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專門的右腦開發(與全腦開發基本一回事)、潛能開發機構不在少數,更不用說早教等其他培訓機構也為了豐富業務而開設了相關課程,右腦開發目前已經成為教育培訓行業一個重要分支領域,讓很多家長趨之若鶩。
羅老師當年也曾在右腦開發機構工作過,對於相關課程及原理也算是比較了解,所以今天就打算跟大家聊聊右腦開發。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傑·斯佩裡教授和他的學生通過進行動物「割裂腦」實驗後發現大腦左右半球具有相對獨立的意識活動,左腦感受並控制人的右半邊身體,右腦感受並控制左半邊身體。他們後來又通過對因癲癇病造成的「裂腦人」進行實驗,認為人的大腦左右兩個半球具有不同的認知風格。
雖然在1981年,羅傑·斯佩裡因他的「左右腦分工理論」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生理獎,但對於此理論,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後來大量的新科學實驗和事實也證明:人腦的高級功能呈模塊化,且具有動態性。其組裝規律不僅有左右腦的協調,更多的則是大腦皮層和皮層下、前部與後部、背側和腹側、局部和整體相互配合運作的。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人的大腦都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的,並不是左右腦分開的。
羅傑·斯佩裡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在科學界和學術界沒有流行很久,可是後來卻在大眾中間廣為流傳,甚至被很多心理學和教育行業工作者認可和推崇,實在是讓人費解。
至於現在流行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左腦主要負責語言、分析、推理、計算、理解和判斷,具有文字、符號識別能力,以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為主;右腦主要負責想像、直覺、靈感,具有圖像識別和情感控制能力,以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為主。
這與羅傑·斯佩裡當初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已大相逕庭,其科學依據也無從考察。
通過近年來腦科學研究的不斷進步和基因工程的發展,我們知道,孩子的智力特點其實更多地受制於父母的基因。看看身邊的例子,父母都是理科生,孩子也往往擅長理科學習;父母如果有搞藝術的,孩子的藝術修養往往也不錯……老話都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話糙理不糙。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在性格或智力上肯定會有不同的表現或特點。改善兒童智力和能力不僅要注意社會和環境因素,更要看重生理因素,違背科學和自然規律的培養只能是拔苗助長。
我們目前的學校教育的確更傾向於應試教育,因此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理性教育成分更多一些,這是很多社會因素和客觀環境造成的,短時間內很難改變。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學校教育,而不是想著通過右腦開發來走捷徑。如果實在擔心孩子只學知識太單調、太枯燥,可以讓孩子嘗試音樂、繪畫、體育等特長來平衡,這些都是在所謂的屬於右腦功能的部分。
羅老師認為,基礎的學校教育搞不好,更多的是因為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習慣有問題,而不是左腦右腦用了多少的問題。
另外,雖然很多右腦開發機構宣傳時打著「左右腦分工的理論」,但是我國目前的右腦開發及全腦開發課程的理論其實大部分都來自於日本的「七田真」。
七田真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在信息記憶容量方面,左腦對信息進行的是有意識記憶,記憶容量是有限的,很容易遺忘;而右腦對信息記憶是無意識的(照相機式記憶),記憶容量是無限的,可以隨時再現。
在信息處理速度方面,左腦對信息處理需要語言化,所以費時耗力;右腦的信息處理是圖形化,瞬間就可以完成。
相信看到七田真理論的上述內容後,很多人對於右腦開發機構的一些所謂超感課程和潛能課程就心裡有數了,因為這些理論比之前面的「左右腦分工理論」更加撲朔迷離。
羅老師覺得右腦開發課程中經常使用的曼陀羅卡、黃卡、閃卡、3D卡等卡片其實更多只是讓我們本身具有的一些能力通過卡片外顯和具象化而已。對於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專注力和思維能力到底有沒有效果,其實是很難驗證的。
我不否認人的記憶能力是可以訓練和培養的,但是這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汗水的,所以為什麼「世界記憶大師」只是極少數人,就像體育項目的世界冠軍一樣,天賦和汗水缺一不可,其訓練難度和強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對於右腦開發,羅老師雖不能說堅決反對,但一直是持懷疑態度的。我覺得毛主席的這段話告訴我們的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引自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
我不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我覺得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人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