能學太難的東西。」
當孩子習慣了這類稱讚後,再遇到困難或挑戰時,他們會擔心:
「如果失敗了,不就顯得我很蠢嗎?「
「如果這次考試考不好,媽媽會不會覺得我很笨?」
不當的稱讚反而容易讓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變得脆弱,遇到有一定壓力的事情時,容易緊張,會傾向於逃避難題,或者對難題假裝不屑。
那我們是不是不能表揚孩子了呢?當然不是,我們可以換一種稱讚方式。
比如,孩子的學習成績取得進步時:
「你的進步說明你真的為考試付出了很多努力,我看到你反覆閱讀了材料,劃出了重點,對自己進行測試。你的方法確實有效果了」
在這句話裡,稱讚了孩子的努力,以及為提高學習成績而採取的措施。這種方式,給孩子的信號是,如果我努力學習,並採取合適的方法,我的成績就可以提高。
同樣,當孩子畫了一幅優美的畫時,不要再乾巴巴的誇獎說「你太厲害了」,你可以試著這麼說:
「你這幅畫上的小魚栩栩如生,你平時一定觀察的很仔細,跟我說說你怎麼畫的吧」
但是,如果孩子學習也很努力、刻苦,但是成績沒有提升,該怎麼辦呢?你可以這麼說:
「我知道你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現在讓我們一起深入的探討一下,弄清楚你到底哪裡還沒有想通。」
或者說「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同,你應該繼續嘗試,找到適合你的方法」
相對於簡單粗暴的指責孩子太笨或誇獎孩子聰明,這種方式能夠教會孩子以更努力、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
2、為孩子營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環境
也許你的孩子已經形成了固定型思維模式,那該怎麼幫助他改變呢?說教是行不通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從現在開始,為孩子營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環境。
比如,晚上在餐桌前,一家人互相問問對方:
「你今天學到了什麼?」
「你有沒有犯錯,有沒有從錯誤中學到了什麼?」
「你今天努力嘗試做什麼事了嗎?」
剛開始,孩子可能會有些牴觸,那麼父母可以從自己的工作說起,說說今天做了什麼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難,犯了什麼錯誤,自己是怎麼想辦法解決的,從中學到了什麼。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經歷,並引導孩子思考應對問題的策略。
當孩子出錯時,也不要急於進行標籤式的指責,你可以引導他回顧、分析事情的經過,並思考解決辦法:
「你當時這樣做的想法是什麼?」
「你具體是怎麼做的,能說說嘛?能不能說詳細點?」
「我們來看看,哪裡做錯了,一起思考下怎麼做會更好。」
《終身成長》書中講了一則小故事,希望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
兒子:哎呀,我太笨手笨腳了。
父親:我們把釘子弄撒了的時候,不應該說這樣的話。
兒子:那應該說什麼呢?
父親:你應該說,釘子撒了——我要把它們撿起來!
兒子:就這樣?
父親:就這樣。
父母應意識到,一次成功或一次失敗,都不能定義孩子的一生。孩子難免犯錯,難免遭遇挫折,父母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