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並不是醫學上的術語,醫學上叫做肌肉痙攣,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現象,會造成肌肉僵硬疼痛。而腳抽筋卻是一般人最常有的經驗。
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生活中最常見的抽筋包括運動抽筋和夜間抽筋,常見的抽筋危害不大,若在高空作業、遊泳等期間抽筋,可就得當心了。
1、缺鈣:這是大家平時所熟知的。在肌肉收縮過程中,鈣離子起著重要作用。當血液中鈣離子濃度太低時,肌肉容易興奮而痙攣。老年婦女雌激素下降,骨質疏鬆,都會使血鈣水平過低,肌肉應激性增加常發生腿抽筋,青少年生長發育迅速,很容易缺鈣,因此就常發生腿部抽筋。
2、肌肉連續收縮過快:劇烈運動時,全身處於緊張狀態,腿部肌肉收縮過快,放鬆的時間太短,局部代謝產物乳酸增多,肌肉的收縮與放鬆難以協調,從而引起小腿肌肉痙攣。
3、寒冷刺激:環境溫度突然改變如冬天在寒冷的環境中鍛鍊,準備活動不充分容易引起腿抽筋。晚上睡覺沒蓋好被子,小腿肌肉受寒冷刺激,會痙攣得讓人疼醒。
4、疲勞過度:當長途旅行、爬山、登高時,小腿肌肉最容易發生疲勞。當它疲勞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痙攣。運動時間長,運動量大,出汗多,又沒有及時補充鹽分,體內液體和電解質大量丟失,代謝廢物堆積,肌肉局部的血液循環不好,也容易發生痙攣。
5、睡眠姿勢不好:如長時間仰臥,使被子壓在腳面,或長時間俯臥,使腳面抵在床鋪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長時間處於絕對放鬆狀態,也會引起肌肉「被動痙攣」。
6、全身疾病:全身疾病使腿部血管硬化斑塊形成,血液循環不良,如心腦血管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者,當出現下肢酸痛、腿抽筋、行走不便等症狀時,應該想到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如下肢動脈閉塞症。
糖尿病患者出現小腿抽筋,就要警惕是否是糖尿病引起了下肢血管併發症。下肢血管供血不足是糖尿病患者小腿抽筋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當血管狹窄或閉塞,容易導致血供不足,不僅無法給肌肉提供足夠的營養供應,還可能造成肌肉代謝廢物的聚積,刺激肌肉引起痙攣收縮,表現為腿部抽筋。當腿部抽筋的情況嚴重時,患者會在走路時感覺腿部麻木無力、疼痛而無法堅持,需要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等症狀緩解後才可繼續行走;甚至行走一段時間後症狀會再度出現。
抽筋不好受,預防很重要。那麼想要減少抽筋的發生,應該怎麼做呢?
尤其是在睡眠時,睡前熱水燙腳,每日對小腿肌肉進行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平時加強體育鍛鍊和運動,活動前注意熱身,改善血供,增強肌肉收縮能力。
多吃維生素 D、鈣片、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蝦皮、海帶、豆腐。
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消除引起血管管腔直徑變小的因素,減輕體重,提倡飲食清淡,多食富含維生素 C(如新鮮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類及其製品)的食物。
小腿正抽筋時,可把痙攣的小腿肌肉拉直、揉搓,並且把往下抽筋的腳板往上扳。並在抽筋過時注意小腿肌肉的保暖。腳抽筋痛起來雖然非常痛,痛得人半夜醒來,唯一可以慶幸的是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及時查明原因,防止病情惡化也是很重要的。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