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與能力?

2020-12-23 青柳青青育兒

我兒子小宇上初一的時候,比班上大部分的同學都小兩歲。所以當他轉到新學校的時候,班上的同學都把他當做小學生一樣對待,男生女生都喜歡拍他的頭,摸他的臉,他也只是羞澀地笑,露著一顆小虎牙。

植樹節勞動,對他來說是第一次比較大的體力活,因為以前的學校最多就是大掃除打掃衛生。老師分配任務一人種10棵樹,全班分了幾個大組,大家挖坑栽樹一起合作。

坑必須至少要挖1米,同學們見小宇拿著鐵鍬鏟一下,就剷出一粒小石子,搖著頭大笑,說「你別鏟了,給我們當尺子測量坑的深度吧!」

於是有人挖好了坑就大叫一聲:「小宇,過來量一下。」他立刻跑過去,往坑裡一跳,見到坑的邊緣到他胸部,就說「好了!」如果不到胸部就要繼續挖。一天的植樹勞動他就滿地裡跑來跑去、跳上跳下,最終他的10棵樹的任務是同學們替他完成的,他實在缺乏勞動鍛鍊。

現在不少的孩子都不太會幹活,很多孩子在家裡所有的事情包括整理書包都是大人幫著做,所以生活能力很差。

我見過不少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每到下午放學的時候,很多家長來到學校,幫助孩子做值日打掃教室衛生。其實,家長真得沒有必要這樣做,這樣會讓孩子長不大,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和能力呢?

1、重視勞動教育。

孩子是否熱愛勞動跟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大部分家長因為疼愛孩子,擔心孩子吃苦受累,所以沒有讓孩子勞動過。

有的家長則是認為孩子做不好,沒有自己幹來的方便,所以為孩子代勞了。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功課忙,不願意佔用孩子學習時間。

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因為家長如果這樣的話會令孩子失去勞動的興趣,長大也不喜歡勞動。

要想讓孩子熱愛勞動,喜歡勞動,父母就要重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不能溺愛孩子,同時讓孩子知道勞動是光榮的。

2、教給孩子一些勞動技能。

當孩子在勞動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予指導和鼓勵,教會孩子勞動的技能,比如做飯的時候,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怎樣做,需要加多少水,煮多長時間。如果孩子進步了,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讓孩子充分體驗勞動的樂趣,獲得滿足。

3、注重讓孩子親身實踐。

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只局限於口頭是不可取的,應該鼓勵孩子親身去實踐。平時在家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做,父母不要去代勞,比如鋪床、疊被、整理房間、洗簡單的衣物等。

孩子也可以通過做這些事情知道了父母親平時是很辛苦的,加深對父母的理解以及對家庭生活的熱愛。

4、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勞動。

家長不要將孩子看作是單純的勞動力,不要用勞動的方式來懲罰孩子,更不要過度依靠物質刺激換取孩子的勞動,而是要用誇獎,鼓舞等方式讓孩子主動勞動,讓孩子認為自己有做家務的責任和義務。

父母應該尊重珍惜孩子的勞動成果,不要吝嗇對孩子勞動成果的讚美。這樣孩子才會更加喜歡勞動,也自然會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結語:勞動最光榮。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對孩子以後的獨立生活有很大幫助,家長應該重視對孩子勞動觀念和能力的培養。

相關焦點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要懂得放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對孩子自立習慣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孩子學會自理能力後,自己一個人做事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漸漸的,就習慣自己一個人去完成某一件事,也就是自立。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 家長要懂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拒絕溺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甚至還有專家指出,孩子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家長應該不放過孩子成長了一個關鍵的時期。想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做的就是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家長認為自己幫助孩子完成生活中的瑣事,是在關心孩子,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這是限制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其實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 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家長總喜歡對孩子進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教育,無論大事小事都讓孩子嘗試自己處理,家長從來不會插手,也不會幫孩子的忙。或者這樣的方式會漸漸地培養出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獨立的孩子會依靠自己的思維和能力解決,即便是最後無法短時間內通過自己去處理,他們也不會依賴別人,孩子會堅持己見嘗試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樣的孩子可以從中鍛鍊思維的開發能力,孩子會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 盲目對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真的對嗎?
    原因是:孩子已經3歲了,我還幫孩子系扣子。婆婆是個很明事理的人,對於教育孩子很有一套,她的觀點我幾乎都認同。在這件事情上,婆婆認為,孩子要從小學著獨立,要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於是,在我剛給孩子系上第一顆扣子時,就開口說:「寶貝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扣子自己系好啊~」孩子一臉懵,一會兒看看奶奶,一會兒看看我。還沒來得及解釋,就被數落了一通。
  • 如何引導三四歲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獨立意識並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重要步驟。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該怎麼引導呢? 第一,有些事情要堅決讓她自己去做。比如,吃飯,上廁所,洗臉,洗手。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家長溺愛孩子,這些事情都代勞了,這是不對的。第二,有些事情要鼓勵他去做。
  • 5歲孩子每天早晨做飯:愛孩子,先教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講述了一個感動無數人的故事:在日本,身患重病的年輕媽媽千惠,意識到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於是,她開始教4歲的女兒阿花做家務:如何整理衣物?如何拿菜刀?如何洗菜?……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事情,她都儘量讓阿花自己做。
  • 引導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原標題:引導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整理自己的物品是每個大班孩子都應該會做的事,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從小事做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對於孩子有不可忽視的榜樣作用,這是教師的職業特點。平時在班裡,我將班上的物品收拾得整整齊齊,各類書籍、物品按類擺放,鋼琴、玩具柜上不擺放多餘物品,我用自己的示範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   幼兒在相互交往、學習中,可以互相啟發。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不能做
    真的是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安心學習嗎前幾周小編的外甥一回到家,嘴中便念叨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不能做!」。剛開始還自己盛飯,夾菜,然後嘴中念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臉上蕩起自豪的表情。可如今打回了原形,書包外婆拿,衣服外婆幫忙穿,他只負責伸手伸腿,每次吃飯就喊外婆盛飯夾菜,小編看不慣,就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不能做」,他只是臉上浮現一絲不好意思的表情,等到外婆盛飯過來就假裝吃飯了。看到此情形,小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 培養孩子抗挫能力,幫助孩子強大自己的內心,逆商教育可以這樣做
    所以從小對孩子進行逆商教育,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強大孩子的內心是很有必要的,對孩子具有重要的意義。3--6歲是兒童逆商培養的關鍵期,隨時隨地都可以做,不用像有的父母那樣刻意給孩子製造困難,因為生活中、學習中孩子會遇到一個個對他來說的困難、挫折。比如搭積木搭不好,這就是孩子遇到的一個困難,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時,會很生氣地摔下積木不搭了。這時父母就要引導孩子,讓孩子不放棄,不害怕失敗,嘗試換種方式也許就成功了。
  • 自己事情自己做!這碗育兒的毒雞湯,不知道害了多少中國的孩子
    就像上面的母親一樣,無論孩子的行為如何,她總是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她「做自己的事」,期待使用這種方法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那麼,這種「獨立教育」值得學習嗎?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教孩子學習獨立性,最終結果將是父母的期望嗎?
  •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孩子融入社會、集體,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我」的概念,這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萌芽。
  • 寶爸有話說: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學會自己約束自己
    大家好,我是寶爸,很早就想寫一篇以孩子如何學會自己約束自己為主題的文章了,今天突然有所感悟,那麼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感,如何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約束自己。
  • 在校期間如何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
    究其原因,還是應屆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踏入社會後不能快速地實現學校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對接的問題。那麼大學生在校期間如何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才能讓大學生畢業後能夠儘可能快地適應社會?2、良好的溝通能力的培養一個人雖然有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但是在工作中不能夠與他人準確、及時地溝通,也是很難達到預期工作效果。所以可以在大學期間去參加一些社團活動鍛鍊溝通能力。
  • 孩子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這個時期聰明的家長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了。孩子跌倒讓其自己站起來的家長,無形中就培養了孩子的受挫能力,他幼小的心靈就得到一次鍛鍊,兒童自己對自己就產生一次新的認識。兒童最起碼有一下兩點收穫: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自己對自己做的事負責。我能自己站起來-------------對自己產生自信。
  • 在這種情況下,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文|淘媽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為人父母之後,我們也經常會和孩子說這句話。這八個字聽起來是在教導孩子要學會獨立,不能事事依賴他人。可是這句話適用於所有的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說嗎?上周在接孩子的路上,看到一位媽媽帶著不到3歲的孩子騎扭扭車。天漸黑,媽媽要帶著孩子回家了。孩子從車上下來,讓媽媽幫忙拿車。媽媽卻說「那是你自己的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要自己把它拿回家。」孩子開始說「我拿不動,媽媽幫忙。」媽媽很執著「是你的車,又不是我得,自己拿回去。」孩子有些不高興了,帶著哭腔說「媽媽拿,我拿不動。」
  • 如何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猶太人是這樣做的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並不僅是老師的事情,家長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幾乎可以說是隨時隨地可以做到。思維是一項高級的智力活動,它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多加利用。那麼,究竟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呢、猶太人是這樣做的:1、讓孩子處在問題情景之中。思維是從問題的提出開始,接著便是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所以說問題是思維的引子,經常面對問題,大腦就會積極活動。
  • 孩子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家長催著盯著,是該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了
    由此可見,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要別人催促、盯著。嘴上說著我一會就做,實際上都不行動,這就是孩子自律能力差的表現。那麼,為什麼孩子的自律能力差的原因是什麼?一、孩子自律能力差的原因史蒂芬.如果孩子向家長提出請求,家長甚至會因為溺愛孩子而毫無底線地滿足孩子。因此,家長對孩子沒有約束和底線的愛,會讓孩子做什麼事情都無拘無束,所以也會影響孩子的自律能力。
  • 如何培養自己出口成章的能力?
    《如何培養自己出口成章的能力?》作者:雪冰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非常羨慕那些有能力的人,我們羨慕是因為我們自己可能存在某些欠缺,我們希望自己也擁有對方那樣的能力。今天我們來聊一個事,也是關於個人能力相關的話題,可能很多人內心都希望實現那樣,這個能力就是出口成章。
  • 要學會尊重孩子,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
    並且我還陳述了一下我的理由:7個孩子正好是7個葫蘆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特長,就像每個葫蘆娃有自己獨特的本領,葫蘆娃非常的團結友愛,這象徵著這個小組的孩子們也會非常的團結友愛,而且葫蘆娃不畏懼困難,勇於向前;葫蘆娃們還非常的孝順他們的爺爺,我覺得這都是非常好的寓意,可以讓孩子們真正的明白葫蘆娃這個動畫片所表達出來的意義,雖然很多孩子都看過動畫片,但是未必就有這麼深刻的理解,所以我就建議起名叫葫蘆小金剛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鍛鍊孩子,還是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孩子需要被傾聽和理解,而不僅僅是鍛鍊。每當孩子來尋求幫忙的時候,我通常的反應就是「自己想辦法搞定,自己的事自己做。」直到上次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說話是不是太狠了。而我們還打著鍛鍊孩子的幌子,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需要孩子爸爸幫忙的時候,孩子爸爸甩給我們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結果會怎樣?我想,我心裡肯定很不爽,並且開始學著自己搞定一些事。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心裡會想:「我需要幫助,可是爸爸媽媽不幫助我。」慢慢的,他會開始藏事兒,因為他知道,他的父母會怎樣回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