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講述了一個感動無數人的故事:
在日本,身患重病的年輕媽媽千惠,意識到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於是,她開始教4歲的女兒阿花做家務:如何整理衣物?如何拿菜刀?如何洗菜?……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事情,她都儘量讓阿花自己做。
在媽媽的用心培養下,阿花從五歲的生日開始,就每天早上起來做飯——即使沒有媽媽的幫助,她也一樣能吃上可口的飯菜。
千惠覺得:父母註定不能陪伴孩子一生一世,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獨自生存的能力。
千惠一家人把這些故事寫成了一本書《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有飯吃》,他們的故事在讓我們感動的同時,也會思考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
大概稍有識見的父母都會給出一個相同的答案,那就是:希望孩子離開我們也一樣能好好地生活。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也好,輔導孩子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也好,學習各種才藝也好,出門旅遊增長見識也好……為人父母,無非是希望通過自己的養育,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讓孩子走向獨立是一個大命題,它包括習慣的培養,能力的積累,學識的儲備以及心理的支持等等。
在我看來,要讓孩子走向獨立,第一步要做好的,是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首先,生活習慣的培養,生存能力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自己刷牙,自己洗臉,自己疊衣服,自己整理書包……所有的習慣和能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地培養出來的。你很難指望一個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忽然有一天就能自己做飯吃,自己料理好自己的生活。
我小時候的鄰居小秋,從小就一直是讓大家羨慕的孩子。她不僅長得漂亮,學習成績好,還有一個賢惠的媽媽。小秋的媽媽不用上班,每天把小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還給她做各種可口的飯菜。後來,小秋考上了縣城的重點中學,必須去住校。然而,這種住校生活很快就以媽媽租房陪讀告終。
為什麼呢?小秋沒法料理自己的生活,她的床鋪永遠亂七八糟,她吃完飯總是忘記洗碗,並且,她從不主動打掃宿舍的衛生,這一切,都讓室友非常反感。更重要的是,媽媽長期的精心呵護已經讓小秋在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每天一有空就找機會給媽媽打電話,哭哭啼啼。
所以你看,家長過度呵護,事事包辦代替的結果,常常是孩子成為「巨嬰」,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
其次,做好自己的事情,會讓孩子更自信。
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好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就算大人不誇獎,在他小小的心靈裡也會油然生出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一點一點構築孩子自信心的基石,從而讓他更加從容地應對新的挑戰。
再次,能讓孩子更加從容地應對生活。
倘若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他又如何能過上有質量的生活呢?
前一陣子熱度極高的電視劇《都挺好》,讓我們見識了一個典型的「巨嬰」父親:蘇大強。且不說蘇大強如何花式作妖,對孩子提各種各樣不合理的要求。單是肢體健全,身體健康的他不能料理自己的一日三餐,一度還要忙於工作的二兒子和兒媳婦操心他基本的生活起居,就足以讓我們對這個父親失去最基本的尊重。
我覺得家長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事情是適合孩子自己做的。對於絕大多數 4歲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學習做飯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要求他們學習疊衣服。對於絕大多數5歲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對家裡進行大掃除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可以要求他們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
也就是說,在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是教育心理學家列夫.維果斯基提出的,它指的是「孩子現在能做到的」和「孩子通過教育激發潛力後能做到的」之間的能力範圍。當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超出這個能力範圍時,孩子會在「自己做」的過程中,產生「我不行」「我做不好」之類的心理暗示,而這種心理暗示,並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另外,在要求孩子「做什麼」之後,我們還要給孩子示範「怎麼做」。
比如說,我們想讓孩子自己刷牙。那麼如何擠牙膏,如何接水,如何拿牙刷,如何用牙刷刷,如何漱口,都需要家長親自給孩子做示範。這樣,孩子才能通過模仿家長的做法,來學會刷牙。
很多家長在這一點上容易走向極端。他們要麼嫌孩子自己做太慢太麻煩,索性包辦代替,不讓孩子自己做,從而剝奪了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要麼直接要求孩子「做什麼」,或者是「做成什麼樣」,但是卻不告訴孩子「怎麼做」。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提要求,結果必然是面對一個不知所措的、笨拙的孩子。
而且,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需要我們逐步放手。我們不能一教給孩子就完全不管不顧,我們還要暗中觀察,適當地,不動聲色地提供幫助。
最後,無論孩子是獨立完成的,還是孩子在我們的幫助下獨立完成的,我們都要及時地表揚孩子。
當孩子因為自己具體的行為而受到表揚,他能更多地感受到這種表揚的真誠度,進而更加明確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生活中,焦慮的父母無處不在,他們給孩子報各種課外班,節衣縮食也要帶孩子去國外遊學,生怕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卻沒有意識到,自家的孩子連自己脫下的襪子都不會洗,更別提日常生活起居了。
愛孩子,是動物的本能。而如何愛得有智慧,卻是人類必須思考的問題。
如何判斷一個孩子被愛的質量呢?先看看他,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