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的觀察和護理

2020-12-22 婦產科劉桂青樂園

俗話說:「十個寶寶九個黃」,新生兒黃疸可能是大部分新手爸媽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黃疸在新生兒中非常常見,大約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會有肉眼可見的黃疸。

新生兒為什麼易出現黃疸

是因為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靠臍帶供血,處於一個「相對低氧」的環境,需要血液中比較多的紅細胞來攜帶氧氣,胎兒體內的紅細胞數量要比成人多很多,所以新生兒出生的時候所攜帶的紅細胞也比成人高很多。這個時期的紅細胞壽命比較短,寶寶出生後開始用肺呼吸,獲得了外界大量的氧氣,身體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來攜氧,因此寶寶出生後,其體內的紅細胞會有一個短期內大量破壞的過程,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的膽紅素,而此時新生兒自身的肝功能還不成熟,沒有能力處理那麼多膽紅素,致使這些大量產生的膽紅素蓄積在寶寶體內,無法在短時間內排出寶寶體外,最終導致寶寶皮膚、黏膜或鞏膜黃染。

這是每個新生兒都要經歷的一個生理過程,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肝功能逐漸發育完善,這些蓄積的膽紅素會逐漸全部排出,黃疸就自行消退了。由此可見,坊間流傳的的產前半個月吃鵝蛋、喝茵陳紅棗水預防新生兒黃疸的說法毫無科學道理,準媽媽們不要再上當啦!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出生後4~6天最黃,7~10天以後逐漸消退。輕者呈淺黃色,局限於面頸部,或波及軀幹,鞏膜,一般不過肘膝,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黃染時間長,但新生兒一般情況好,無貧血,肝脾不腫大肝功能正常,不發生核黃疸。早產兒生理性黃疸較足月兒多見,可略延遲1~2天出現,黃疸程度較重消退也較遲,可延至2~4周。家長不必過分緊張。黃疸測試數值不是特別高的情況下,不需要特殊處理。

病理性黃疸:

有以下情況之一者,均為病理性黃疸:

1.出現早: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

2.程度重、進展快: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

3.持續時間長或退而復現: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複出現或生後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

病理性黃疸常伴有以下表現:

(1)黃疸程度除面部、軀幹外,還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均黃染。

(2)黃疸顏色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的呈桔黃或金黃色;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的呈暗綠色或陰黃。

(3)伴隨表現溶血性黃疸多伴有貧血、肝脾大、出血點、水腫、心衰。感染性黃疸多伴發熱、感染中毒症狀及體徵。梗阻性黃疸多伴肝腫大,大便色發白,尿色黃。

(4)全身症狀重症黃疸時可發生,表現為反應差、精神萎靡、厭食、肌張力低,繼而煩躁、尖叫、嘔吐、肌張力增高等核黃疸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對寶寶的影響

生理性黃疸對寶寶沒有影響,病理性黃疸經過及時治療後一般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沒有影響或影響較小,但是如果錯過了治療期,就會影響孩子的神經系統和腦力發育、運動系統、聽力發育。病理性黃疸延誤治療可誘發膽紅素腦病!膽紅素腦病又稱核黃疸,是由於新生兒期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症,游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沉積在基底神經節、腦幹神經核,導致神經細胞中毒變性而引發的腦損害。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吐奶,噁心,黃疸繼續加重,則出現神經系統症狀,且四肢肌張力明顯升高,有時可出現驚厥,重則呼吸衰竭且死亡。

家長如何觀察寶寶的黃疸

1、仔細觀察黃疸變化

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局限於面頸部、軀幹、鞏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過肘、膝,寶寶情況好、吃奶佳,一般為生理性黃疸。當出現小腿明顯黃染,提示黃疸較重,出現足底及手掌黃染,提示黃疸非常嚴重,需儘快帶寶寶就醫。

2.觀察寶寶日一般狀況只要覺得寶寶看起來愈來愈黃,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體溫不穩、嗜睡,容易尖聲哭鬧等狀況,都要去醫院檢查。

3、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如果是肝臟膽道發生問題,大便會變白,但不是突然變白,而是愈來愈淡,如果再加上身體突然又黃起來,就必須帶給醫生看。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1.家裡光線不要太暗 寶寶出院回家之後,儘量不要讓家裡太暗,窗簾不要都拉得太嚴實,白天寶寶接近窗戶旁邊的自然光,照自然光的原因是,自然光裡任何波長都有,當然包括藍光,照光或多或少會有些幫助。而且家中太暗對寶寶吸收維生素D有影響。

2、觀察大便顏色 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3、使胎便儘早排出 因為胎便裡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儘快排乾淨,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裡,使黃疸加重。所以寶寶出生後要早開奶,頻繁餵哺,促進胎便排洩。

4、新生兒遊泳與撫觸 有助於降低新生兒黃疸,因為水溫具有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進新生兒全身新陳代謝,且遊泳過程活動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了一定體力, 促進食量增多,促進腸蠕動,有利於糞便排出,減少小腸對膽紅素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

5、皮膚護理 要加強對皮膚的護理,著重對臍部及臀部的護理。因為這時嬰兒抵抗力差、細菌侵入易引起感染,感染是黃疸加重的原因之一。預防皮膚及臍部感染,去除引發病理性黃疸的因素。如果黃疽出現過早或消失過遲,或黃疸程度過重,或逐漸減輕後又再加重,嬰兒精神不佳、吸奶少或拒奶等臨床症狀時,則屬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注意:新生兒黃疸是否需要幹預,與新生兒的出生胎齡、生後的日齡、父母血型、有無感染高危因素,以及出生時有無窒息史等多種因素有關,這麼複雜的事情,就讓兒科醫生來判斷吧,新生兒出生3天後,血清膽紅素不超過257umol/L(15mg/dl),一般情況良好,可不用幹預,繼續觀察其消退情況。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預防

圍生期保健,避免孕期及產時感染,孕早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新生兒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出生時接種B肝疫苗等。新生兒生後早撫觸、早哺乳,加強母乳餵養以增加攝入量、促進胎便的排洩、誘導腸道菌群早期建立,促進膽紅素的排洩,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兒黃疸發生率。

相關焦點

  •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黃疸寶寶怎樣護理
    新生兒經常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有的是很好解決的,有的讓廣大的家長朋友很煩心,那麼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是什麼呢?黃疸寶寶怎樣護理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新生兒黃疸該如何護理1、嬰兒全身症狀的觀察要經常觀察嬰兒的情況,當嬰兒出現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的時候,就要注意,要及時的和醫生溝通,及時處理寶寶的異常情況。2、懷孕期間飲食要注意孕婦在懷孕期間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情況,那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就不要吃了,例如辣椒等,會導致胎兒出現胎黃的現象。
  • 新生兒黃疸症狀 這些方法可以護理黃疸寶寶
    新生兒大多數都很嬌貴,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在這個時候,父母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在對於新生兒的問題上,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新生兒黃疸症狀是什麼?哪些方法可以護理黃疸寶寶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新生兒黃疸症狀生理性新生兒黃疸症狀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第4~6天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周。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表現。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家長也要注意密切觀察。
  •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與護理知識
    寶寶出生後通常2-3天會出現全身皮膚、鞏膜、小便發黃的現象,這便是新生兒黃疸。醫學上定義:新生兒血中膽紅素超過5mg/dl時就會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現象,如果新生兒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狀一般會在10~14天內消退如果黃疸能在預期時間內消退,則屬於生理性黃疸;否則可能是病理性黃疸,需進一步治療1.生理性黃疸的特徵為:
  • 新生兒黃疸護理
    其黃疸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如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洩,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
  • 新生兒黃疸護理注意事項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鑑於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區分,所以一旦發現寶寶有黃疸,建議先去醫院做正規的醫學檢查,確診寶寶黃疸類型,然後分類進行護理。
  • 新生兒常見病:新生兒黃疸,新媽媽該如何護理?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新生兒常見症狀:寶寶是出黃疸了,我們現在都知道這是黃疸,以前的人不知道,還不知道寶寶變黃後想成什麼呢。我家寶寶是第三天開始變黃的,持續了有大約兩周左右就好了,當時就是每天觀察看她有沒有恢復正常膚色。並沒有多緊張,因為她只是皮膚黃並沒有痛苦。【新生兒黃疸是怎麼形成的?】新生兒黃疸的時候,寶寶的皮膚、鞏膜,甚至口腔黏膜都變黃。
  • 聰明媽媽會護理3一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特殊的生理現象,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有關。如果不是由於疾病引起的黃疸,父母不必太擔心,只要按照醫生的吩咐,照顧好孩子,過一段時間黃疸自然會消失。症狀: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在2-3天開始,在自然光下觀察可發現,這時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色,
  • 新生兒黃疸、溼疹很常見,你真的會護理嗎?
    黃疸和溼疹都是寶寶的常見病,你知道應該怎麼護理嗎? 今天我給大家整理了寶寶黃疸和溼疹的護理方法,一起來學習吧!
  • 新生兒黃疸正常值是多少?新生兒黃疸怎麼辦呢?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大部分寶寶必須經歷的過程,父母也不用過分擔心,聽醫生的建議,按時給寶寶吃藥和護理,很快就會好的。下面貓爸就對新生兒出現黃疸的進行詳細的說明:一、新生兒黃疸正常值是多少?
  • 新生兒黃疸護理有方法,做好了解不焦慮
    新生兒黃疸護理有方法,做好了解不焦慮2017-06-27 11:22:14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有統計顯示,80%的早產兒、60%的足月兒都會出現黃疸現象,黃色人種又是新生兒黃疸的高危人群。一般情況下,新生兒黃疸多發於出生後的一周內,所以在很多家長還沉浸在新生命降臨的喜悅中時便要開始為此而擔心焦慮。  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病理性的黃疸需要及時就醫治療,但生理性的黃疸只需要護理得當,會自行康復。如果黃疸情況在一天內加深很多,或是寶寶四肢和手足心也有出現,就要警惕是否病理性黃疸,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 早期護理幹預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分析
    關鍵詞:早期護理幹預;新生兒;黃疸;臨床效果黃疸是新生兒疾病中最常發生的症狀以及體徵,以鞏膜、黏膜和皮膚黃染等為主要表現。在確診黃疸後,需立即採取臨床治療措施與幹預,以免病情發展而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1]。基於此,文章將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闡述早期護理幹預在其中的應用價值與效果,希望有所幫助。
  • 新生兒黃疸該如何護理?有這三種臨床表現
    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一種疾病,新生兒黃疸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膽紅素代謝異常,血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引起的一種疾病。一般新生兒黃疸過一段時間就會消退,如果不能消退一定要及時就醫,那麼,新生兒黃疸該如何護理呢?那麼黃疸的臨床表現有哪些?該如何治療?
  • 新生兒幾天出現黃疸 新生兒幾天出現黃疸正常
    2、黃疸逐漸加深,在第4—6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3、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生後2周消退,早產兒一般在生後3周消退。4、黃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膚顏色呈淡黃色,黃疸常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黃疸時孩子的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慾正常,大小便的顏色正常,生長發育正常。5、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l。
  •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
    類型不同,新生兒黃疸的症狀也有所不同。  生理性新生兒黃疸症狀表現為:  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第4~6天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周。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表現。
  • 新生兒寶寶的「護理」和「黃疸」的主要注意事項
    新生兒黃疸要重要注意&34;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或由於血型和由於嬰兒自身的身體狀況,使黏膜、皮膚、鞏膜出現黃疸症狀,該病分為生理性黃疸、乳汁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怎樣合適的護理寶寶換衣服時,尿不溼,不要怕傷寶寶,
  •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區別,看懂這張圖就夠了
    新生兒黃疸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的早產兒在出生後一周內出現黃疸。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那麼這兩種黃疸症狀有什麼差別?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去醫院就診?1、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 「十個寶寶九個黃」,產後媽媽如何觀察護理新生兒黃疸?
    「十個寶寶九個黃」,新生兒黃疸,是困擾很多新手爸媽的第一個難題,幾乎每個寶寶都會經歷「小黃人」的階段。 如果寶寶在出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2-3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複出現,即為病理性黃疸,嚴重的話可以引起膽紅素腦病,可留有肢體活動障礙或聽力障礙的後遺症,嚴重的話會危及新生兒的生命。
  • 新生兒黃疸如何護理,為什麼新生兒大部分都會得黃疸
    橘子媽媽懷孕的時候肚子超大,每天腿和腳腫的都不行,又睡不好,很辛苦;好不容易熬過了40周,千辛萬苦把小橘子生出來了,哪裡知道考驗才剛剛開始,漫漫育兒路上的第一關就是新生兒黃疸。
  • 2021年護士資格考試複習備考知識點:新生兒黃疸的護理要點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①生理性黃疸應密切觀察黃疸變化,根據皮膚黃染的部位、範圍和深度,估計血清膽紅素增高的程度②觀察生命體徵。體溫、脈搏、呼吸及有無出血傾向,觀察患兒哭聲、吸吮力、肌張力的變化,判斷有無核黃疸發生。③觀察排洩情況。大、小便的次數、量及性質,如有胎糞延遲排出,應給予灌腸處理。(2)保暖:低體溫影響膽紅素與白蛋白的結合。
  • 新生兒黃疸護理最常見的五個爭議
    新生兒黃疸護理最常見的五個爭議爭議一,多喝水能否幫助退黃疸。寶寶此時無論是從營養還是排黃疸,更需要的是母乳,不適當的飲水極有可能影響奶量,進而影響糞便量。違背黃疸護理中的多吃多拉多排原則。爭議二,曬太陽能否幫助退黃疸。黃疸護理也可採用光療法,光療分為藍光和白光,曬太陽屬於白光療法,白光通俗講是指自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