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鍛鍊孩子,還是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2020-12-23 盛夏書香

孩子需要被傾聽和理解,而不僅僅是鍛鍊。

每當孩子來尋求幫忙的時候,我通常的反應就是「自己想辦法搞定,自己的事自己做。」

直到上次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說話是不是太狠了。

上周他們參加自理能力比賽,另外一個小朋友,當他拉不上拉鏈的時候,立馬就起身找人幫忙去了。

而我孩子的拉鏈拉不上去時,在原地說了兩次「我不會」,沒人理他,接著又低頭繼續弄,當然,比賽的時候是沒人來幫助你的。

事後,我想了很久。

1、為什麼我們總想著鍛鍊孩子?

我平時那樣子說,不過是想鍛鍊他,希望他更獨立,遇上事情了能自己主動想辦法應付,而不是依賴於他人。

可是,當他尋求幫助的時候,我又給他推回去了,不知不覺中,孩子的安全感就這樣被我們一點點破壞了。

回想一下,孩子走路要人教了嗎?學站立的時候,我怕他摔倒了,他分明是鼓足了勁兒把我推開了呀,我至今還記得他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後那種喜悅的表情。

我想說什麼呢?孩子會本能的做成一些事兒,當他開口求助的時候,他必定是需要幫助的,這種幫助是行動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

而我們還打著鍛鍊孩子的幌子,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需要孩子爸爸幫忙的時候,孩子爸爸甩給我們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結果會怎樣?我想,我心裡肯定很不爽,並且開始學著自己搞定一些事。

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心裡會想:「我需要幫助,可是爸爸媽媽不幫助我。」慢慢的,他會開始藏事兒,因為他知道,他的父母會怎樣回應他。說真的,這一點在我孩子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

2、如何重建安全感?

造成安全感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覺得得不到足夠的幫助,而安全感的建立就體現在每一次和孩子的互動之中。

01、辨識孩子的需求

我們家孩子周日晚上總是不睡覺,如果我們就著他不願意睡覺的事情來討論,也許越說越沒趣,甚至最後還會發脾氣。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因為周一不想上學,所以才不願意睡覺的話,也許心裡就不會覺得孩子那麼煩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明明會做的事情也說不會,這個時候我們就不用再鍛鍊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尋求心理安慰罷了。

就像孩子小的時候,你給他放在床上,他睡不著,要是給他抱起來了,他就很會睡,因為孩子在確認他自己是安全的。

02、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尋求幫忙的時候,我們要積極回應,並不是說立馬就動手去幫他完成,而是回應他的話,讓他覺得我們已經知曉他碰到的難題,我們也很重視他的感受。

把「自己的事自己做」換成「好的,我們可以一起試一下」,或者用遊戲的語言說「開動你智慧的小腦筋,再想一想」,然後陪著他一起完成。

《遊戲力》裡有這樣一句話:人的專注能力、合作能力、友誼滿足、學業成功、工作成功等各方面,都與安全依戀關係息息相關。

如上圖所示,當我們回應了孩子的需求的時候,他內心得到了滿足,持續回應-持續滿足,安全感就是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如果我們忽略了或者攻擊了孩子的需求,持續的忽略會讓孩子變得焦慮,久而久之,安全感就會被我們破壞掉。

我們要做的就是正確的辨識孩子的需求,在TA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心理上或者行動上的幫助,讓他感知到他是安全的,這樣,孩子才會放心大膽地朝前走。

一個孩子的生存競爭力,不取決於他自己能夠獨自做多少事,而取決於他能夠獲得多少他人的幫助。(這裡所謂的他人,主要就是指父母等成人養育者。)

—路易斯·科佐利諾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

相關焦點

  • NEW IFA國際日託—對待孩子,不要輕易說出這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實,在大多數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都能聽到家長常說的一句話,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家長出於擔心孩子被寵壞,失去獨立的能力,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以鞭策孩子,但這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卻並非適用於所有小朋友!鍛鍊孩子能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中不過分依賴別人,這一點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強調「要自己做」,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因為你忽略了懂得求助的重要性。
  • NEW IFA國際日託:對待孩子,不要輕易說出這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實,在大多數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都能聽到家長常說的一句話,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家長出於擔心孩子被寵壞,失去獨立的能力,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以鞭策孩子,但這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卻並非適用於所有小朋友!鍛鍊孩子能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中不過分依賴別人,這一點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強調「要自己做」,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因為你忽略了懂得求助的重要性。
  • NEW IFA國際日託—對待孩子,不要輕易說出這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實,在大多數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都能聽到家長常說的一句話,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家長出於擔心孩子被寵壞,失去獨立的能力,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以鞭策孩子,但這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卻並非適用於所有小朋友!鍛鍊孩子能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中不過分依賴別人,這一點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強調「要自己做」,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因為你忽略了懂得求助的重要性。
  • 盲目對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真的對嗎?
    原因是:孩子已經3歲了,我還幫孩子系扣子。婆婆是個很明事理的人,對於教育孩子很有一套,她的觀點我幾乎都認同。在這件事情上,婆婆認為,孩子要從小學著獨立,要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於是,在我剛給孩子系上第一顆扣子時,就開口說:「寶貝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扣子自己系好啊~」孩子一臉懵,一會兒看看奶奶,一會兒看看我。還沒來得及解釋,就被數落了一通。
  • 生完孩子之後感覺失去了自己,沒有時間做想做的事情,怎麼辦?
    文/月簾當我們生下孩子 後,我們突然發現除了照顧好孩子,沒有一點時間做曾經的自己想做的事,於是很多新手媽媽們容易抑鬱。第一:生完孩子後感覺失去了自己?什麼是「自己」? 第二,沒有獨立的時間做想做的事情?那麼,你想做什麼事情? 第三,時間給了孩子,我應該怎麼樣才能在孩子的身上花費更少的時間?
  • 中國父母容易走的一個極端:太多、太早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但媽媽依然堅持原則,不為所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要學會獨立。」  這位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要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不過,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一味地堅持「自己做」,只會讓孩子失去向外界求助的能力,走更多的彎路。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與能力?
    一天的植樹勞動他就滿地裡跑來跑去、跳上跳下,最終他的10棵樹的任務是同學們替他完成的,他實在缺乏勞動鍛鍊。現在不少的孩子都不太會幹活,很多孩子在家裡所有的事情包括整理書包都是大人幫著做,所以生活能力很差。我見過不少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每到下午放學的時候,很多家長來到學校,幫助孩子做值日打掃教室衛生。
  • 在這種情況下,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文|淘媽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為人父母之後,我們也經常會和孩子說這句話。這八個字聽起來是在教導孩子要學會獨立,不能事事依賴他人。可是這句話適用於所有的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說嗎?所以他們一個勁地在教孩子獨立,哪怕孩子還不具備做這件事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定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我也經常會和孩子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句話,但我是看這件事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才會這樣說。比如孩子玩完玩具,一片狼藉,我就會讓他自己去收拾乾淨。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對了,孩子很獨立;沒用對,誤導孩子
    在傳統的觀念裡面,父母代勞孩子應該做的事情,第一遍叫做示範,第二遍就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來說,要求孩子獨立,的確過早。有大部分的孩子把鞋子穿反了,這些孩子在幼兒園裡需要自己穿鞋,同樣也是在餞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要學會尊重孩子,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
    並且我還陳述了一下我的理由:7個孩子正好是7個葫蘆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特長,就像每個葫蘆娃有自己獨特的本領,葫蘆娃非常的團結友愛,這象徵著這個小組的孩子們也會非常的團結友愛,而且葫蘆娃不畏懼困難,勇於向前;葫蘆娃們還非常的孝順他們的爺爺,我覺得這都是非常好的寓意,可以讓孩子們真正的明白葫蘆娃這個動畫片所表達出來的意義,雖然很多孩子都看過動畫片,但是未必就有這麼深刻的理解,所以我就建議起名叫葫蘆小金剛
  • 你想和孩子單純做閨蜜?要知道,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除卻最初的「新鮮感」之外,孩子勢必會油然而生出另一種「不安」的感覺:媽媽並不能保護自己,那麼只有爸爸才是自己最為安全的停靠地。所以,她會不由自主的尋求爸爸的保護和安慰,而開始逐漸脫離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媽媽。
  • 自己事情自己做!這碗育兒的毒雞湯,不知道害了多少中國的孩子
    :「您自己打包了這個袋子,然後決定有多少東西。自己動手。您必須將袋子帶回家!」雖然這個小男孩很失望,但他還是比較聽話,過了一會兒就拿了書包,只是好時光沒有持續多久,我沒有走幾步就絆倒了,整個人和書包重重摔倒在地。小男孩立刻哭了起來。但是我媽媽仍然堅定地遵守她的原則。「媽媽說,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雖然很累,但這事是你的,你需要自己做!」
  • 你想和孩子單純做閨蜜?要知道,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哦
    你想啊,在孩子小的時候,她更需要被呵護、被保護的感覺,認為在爸爸媽媽身邊,才是自己最為安全的地方;爸爸媽媽是自己的守護神、保護傘,是可以讓自己完全依賴的角色。可是呢,媽媽卻似乎和自己一樣,甚至偶爾還比自己更小、更需要被照顧。除卻最初的「新鮮感」之外,孩子勢必會油然而生出另一種「不安」的感覺:媽媽並不能保護自己,那麼只有爸爸才是自己最為安全的停靠地。
  • 太早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中國式教育最大的悲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少年說》裡有一位叫陳沛然的女孩,她媽媽對她異常嚴格,從小就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哪怕是一些很難的事情。因此陳沛然很小就可以獨立做很多事情——4歲就能帶小表妹上街玩耍,一年級就可以獨自坐地鐵去購物廣場購物。
  • 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家長總喜歡對孩子進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教育,無論大事小事都讓孩子嘗試自己處理,家長從來不會插手,也不會幫孩子的忙。或者這樣的方式會漸漸地培養出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同時還會造成孩子對家長持有一種冷漠的態度,因為在獨立的過程中家長並沒有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孩子與家長之間會欠缺一份親子交流的情感。我有一個閨蜜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是讓我們都很認同,她從來不會為孩子做什麼事情,當然只是小事,大事還是除外的。
  • 我們做的很多「好」事情可能都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媽媽們都問過不少這樣的問題: 孩子一哭我沒抱,會不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睡眠調整會不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特別黏我,是不是沒有安全感 大部分地方在談安全感時都非常學術,讓人聽了也搞不懂該怎麼做,反而會增加人的焦慮感。
  • 王開東:不能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到了最後,孩子連站也站不穩了,差點跌倒……這段痛苦的經歷,孩子會牢記在心,甚至會做噩夢。下一次,他就會學乖了,我相信他會背得滾瓜爛熟,默寫得天花亂墜,一字不錯。但意義在哪裡呢?孩子不會在強制默寫下對某個東西產生濃厚興趣。
  • 安全感是什麼?對於孩子來講,安全感就是讓他擁有自信滿滿的笑容
    一派是小寶爸爸的強硬,認為小寶應該出去鍛鍊。理由是別人家孩子能出去,咱們家孩子就也能接受考驗、經受鍛鍊。而且,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小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就是這樣一次一次、逐漸鍛鍊出來的。後來,還是小寶自己拍板:「媽媽,我去參加吧!老師都說了『流血流汗不流淚,我是勇敢的小寶貝!』我還要做個勇敢的小寶貝,做你的驕傲呢!」
  • 幫自己的孩子去學校值日沒有問題?我覺得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記得小時候,家長和老師經常和我們講的一句話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們也覺得確實該如此。但是我們卻發現,很多事情本來是孩子自己的事,或者是學校本身可以做好的事情,卻交給了家長。昨天,一個朋友和我聊天說自己的孩子現在上小學一年級,但是班級群裡卻讓家長去執勤。
  • 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孩子的
    一生明明很短,卻花了大量的時間在修補我們內心,這是得不償失的,且在這條路上我們走的會很艱難,而且等我們明白過來的時候,父母可能已經年近半百或者已經垂垂老矣,而我們更不能指望父母去做任何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自己去改變,改變自己,改變我們與孩子相互的方式,或可能結束這種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