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隨性所欲》中,有一句這樣的臺詞「我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父母給我們道歉,他們花一輩子的時間等我們說謝謝,而我們都得不到想要的。」
「我是成功的老師,卻是失敗的母親。」這是一位叫李柳南的韓國媽媽,在自己的書《媽媽的悔過書》中寫下的。
李柳南,韓國知名的小學教師,教育專家,她教過的班級,總是能包攬教學比賽中的第一名,很多家長都將自己的孩子送入她的班級。
李柳南有一對優秀的兒女,兒子讀高三,模擬考試全國前一百名,進入名校勝券在握,女兒也就讀於知名女校。
然而光鮮耀眼的李柳南,卻面臨到一次非常嚴重的家庭危機。她的兩個孩子,先後提出了退學。
退學後的孩子們,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每天宅在家裡,不停打遊戲,除了吃就是睡。
他們和母親的關係迅速惡化,拒絕和母親溝通,看她的眼神就像「看到蟑螂一樣厭惡」。
母親生病,他們諷刺母親作秀;
母親出車禍入院,他們不去醫院看望。
李柳南終於意識到:原來,自己是一個愚蠢的媽媽。
到底,李柳南在孩子的教育上做錯了什麼,讓孩子如此痛恨自己?
李柳南是一位控制欲非常強的母親,
孩子小學時,就讀於一所名校,李柳南強迫孩子參加學生會選舉,從寒假開始,就讓孩子一遍遍修改、背誦競選稿,如果孩子沒有做好,就被她嚴厲訓斥。
女兒想穿自己喜歡的衣服?這根本不可能,李柳南會撕碎所有女兒喜歡的衣服。
為了備戰中考,她將孩子送入了連交通工具都無法到達的補習班,在那裡,孩子每天五點起床,晚上學到十二點。
她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手放到電視上,檢查孩子是否看電視。
兒子的成績一直是班級前三,拿過無數獎項,然而他卻說:「我活到現在,從未感受過成就感。」因為這些比賽沒有一個是他自願參加的。
在母親嚴密地控制下,孩子成為了麻木的學習機器,沒有自由,沒有任何想法。
武志紅老師曾說,「密不透風的愛源於的自私」。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實際上,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自己的需求。孩子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個實現自己夢想的機器。
李柳南認為這一切都是對孩子好,實際上這種過度的控制,不僅不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感激,反而會讓孩子想方設法地逃離。
越想控制,越想逃離;越想壓制,越想反抗。最終子女站在了母親的對立面,和母親成為了敵人。
李柳南每天不斷地重複「像我這樣的媽媽,要去哪裡找?」
為了監督孩子學習,李柳南從不參加任何聚會和研習,每天準時下班,回家監督孩子學習。
當兒子說,今天的局面是母親造成的時,李柳南充滿委屈:「你怎麼可以說這種話?我是怎麼把你養大的?想去的地方沒去,想吃的東西沒吃,想穿的衣服沒穿,想買的東西也忍住沒買,就這樣把你拉扯大,這一點你比誰都清楚啊!」
兒子毫不領情:「誰叫你這麼過的?不是你自己喜歡才做的嗎?你現在想幹什麼就去幹啊,沒人會攔著你。」
李柳南拿起掃帚打了兒子,卻被一米八的兒子逼到了牆角,仿佛下一秒,她會被兒子掐死。
父母總是一邊付出,一邊不斷強調自己的犧牲。他希望通過語言的洗腦,感動孩子,讓孩子懂得感恩,讓孩子學會努力。殊不知,這樣的強調,實際上是對孩子進行了道德綁架。
「我們每天努力工作,就是為了你能生活的更好」、「媽媽每天這麼辛苦,你要爭氣啊」......這些話語,成為了壓在孩子心中一根又一根的稻草,他們活得戰戰兢兢,謹慎小心,他們生怕自己的一點點舉動傷害到父母。
這種來自父母的洗腦,讓孩子過得其實並不開心。因為這種努力和感恩,是父母不斷強壓上的,而不是孩子用心真實感受到的。
這樣的道德綁架最終感動的只有父母自己,換來的只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李柳南在書中說,她逐漸意識到,自己從來沒有真心稱讚過孩子,也不曾好好地跟他們對話。他們之間永遠像「仇人一樣對話」。
女兒不願意按照媽媽的要求去當「小學老師!」,李柳南就出言諷刺「你是因為分數考不到才這樣說的,少囉嗦,快進去念書!」
女兒一年級時,經常腹痛嘔吐,雖然醫生診斷孩子得了神經性胃炎和腸炎。李柳楠卻指責女兒:「你就是在裝病吧!什麼神經性胃炎,不想去學校硬要裝病吧?」
女兒轉到新學校,沒有交到新朋友。她卻說:「書念不好當然沒朋友,休息時間朋友不跟你玩的話,你就看書或者做題啊!」
女兒遭遇校園暴力,被搶走了手機,得到的只有媽媽的冷言冷語:「笨蛋一樣,手機為什麼會被搶走?」
兒子也是一樣,當他興高採烈地拿回全校第一名的成績,李柳南卻皺著眉頭:「小聲一點,語文是進步了,可是數學怎麼退步了呢?你知道你的補習班有多貴嗎?你這樣的成績在名校裡,根本連中間的名次都排不上。」
他們從母親口裡得到的只有質疑、諷刺、嘲笑。
創傷心理學研究顯示:言語上的虐待無異於靈魂的謀殺。
明明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卻將一把把刀子扎進你的心窩,這種難過,痛徹心扉。他們的精神得到了最殘忍的碾壓。
「既然媽媽最重視的是學校,那麼報復媽媽的方法,就是休學。」被媽媽語言暴力的子女,最終選擇了用這種方式報復母親。
退學後的孩子成為了兩個廢人,女兒剃了光頭,每天崩潰大哭。
這時的李柳南終於開始反思自己,學著改變。她開始嘗試和孩子溝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
當女兒說想學烘焙時,李柳南忍住不滿,為女兒找了烘焙教室,女兒每天認真上課,通過了烘焙專業考試,考取了兩個證書。
隨後,女兒參加考試,考上了一所以烘焙著名的大學。然而讀了兩個月,女兒認為,烘焙應該當成興趣,不能當成主修,決定退學。
李柳南按捺住責罵,同意了女兒的決定。
三個月後,女兒考入另一所大學,但學習兩個月之後再次選擇休學,提出要去美國讀心理學。
在這個過程中,李柳南無數次控制住了訓斥的念頭,積極地為她提供支持與幫助。
她貸款和女兒一起去了美國,讓女兒在當地大學體驗了一個月的免費課程。最終,女兒在美國讀完心理學,回國在一家青少年教育機構工作。
兒子也在某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畢業後,攻讀哲學研究生。
今天的兒子和女兒都很感謝母親,感謝母親最終讓他們以自己想要的模樣成長和活著。
李柳南的身上,我們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或嚴格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成長;或總是出言嘲諷,用語言暴力督促孩子成長;或不斷強調自己的犧牲,綁架孩子的成長。
幸運的是,這位媽媽及時地反思了自己,改變了自己,她最終選擇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雖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在知名學府中學習,但是他們終於可以毫無負擔地選擇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走了太多的彎路,付出了太多慘痛的代價。
希望李柳南的故事能給所有的父母一些警醒,讓父母認識到孩子的成長不應該是被強迫的,被綁架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永遠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而非主宰者!
只有這樣,我們和孩子才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孩子也能成為我們共同期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