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每天早晨做飯:愛孩子,先教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020-09-14 源源語文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講述了一個感動無數人的故事:

在日本,身患重病的年輕媽媽千惠,意識到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於是,她開始教4歲的女兒阿花做家務:如何整理衣物?如何拿菜刀?如何洗菜?……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事情,她都儘量讓阿花自己做。

在媽媽的用心培養下,阿花從五歲的生日開始,就每天早上起來做飯——即使沒有媽媽的幫助,她也一樣能吃上可口的飯菜。

千惠覺得:父母註定不能陪伴孩子一生一世,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獨自生存的能力。

千惠一家人把這些故事寫成了一本書《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有飯吃》,他們的故事在讓我們感動的同時,也會思考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

大概稍有識見的父母都會給出一個相同的答案,那就是:希望孩子離開我們也一樣能好好地生活。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也好,輔導孩子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也好,學習各種才藝也好,出門旅遊增長見識也好……為人父母,無非是希望通過自己的養育,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讓孩子走向獨立是一個大命題,它包括習慣的培養,能力的積累,學識的儲備以及心理的支持等等。

在我看來,要讓孩子走向獨立,第一步要做好的,是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 為什麼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首先,生活習慣的培養,生存能力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自己刷牙,自己洗臉,自己疊衣服,自己整理書包……所有的習慣和能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地培養出來的。你很難指望一個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忽然有一天就能自己做飯吃,自己料理好自己的生活。

我小時候的鄰居小秋,從小就一直是讓大家羨慕的孩子。她不僅長得漂亮,學習成績好,還有一個賢惠的媽媽。小秋的媽媽不用上班,每天把小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還給她做各種可口的飯菜。後來,小秋考上了縣城的重點中學,必須去住校。然而,這種住校生活很快就以媽媽租房陪讀告終。

為什麼呢?小秋沒法料理自己的生活,她的床鋪永遠亂七八糟,她吃完飯總是忘記洗碗,並且,她從不主動打掃宿舍的衛生,這一切,都讓室友非常反感。更重要的是,媽媽長期的精心呵護已經讓小秋在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每天一有空就找機會給媽媽打電話,哭哭啼啼。

所以你看,家長過度呵護,事事包辦代替的結果,常常是孩子成為「巨嬰」,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

其次,做好自己的事情,會讓孩子更自信。

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好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就算大人不誇獎,在他小小的心靈裡也會油然生出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一點一點構築孩子自信心的基石,從而讓他更加從容地應對新的挑戰。

再次,能讓孩子更加從容地應對生活。

倘若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他又如何能過上有質量的生活呢?

前一陣子熱度極高的電視劇《都挺好》,讓我們見識了一個典型的「巨嬰」父親:蘇大強。且不說蘇大強如何花式作妖,對孩子提各種各樣不合理的要求。單是肢體健全,身體健康的他不能料理自己的一日三餐,一度還要忙於工作的二兒子和兒媳婦操心他基本的生活起居,就足以讓我們對這個父親失去最基本的尊重。

如何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我覺得家長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事情是適合孩子自己做的。對於絕大多數 4歲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學習做飯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要求他們學習疊衣服。對於絕大多數5歲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對家裡進行大掃除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可以要求他們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

也就是說,在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是教育心理學家列夫.維果斯基提出的,它指的是「孩子現在能做到的」和「孩子通過教育激發潛力後能做到的」之間的能力範圍。當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超出這個能力範圍時,孩子會在「自己做」的過程中,產生「我不行」「我做不好」之類的心理暗示,而這種心理暗示,並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另外,在要求孩子「做什麼」之後,我們還要給孩子示範「怎麼做」。

比如說,我們想讓孩子自己刷牙。那麼如何擠牙膏,如何接水,如何拿牙刷,如何用牙刷刷,如何漱口,都需要家長親自給孩子做示範。這樣,孩子才能通過模仿家長的做法,來學會刷牙。

很多家長在這一點上容易走向極端。他們要麼嫌孩子自己做太慢太麻煩,索性包辦代替,不讓孩子自己做,從而剝奪了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要麼直接要求孩子「做什麼」,或者是「做成什麼樣」,但是卻不告訴孩子「怎麼做」。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提要求,結果必然是面對一個不知所措的、笨拙的孩子。

而且,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需要我們逐步放手。我們不能一教給孩子就完全不管不顧,我們還要暗中觀察,適當地,不動聲色地提供幫助。

最後,無論孩子是獨立完成的,還是孩子在我們的幫助下獨立完成的,我們都要及時地表揚孩子。

當孩子因為自己具體的行為而受到表揚,他能更多地感受到這種表揚的真誠度,進而更加明確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 如何判斷孩子被愛的質量?

生活中,焦慮的父母無處不在,他們給孩子報各種課外班,節衣縮食也要帶孩子去國外遊學,生怕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卻沒有意識到,自家的孩子連自己脫下的襪子都不會洗,更別提日常生活起居了。

愛孩子,是動物的本能。而如何愛得有智慧,卻是人類必須思考的問題。

如何判斷一個孩子被愛的質量呢?先看看他,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嗎?

相關焦點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對了,孩子很獨立;沒用對,誤導孩子
    在傳統的觀念裡面,父母代勞孩子應該做的事情,第一遍叫做示範,第二遍就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來說,要求孩子獨立,的確過早。自己的書自己看先教孩子把事情做正確,再獨立做自己的事情
  • 看完日本小男孩的早晨,中國家長反省了自己:孩子沒出息,怪我
    這主要是因為在西方國家,父母從小就會讓孩子獨立去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說簡單的家務,自己上學等等。但是中國的父母相對來說會比較溺愛孩子,而孩子也很依賴父母。前段時間,關於一位11歲的日本小男孩的早晨的視頻被很多中國父母看到,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中國家長也反省了自己:孩子沒出息,怪我了。
  • 12歲男孩痴迷做飯上熱搜: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
    作者:一座城池(富書專欄作者)這兩天,一位12歲的小男孩因為「痴迷」做飯,喜上熱搜!為什麼說是「痴迷」呢!孩子媽媽是這樣說的:每天回家第一件事,鑽進廚房做飯;周末節假日時間,研究菜譜;一有零花錢,買食材,做試驗!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與能力?
    他立刻跑過去,往坑裡一跳,見到坑的邊緣到他胸部,就說「好了!」如果不到胸部就要繼續挖。一天的植樹勞動他就滿地裡跑來跑去、跳上跳下,最終他的10棵樹的任務是同學們替他完成的,他實在缺乏勞動鍛鍊。現在不少的孩子都不太會幹活,很多孩子在家裡所有的事情包括整理書包都是大人幫著做,所以生活能力很差。
  •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了嗎?
    每天早晨,步行去上班,一路上車來車往大多是送孩子上學的,車開到學校大門口,下了車,把書包給孩子背上,然後就站在那裡一直看著孩子進了學校才離開,而步行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更是把書包背在肩上,不為自己的錯誤引導自責,更不為因為自己溺愛嬌慣壞了孩子而徹底醒悟,而是專為自己找臺階,所以在家長的溺愛中孩子五六歲了還抱著跌倒了還靠大人扶,七八歲了還一口口餵著吃,十一二歲的孩子上學有哪一個孩子是自己背著書包上學的,不都是家長肩扛手提孩子跟著走?
  • 日本11歲孩子的早晨習慣讓中國父母慚愧:值得孩子學習
    前段時間,網絡上的一個日本11歲男孩的早晨,就引發了很多中國人的熱議。這個男孩是中日混血,一直生活在日本。從視頻中可以看到,早上鬧鐘響起以後,沒有一點的賴床,男孩就開始了一天的生活。疊被子,穿衣服,刷牙洗臉,甚至給自己做早餐,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沒有絲毫的拖拉。
  • 孩子7歲了,該讓他自己洗碗嗎?孩子就是不洗怎麼辦?
    今日話題:孩子7歲了,該讓他自己洗碗嗎? 案例:康康7歲了,男孩。像其他孩子一樣,三四歲上幼兒園,在幼兒園的時候,也是拿著小碗去打飯,之後自己洗碗。但在家裡他就是不願意洗碗,爸媽說了好多次也沒說動。關於洗碗的事情,夫妻兩個非常堅持,一定要自己洗。
  • 不要讓父母的愛毀掉孩子的未來,孩子的事情就應該他們自己做
    我可以付出全部的愛去幫助他,來嘗試融入這個新世界,讓他去學習他不懂的東西。雖然他年幼弱小,但我從來不懷疑他的能力。很多人認為只有在某一個年齡段,孩子才能做某一種事情。我從來不這樣認為,我看重的是在兒子幼小的心靈中建立起的自信心。
  • 中國父母容易走的一個極端:太多、太早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但媽媽依然堅持原則,不為所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要學會獨立。」  這位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要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不過,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一味地堅持「自己做」,只會讓孩子失去向外界求助的能力,走更多的彎路。
  • 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學會生存,讓孩子做自己的守護神
    自理能力強一點,生活困難少一點早在2008年,日本有一個5歲的小女孩做飯的事情感動了無數人起因是這個小女孩的媽媽的得了絕症,但是只是普通家庭,沒有多少財富能夠留給孩子,媽媽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教會孩子,洗衣做飯這些家務,在她離開之後才能生存下去。哪有一個媽媽不想為孩子做一切,哪個媽媽都不捨得自己的孩子受一點委屈挨一點累。但是這是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必須面對的生存問題。
  • 太早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中國式教育最大的悲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少年說》裡有一位叫陳沛然的女孩,她媽媽對她異常嚴格,從小就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哪怕是一些很難的事情。因此陳沛然很小就可以獨立做很多事情——4歲就能帶小表妹上街玩耍,一年級就可以獨自坐地鐵去購物廣場購物。
  •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孩子開始上小學了以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覺得應該給他改正過來,這個缺點一點都不好。兒子每次碰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會自己拿主意,都要跑來爭取我的意見。如果說是大的事情,是需要徵求父母的意見的。就像小事情,我覺得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拿主意。
  • 求助信男孩母親發聲 信是房東寫的自己有每天接孩子做飯
    求助信男孩母親發聲 信是房東寫的自己有每天接孩子做飯時間:2020-10-13 20: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求助信男孩母親發聲 信是房東寫的自己有每天接孩子做飯 10月10日,陝西省漢中市10歲男孩張某某在網上寫信求助,稱自己因親人離世、母親改嫁,目前獨自居住在出租屋內
  • 在這種情況下,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上周在接孩子的路上,看到一位媽媽帶著不到3歲的孩子騎扭扭車。天漸黑,媽媽要帶著孩子回家了。孩子從車上下來,讓媽媽幫忙拿車。媽媽卻說「那是你自己的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要自己把它拿回家。」孩子開始說「我拿不動,媽媽幫忙。」媽媽很執著「是你的車,又不是我得,自己拿回去。」孩子有些不高興了,帶著哭腔說「媽媽拿,我拿不動。」
  • 好好愛自己,才會有餘力愛孩子
    ——筱筱,兩個孩子的母親,分別為4歲和1歲對父母來說,耐心非常重要。然而,努力保持耐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你瀕臨崩潰的時候,意志並不能讓你走的更遠。你的孩子是否吃飽了?你是否擁抱了他們?是否告訴他們,你非常愛他們?沒有人可以做到面面俱到,先解決最重要的事情,將其他的事情放一放。孩子可以感受到你的疲憊,並且會以行動進行表達,記得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你們都重新回到好的狀態。
  • 中國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正在讓孩子一步步走向自卑
    導讀:中國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正在讓孩子一步步走向自卑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國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正在讓孩子一步步走向自卑!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5歲女孩被逼著做飯,媽媽:給孩子最好財富,教會她努力生活下去
    導讀:5歲女孩被逼著做飯,媽媽:給孩子最好財富,教會她努力生活下去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5歲女孩被逼著做飯,媽媽:給孩子最好財富,教會她努力生活下去!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如何引導三四歲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獨立意識並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重要步驟。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該怎麼引導呢? 第一,有些事情要堅決讓她自己去做。比如,吃飯,上廁所,洗臉,洗手。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家長溺愛孩子,這些事情都代勞了,這是不對的。第二,有些事情要鼓勵他去做。
  • 教會一個孩子做飯,便是教會他謀生和謀愛。
    思來想去,千惠決定教會女兒做飯,因為學會了做飯,便意味著生存能力的形成。阿花 4 歲生日那天,媽媽送了一條圍裙作為生日禮物,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她切菜、煮湯。於是,還沒有灶臺高的小女孩踩著小凳子,顫顫巍巍拿起菜刀鍋鏟,用稚嫩的小手去擺弄鍋碗瓢盆,調和油鹽醬醋。
  • 抑鬱症,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原諒自己、愛自己
    由於男朋友之前的表現,讓我覺得他是在為事業打拼,為這個家奔勞,而帶孩子本應該就是女人的事情,傷口撕裂只是因為我沒有經驗,不懂得應該要怎麼照顧孩子照顧自己,所以這段期間也沒有打擾他,自己一個人默默忍受。男朋友剛回來的一段時間表現確實比之前好很多,會做飯、做家務、帶孩子。就是脾氣變得很差,孩子稍微哭鬧就開始吼罵,砸東西,只要他不傷到孩子我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想著現在起碼還能在生活上幫我一些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