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家蹩腳英語繞暈老外買客 攤主們急訓英語應對五成外籍顧客

2020-12-14 搜狐網

  本報訊(記者劉晶晶)南外灘輕紡面料市場明天起正式開業,而這些天市場裡的小老闆們卻忙開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補英語。原來市場自4月份試營業以來,很受老外推崇,每月近萬的客流中,50%-60%都是外國人,而不少老闆的英語水平,讓他們面對老外顧客時尷尬不斷,常是繞了半天雙方都沒弄明白。

  語言不通拖累買賣

  南外灘市場近300位攤主中,不少攤主以前是裁縫出身,做衣服「來塞」,跟老外侃生意經可就不行了。「TWENTY、TWENTEEN的,我根本分不清,要繞老半天,把自己和老外都搞糊塗了。」「美國人還好一點,經常還有些印度客人來買紗,說的大概是方言英語,實在是難懂。」一些攤主無奈地表示。

  還有一些攤主是從其他市場新搬來的老闆,以前接觸到外國人的機會更少。二樓一家賣舞臺裝布料的王老闆今年5月份入駐市場,「搬來第一天來的居然全是老外,說的話一句不懂,靠比劃著做一樁生意起碼要半個小時,那個心裡急啊。」因為語言不通,還曾經把人家要的長裙做成了短裙,只好自己吃進。

  免費培訓讓老闆「開口」

  「小老闆英語培訓班」為此應運而生。市場方面與董家渡街道共同開設了這個班,給老闆們免費補課。上課的老師是大同中學的專業英語老師,專門教英語口語,比如怎麼談價錢、各種布料的講法、不同款式的表述,還有一些基本的英語會話等,每周五晚上一節課,每節課兩個小時,持續兩個月。

  班級一推出,老闆們爭相報名,因為人數過多不得不分批。「阿拉也來上上商務英語。」據了解,首批30人明晚正式開課,後面排隊的已有二三十人了。

  市場管理方表示,要讓這裡老闆們跟原先襄陽路的老闆一樣,「英語都老溜的」。

相關焦點

  • 男子想和老外做生意蹩腳英語拖後腿 險些成被告
    本報訊 記者 羅水元 通訊員 馮雪 想和老外做生意,可是蹩腳英語拖了後腿,還險些惹上麻煩被告欺詐,近日,一名專門給船員供應夥食的李老闆因此上演了一出把小龍蝦當龍蝦賣給老外的鬧劇,幸虧吳淞邊檢民警的及時出現和調解,才得以消除這場誤會。
  • 那些年,我們用英語嚇暈了老外
    >那些年,我們用英語嚇暈了老外啞巴英語真可怕,我們那麼用功地學英語,然而出國後,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以下這些留學生們的「嚇老外」經歷,你有過嗎?有次房東問我: Did u eat anyting yet? 我:No. 房東重複了一遍: So u didn’t eat anyting.我:Yes...
  • 出國那會兒,我們用英語嚇暈了老外
    導讀: 前幾天看到這篇關於出國後,網友們用chinglish 嚇暈歪果仁的文章,笑噴飯了,辛苦學英語十幾載,還是說不好英語啊,關鍵是文章裡的評論也很好玩,一併截圖分享出來。 我們那麼用功地學英語,然而出國後,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以下這些留學生們的「嚇老外」經歷,你有過嗎?有次房東問我: Did u eat anyting yet? 我說No.
  • 海口路牌拼音英文混搭 「蹩腳英語」讓老外犯暈
    此處「世紀大橋」為「ShiJiBridge」  剛回國不久的劉珊就發現海口很多街道路牌上的英文都是錯誤百出,於是,她召集了自己的一些外國朋友搜集了很多蹩腳的英語路牌。  -實習記者王君攝影報導  問題一:意思不對  回國後的美籍華人劉珊現是海口夢妮幻整形美容院的總監,熱心的她說看到家鄉路牌上的蹩腳英語,很是發愁,「海南現在正在建設國際旅遊島,外國人越來越多,路牌讓人費解的翻譯是個大問題」。跟隨劉珊,記者來到濱海大道萬綠園附近的一處路牌,路牌上「鐘樓」的英語翻譯是「BellTower」。
  • 出國那會兒,你們的英語有沒有嚇暈了老外?
    我們那麼用功地學英語,然而出國後,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以下這些留學生們的「嚇老外」經歷,你有過嗎?
  • 出國那會兒,我們用英語嚇暈了老外!
    我們那麼用功地學英語,然而出國後,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以下這些留學生們的「嚇老外」經歷,你有過嗎?
  • 空姐英語蹩腳雷倒老外 單詞帶著方言腔像唱搖滾
    空姐英語蹩腳雷倒老外  「來了這麼多次中國,每次坐飛機都不知道中國的這些空姐們在說什麼。」被公司安排常駐中國的某外企人士Jack日前對記者抱怨說,國內航班上空姐們的英語播音實在太差勁,有時候竟然帶著方言腔,就連他這個老外都覺得很雷人。
  • 在國外的囧事,成功的用英語嚇暈了老外!
    >我們那麼用功地學英語然而出國後,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有次房東問我: Did u eat anyting yet? 我說No.第一次打電話叫TAXI.對方問: Where you from?我狂暈了半天,然後去廁所洗手的……溫馨提示:紙巾英文為"tissue",在餐廳要紙巾只需說"Some tissues, please."即可同樣發生在麥當勞。我的某人初來報導,跑到MC買麵包,之前表現很是不錯,一直維持到服務員問: Here or to go?
  • 出國後,我們用英語嚇暈了老外
    >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以下這些留學生們的「嚇老外」經歷,你有過嗎?有個朋友初來報導,跑到MC買麵包,之前表現很是不錯,一直維持到服務員問: Here or to go? 第一次接觸"外帶"這詞,還好思維敏捷馬上明白過來了。可是嘴上緊張,對著那男服務員直接喊出"Let’s go!".服務員石化1秒後,說了句OK.
  • 剛出國那會兒,我們成功的用英語嚇暈了老外!
    然而出國後,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有次房東問我: Did u eat anyting yet? 我說No.第一次打電話叫TAXI.對方問: Where you from?我狂暈了半天,然後去廁所洗手的……溫馨提示:紙巾英文為"tissue",在餐廳要紙巾只需說"Some tissues, please."即可同樣發生在麥當勞。我的某人初來報導,跑到MC買麵包,之前表現很是不錯,一直維持到服務員問: Here or to go?
  • 出國那些年,我們用英語嚇暈了老外!
    啞巴英語真可怕,我們那麼用功地學英語,然而出國後,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以下這些留學生們的「嚇老外」經歷,你有過嗎?有次房東問我: Did u eat anything yet? 我:No. 房東重複了一遍: So u didn’t eat anything.我:Yes...
  • 出國後,我們的英語嚇暈了老外!(續集)
  • 周末文:出國那會兒,我們用英語嚇暈了老外!
    我們那麼用功地學英語,然而出國後,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以下這些留學生們的「嚇老外」經歷,你有過嗎?
  • 與老外打手勢講價落伍 學英語成義烏商人新時尚
    國慶節,在義烏小商品市場做生意的攤主們可沒有長假概念。記者昨日一大早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門口看到,幾百名市場經營戶開門營業前圍在商貿城的大廳裡學英語。人群中甚至還有躺在嬰兒車裡的小嬰兒,眨巴著大眼睛驚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人群。臺上一位三十來歲、拿著話筒的老師激情澎湃地帶著大家念單詞、喊句子,一會兒工夫就已經滿頭大汗——或許,這是他見過的最用心的一批學生。
  • 【爆笑】出國那會兒,我們用英語嚇暈了老外……
    我們那麼用功地學英語,然而出國後,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以下這些留學生們的「嚇老外」經歷,你有過嗎?我男朋友以前在溫哥華乘skytrain的時候,一個白人女人說: I am sorry.  (移民超市溫馨提示:英語中回答是或否與中文不一樣,不管問句怎麼變,如果你想說「我沒吃過」,那就得回答"NO"。)
  • 實用口語:那些年,我們用英語嚇暈了老外
    啞巴英語真可怕,我們那麼用功地學英語,然而出國後,還是成功用英語嚇暈了老外。以下這些留學生們的「嚇老外」經歷,你有過嗎?   情景1   跟房東的對話   有次房東問我: Did u eat anyting yet?   我:No.   房東重複了一遍: So u didn’t eat anyting.
  • 致老外:被我可憐的英語嚇暈,實在抱歉
    ……然並卵,我們依然成功地用英語hold住了老外。想必每個留學生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劇場:那些年,被我可憐的英語嚇暈的歪果朋友,實在抱歉。有次房東問我: Did u eat anyting yet? 我說No. 她聽後重複了一遍: So u didn’t eat anyting. 我說Yes...
  • 外國人在中國:複雜稱謂繞暈澳大利亞小夥
    外國人在中國:複雜稱謂繞暈澳大利亞小夥 Stanford, MIT students experience Chinese culture  複雜稱謂繞暈老外  「我媽媽的媽媽是?」、「我媽媽的爸爸是爺爺?」、「我媽媽的媽媽是奶奶?」……JamesMatthewDeeks,來自澳大利亞的一個帥氣小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顯示自己一點點中文功力的時候,一不小心被「中國式」複雜稱呼繞暈。幾經梳理,方才理順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區別。
  • 老外街頭買西安傳統小吃甑糕,一句話惹火攤主,網友:別鬧笑話了
    就比如說今年的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小編也選擇了出去旅遊,去旅遊的地方當然就是小編剛剛說到的這種美食的發源地陝西了,那麼還遇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我們知道現在很多的外國人也是經常來我們國內進行旅遊的,他們肯定也是聽到了一些美食,所以想來親自嘗一嘗,那麼其中就包含小編剛剛說到過的一種西安的傳統小吃甑糕了,當時特別有趣的,就是小編在街頭買這種鏡糕的時候剛剛好也遇到了一個老外想要進行購買
  • 老外分享中式英語成時尚 「給力」等被譯成英文
    網友們把他的博客趣稱為「Chinglish網絡博物館」。  如今,對於來過中國的老外來說,拍下在旅途中發現的中式英語,然後上傳到社交網絡分享給朋友們,儼然變成一種新時尚。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救救中式英語」小組,也吸引了近萬名中式英語愛好者。有網友甚至發帖說,每當公共場所出現有趣的中式英語,沒過幾天它們就被換成嚴肅無趣的表達方式,實在「令人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