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個寶寶九個黃」,新生兒黃疸可能是大部分新手爸媽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黃疸在新生兒中非常常見,大約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會有肉眼可見的黃疸。
新生兒為什麼易出現黃疸
是因為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靠臍帶供血,處於一個「相對低氧」的環境,需要血液中比較多的紅細胞來攜帶氧氣,胎兒體內的紅細胞數量要比成人多很多,所以新生兒出生的時候所攜帶的紅細胞也比成人高很多。這個時期的紅細胞壽命比較短,寶寶出生後開始用肺呼吸,獲得了外界大量的氧氣,身體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來攜氧,因此寶寶出生後,其體內的紅細胞會有一個短期內大量破壞的過程,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的膽紅素,而此時新生兒自身的肝功能還不成熟,沒有能力處理那麼多膽紅素,致使這些大量產生的膽紅素蓄積在寶寶體內,無法在短時間內排出寶寶體外,最終導致寶寶皮膚、黏膜或鞏膜黃染。
這是每個新生兒都要經歷的一個生理過程,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肝功能逐漸發育完善,這些蓄積的膽紅素會逐漸全部排出,黃疸就自行消退了。由此可見,坊間流傳的的產前半個月吃鵝蛋、喝茵陳紅棗水預防新生兒黃疸的說法毫無科學道理,準媽媽們不要再上當啦!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出生後4~6天最黃,7~10天以後逐漸消退。輕者呈淺黃色,局限於面頸部,或波及軀幹,鞏膜,一般不過肘膝,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黃染時間長,但新生兒一般情況好,無貧血,肝脾不腫大肝功能正常,不發生核黃疸。早產兒生理性黃疸較足月兒多見,可略延遲1~2天出現,黃疸程度較重消退也較遲,可延至2~4周。家長不必過分緊張。黃疸測試數值不是特別高的情況下,不需要特殊處理。
病理性黃疸:
有以下情況之一者,均為病理性黃疸:
1.出現早: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
2.程度重、進展快: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
3.持續時間長或退而復現: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複出現或生後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
病理性黃疸常伴有以下表現:
(1)黃疸程度除面部、軀幹外,還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均黃染。
(2)黃疸顏色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的呈桔黃或金黃色;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的呈暗綠色或陰黃。
(3)伴隨表現溶血性黃疸多伴有貧血、肝脾大、出血點、水腫、心衰。感染性黃疸多伴發熱、感染中毒症狀及體徵。梗阻性黃疸多伴肝腫大,大便色發白,尿色黃。
(4)全身症狀重症黃疸時可發生,表現為反應差、精神萎靡、厭食、肌張力低,繼而煩躁、尖叫、嘔吐、肌張力增高等核黃疸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對寶寶的影響
生理性黃疸對寶寶沒有影響,病理性黃疸經過及時治療後一般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沒有影響或影響較小,但是如果錯過了治療期,就會影響孩子的神經系統和腦力發育、運動系統、聽力發育。病理性黃疸延誤治療可誘發膽紅素腦病!膽紅素腦病又稱核黃疸,是由於新生兒期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症,游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沉積在基底神經節、腦幹神經核,導致神經細胞中毒變性而引發的腦損害。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吐奶,噁心,黃疸繼續加重,則出現神經系統症狀,且四肢肌張力明顯升高,有時可出現驚厥,重則呼吸衰竭且死亡。
家長如何觀察寶寶的黃疸
1、仔細觀察黃疸變化
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局限於面頸部、軀幹、鞏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過肘、膝,寶寶情況好、吃奶佳,一般為生理性黃疸。當出現小腿明顯黃染,提示黃疸較重,出現足底及手掌黃染,提示黃疸非常嚴重,需儘快帶寶寶就醫。
2.觀察寶寶日一般狀況只要覺得寶寶看起來愈來愈黃,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體溫不穩、嗜睡,容易尖聲哭鬧等狀況,都要去醫院檢查。
3、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如果是肝臟膽道發生問題,大便會變白,但不是突然變白,而是愈來愈淡,如果再加上身體突然又黃起來,就必須帶給醫生看。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1.家裡光線不要太暗 寶寶出院回家之後,儘量不要讓家裡太暗,窗簾不要都拉得太嚴實,白天寶寶接近窗戶旁邊的自然光,照自然光的原因是,自然光裡任何波長都有,當然包括藍光,照光或多或少會有些幫助。而且家中太暗對寶寶吸收維生素D有影響。
2、觀察大便顏色 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3、使胎便儘早排出 因為胎便裡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儘快排乾淨,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裡,使黃疸加重。所以寶寶出生後要早開奶,頻繁餵哺,促進胎便排洩。
4、新生兒遊泳與撫觸 有助於降低新生兒黃疸,因為水溫具有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進新生兒全身新陳代謝,且遊泳過程活動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了一定體力, 促進食量增多,促進腸蠕動,有利於糞便排出,減少小腸對膽紅素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
5、皮膚護理 要加強對皮膚的護理,著重對臍部及臀部的護理。因為這時嬰兒抵抗力差、細菌侵入易引起感染,感染是黃疸加重的原因之一。預防皮膚及臍部感染,去除引發病理性黃疸的因素。如果黃疽出現過早或消失過遲,或黃疸程度過重,或逐漸減輕後又再加重,嬰兒精神不佳、吸奶少或拒奶等臨床症狀時,則屬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注意:新生兒黃疸是否需要幹預,與新生兒的出生胎齡、生後的日齡、父母血型、有無感染高危因素,以及出生時有無窒息史等多種因素有關,這麼複雜的事情,就讓兒科醫生來判斷吧,新生兒出生3天後,血清膽紅素不超過257umol/L(15mg/dl),一般情況良好,可不用幹預,繼續觀察其消退情況。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預防
圍生期保健,避免孕期及產時感染,孕早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新生兒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出生時接種B肝疫苗等。新生兒生後早撫觸、早哺乳,加強母乳餵養以增加攝入量、促進胎便的排洩、誘導腸道菌群早期建立,促進膽紅素的排洩,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兒黃疸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