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海洋科學家在廣西培育海葡萄 產品將走上百姓餐桌

2020-12-16 中國網新聞中心

  中新網南寧11月16日電 (廖章利)「合適的水溫對海葡萄的生長至關重要,在室內24-26℃的水溫條件下,海葡萄長勢最好。」近日,在廣西工作的馬來西亞華裔海洋科學家葉俊頡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公布了他的一項研究發現。

  葉俊頡思維敏捷性格開朗,給人陽光的印象。來廣西工作前,葉俊頡在馬來西亞沙巴大學婆羅海洋研究所工作,專注於海草的修復技術和規模化移植研究,擁有豐富的潛水經驗。2020年1月初,葉俊頡通過申請「東協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以下簡稱「東協傑青」計劃)來到廣西南寧,在一家海洋科技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主要探究長莖葡萄蕨藻(俗稱「海葡萄」)的生長與水溫之間的關係,以及探索珊瑚與海藻的混養技術。

  在葉俊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天台,看到了幾排水族箱,裡面生長著密密麻麻的海葡萄,它們有著渾圓剔透的綠色球狀小枝,宛如一串串微縮版的綠葡萄。葉俊頡介紹,海葡萄是一種蔓生海藻,原產於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以及日本等地。海葡萄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適量食用可以降低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和風溼症等疾病的風險,東南亞國家民眾常常把它做成沙拉鮮食。

  海葡萄還可以生吃?面對記者的疑問,葉俊頡採摘了一把海葡萄,清洗乾淨後徑直放進嘴裡吃了起來。在葉俊頡的鼓勵下,記者也嘗試了一串。海葡萄咬破後有一種「爆漿」的感覺,無論外形、口感和味道都很像鮭魚卵。這也是有些餐廳用海葡萄來代替魚子醬得原因。

  經過幾個月的室內培育和養殖實驗,葉俊頡得出結論,海葡萄的生長對水質和環境因子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尤其是水溫對海葡萄的長勢都有很大影響。

  葉俊頡把水族箱人造海水的溫度控制在24-26℃的範圍內,為海葡萄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有一次,由於周邊變電器故障,實驗室經歷了為時一天兩夜的停電,水冷系統無法啟用,而當時正是悶熱的夏天,海葡萄有被「燙熟」的風險。葉俊頡急忙和同事商量對策,想出了把冰塊加到水裡降溫的方法。接下來,他不眠不休地觀察海葡萄的動態,直到恢復供電時才把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葉俊頡表示,發展海葡萄養殖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一是因為鮮食的方法最能為食客保留海葡萄的風味和營養,但在目前保鮮技術的限制下,海葡萄採摘後最好當天食用,這就要求海葡萄的產地必須接近百姓的餐桌;二是因為在海裡生長的海葡萄容易遭受汙染,而且腥味較重,而人工養殖的海葡萄可以保證品質和口味,可以控制海葡萄營養物質的含量。目前,葉俊頡所在的企業正在與其他機構對接海葡萄產業化養殖事宜,在不久的將來,廣西人的餐桌上有可能多出海葡萄這道美味。

  除了海藻之外,葉俊頡持續著進行海草的相關研究。在考察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他發現,這裡的海域生長著一大片健康的貝克喜鹽草,它已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列為瀕危海草物種,在馬來西亞極為罕見。

  葉俊頡表示,自己很快適應了廣西的環境,畢竟語言相通、生活習慣相似。他說,自己和廣西人一樣喜歡酸辣的食物,尤其鍾愛螺螄粉。來到廣西後,他體驗到了行動支付的便利,只用帶上手機就可以出門購物。葉俊頡笑稱,如今走在街上,幾乎沒人認得出他不是本地人。

  今年12月底,葉俊頡在廣西進行的「東協傑青」計劃科研項目將結束。他打算回到馬來西亞後,繼續與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申報科研及保育項目,並與廣西大學、北部灣大學等院校共同開展海草和海藻的相關研究工作。

相關焦點

  • 信得幸福農場讓最好肉蛋產品走上百姓餐桌
    全國健康養殖工作委員會舉辦「我的農場我放心」嘗鮮品鑑會——  信得幸福農場讓最好肉蛋產品走上百姓餐桌  原農業部專家組組長王作舟(中),信得科技集團董事長李朝陽(右),青島幸福農場總經理何振忠啟動產品上市儀式。
  • 種類單一、價格偏高 人造肉走上餐桌還有多遠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人造肉走上餐桌還有多遠最近一段時間,人造肉發展趨勢備受市場關注,這背後有特定社會背景。起先是由於歐美國家素食主義浪潮興起,植物蛋白肉食品大受消費者歡迎。同時,人造肉的出現也能緩解由於畜牧業發展帶來的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壓力。
  • 冬季必吃的「海葡萄」是什麼?挑選、料理、保存一篇看懂!
    導讀:冬季必吃的「海葡萄」是什麼?挑選、料理、保存一篇看懂! 產地 目前主要產自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衝繩縣;目前澎湖已成功培育出種苗,確立量產養殖技術,未來不用出國、進口就能品嘗到自產的海葡萄。
  • 小廣西西帶你逛展|馬來西亞:帶來眾多馬來西亞「國民」產品
    廣西雲記者將在「小廣西西帶你逛展」欄目中,為你一一呈現。近年來,馬來西亞積極利用中國—東協博覽會平臺,拓展中國與馬來西亞交流與合作,雙邊經貿合作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互利合作格局。本屆東博會,馬來西亞展館為大家帶來了許多馬來西亞的「國民」產品,產品都極具特色,如馬來西亞的「國民」方便麵益福速食麵系列、馬來西亞遵循古法釀造的醬油、具有70多年悠久歷史的黃油曲奇、「國民」拉茶等。
  • 布局全球金槍魚戰略,助力海洋經濟
    這些來自全球藍鰭金槍魚主產地的供應商代表,紛紛就藍鰭金槍魚養殖環境、魚苗培育、養殖和保鮮技術、產品加工等金槍魚全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和與會嘉賓作交流分享。未來,大洋世家將繼續在廣州、成都等大城市建立直配中心,建立完整的活鮮供應鏈,利用產地資源優勢結合便利的配送功能,把更多的全球美味海產直通全國消費市場。安全健康全鏈條貫穿,回報海洋走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食品健康是全世界的重要主題,水產品作為百姓家庭常用食材,衛生安全備受重視。大洋世家充分利用和日本供應商合作的優勢,實現從捕撈到餐桌全產業鏈的安全保障。
  • 浩海求索是 謀海濟國功——建設海洋強國路上中國海洋大學的奮勇擔當
    「書記面對面」「校長下午茶」「真情·責任·發展」學生座談會……在中國海洋大學,學校領導走近學生,融入學生,傾聽學生心聲,厚植大學生愛黨愛國情懷,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僅有的一所海洋大學,立德樹人、謀海濟國是中國海洋大學的光榮使命。我們將牢記『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
  • 實驗室培養肉品有望走上餐桌
    實驗室培養肉品有望走上餐桌 原標題:   本報記者 聶翠蓉 綜合外電  香噴噴的烤火雞是感恩節的主打菜。剛剛過去的感恩節,保羅·莫茲扎克發出了與眾不同的感言:感謝人們終於接受他「在5000加侖罐子內培育火雞肉」的偉大想法。  莫茲扎克是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家禽學教授,專門從事在實驗室長頸瓶中培育家禽肌肉細胞的研究。他的「細胞農業技術」研究理念,已被該大學納入前沿專業。根據該理念,到2030年,餐桌上的動物蛋白將通過生物反應器生產提供,未來動物養殖或將被全面取代。
  • 百姓茶坊丨郭海生:依託「海文化」,培養具有「海洋品質」的孩子
    百姓茶坊 2020.11.05 2015年6月《浙江教育報》專題報導學校的民俗文化——《這裡的石頭有生命》;同年6月24日,原浙江省委書記、現國家政協副主席夏寶龍來到該校,仔細了解了該校德育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情況,他說:「你們將德育工作融入了鄉土活動中,非常有特色」。
  • 鼓勵發展海洋牧場綜合體 產品融合培育旅遊「打卡地」
    原標題:鼓勵發展海洋牧場綜合體產品融合培育旅遊「打卡地」   昨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邀請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詳細解讀近日出臺的《青島市推進海洋牧場與休閒旅遊融合發展實施方案
  • 「齊魯糧油」與永輝超市達成戰略合作,優質產品源頭直採直達餐桌
    啟動儀式上,永輝自有品牌「田趣」攜四大人氣山東特色糧油產品驚豔亮相,堅持品質源頭,探索自然健康的加工工藝保留食材至臻本味,為消費者獻上來自山東的純正美味好食材。山東是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和轉化大省,素以物產豐富及高品質的特色糧油產品聞名。永輝超市被百姓譽為「民生超市、百姓永輝」,守護百姓餐桌是永輝的頭等大事。
  • 中國海洋大學:做海洋建設的中流砥柱
    我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均出自中國海大,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位海洋學博士、水產學博士皆畢業於中國海大,在我國第一次考察南極的75位科學家中,中國海大畢業生佔39位……  「作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立德樹人、謀海濟國是中國海洋大學應該承擔的重要歷史責任。
  • 煙臺加快建設海洋旅遊品牌之城
    市委、市政府將文化旅遊列為全市八大主導產業重點培育,特別是強化地標性文化旅遊大項目的建設,發揮大項目的尖端放電效應,加快培育旅遊發展新動能。在中心城區,計劃總投資超過200億元的芝罘仙境項目加快實施。這個煙臺文旅產業的標誌性項目,基礎在城裡,主體在煙臺山、朝陽街、芝罘灣,高峰在崆峒島,將打造成為山東文旅新高地、煙臺文旅新支點、中心城區新亮點。
  • 紫番茄、紫白菜……紫色果蔬走上餐桌,味道如何?
    紫番茄、紫白菜、紫淮山……紫色果蔬走上餐桌,味道如何在果蔬界裡,紫色的植物富含花青素,是出色的天然抗氧劑。紫色的外衣讓它們顯得神秘而與眾不同,如紫甘藍、紫山藥;一些新奇的品種讓消費者感到好奇而想去嘗試,如紫胡蘿蔔、紫蘋果、紫番茄。
  • 中國海洋大學:做經略海洋的中流砥柱
    我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均出自中國海大,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位海洋學博士、水產學博士皆畢業於中國海大,在我國第一次考察南極的75位科學家中,中國海大畢業生佔39位……  「作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立德樹人、謀海濟國是中國海洋大學應該承擔的重要歷史責任。
  • 美國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人造肉,這種人造「真肉」離餐桌還多遠
    美國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人造肉,這種人造「真肉」離餐桌還多遠人造肉顧名思義是指人為製造的肉類食品,在中國,人造肉其實早已是餐桌上的美食,最經內的做法就是大白菜炒人造肉,這種人造肉指的是大豆產品,加上麵筋混合製成的模擬肉感的「素肉」,其本質只是經過人為簡單加工混合製成的類肉產品
  • 人民日報:76年書寫壯麗的海洋人生
    曾呈奎是三屆至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我國海洋科學主要開拓者之一和海藻學研究、海藻化學工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名譽所長。    1月26日,美麗的青島匯泉灣。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附近的海面,按曾呈奎的遺願,人們將骨灰撒入他一生摯愛的大海。
  • SEA LIFE海洋探索中心將於2018年在馬來西亞樂高樂園開張
    南方網訊(記者/李婷)1月18日,馬來西亞樂高樂園隆重宣布馬來西亞SEA LIFE 海洋探索中心即將於2018第四季度在樂園內開張。據悉,這棟雙層樓水族館毗鄰默林娛樂旗下的馬來西亞樂高樂園、水上樂園以及樂高樂園酒店,嶄新觀光景點佔地面積2123平方公尺。
  • 臺灣「辣椒大王」:參與廣西扶貧獲商機 產品遠銷馬來西亞
    俞靖 攝中新網廣西天等5月2日電 題:臺灣「辣椒大王」:參與廣西扶貧獲商機 產品遠銷馬來西亞中新網記者 蔣雪林 蒙鳴明「我在廣西天等縣種植辣椒,既可幫助當地貧困戶脫貧,也可從中賺到錢。」臺商莊久毅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參與大陸扶貧工作獲得了不小商機。
  • 漳港海蚌:走入百姓家的「閩菜神品」
    小身材 大傳說 百姓餐桌上的國宴佳品 中國美女眾多,可這鮮美的小東西,為啥不叫「昭君舌」、「貴妃舌」、「貂蟬舌」,單單叫「西施舌」? 當地的居民吳先生說,關於「西施舌」有很多傳說,頗為盛行的說法是,春秋時,越王勾踐借西施使美人計滅吳後,越王王后怕西施回國受寵,便叫人綁巨石於西施背上,沉她於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