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相信每個人都享有其價值和尊嚴,所以要確保每一位都享有教與學的自由。——題記
倫理,是有關人類關係的自然法則,是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學說,道德則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倫理學提醒人既要能夠「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即「利人」;又要能夠「給自己一份好生活」,即「利己」。
教學是一種倫理活動,是充滿道德的活動。在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如教學目的、教學評價、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關係、教學管理、教學環境等等,都存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判斷與選擇。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需要常常問問自己:「你要做的,會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造成傷害還是有所貢獻?」並以此確保教學活動真正地遵從生命倫理,既「利人」,又「利己」。
綜上,教學倫理就是教學這一特定的社會活動應具有的道德觀念、道德規範和道德實踐。我們以為,教學倫理是一種價值取向,一種善惡標準,一種行為規範,一種道德實踐。他以善惡為尺度去規定教師和學生哪些行為是應當做的,哪些行為是不應當做的,引導和約束教師以善律教,學生以善律學,從而保障教學活動符合道德地有序進行。
基於以上觀點,談幾點認識:
一、教學倫理是一種價值取向
在每個國家,在每個民族的道德生活中,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追求,體現著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各行各業的社會道德評價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學倫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應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地、恰當地、具體地轉化為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守的價值理念,彰顯教學活動科學精神與倫理精神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
一名具有生態理念的教師應具有充滿魅力的人格,這是為師之道的關鍵所在。如果教師都過得馬馬虎虎,又怎麼有資格去教別人活得好呢?在教學倫理關係中,教師首先要具備正向的人生態度、知識結構、人格魅力、事業情懷、工作原則等,體現出教師應有的內涵與深度,這才能感召學生。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生活態度、人生態度,會通過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只有自身幸福、家庭和睦、富有情趣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朝氣蓬勃、進取向上、專注精進的學生。
二、教學倫理是一種道德實踐
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要有良好的師德修養。但是,並非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都能搞好教學,也並非有良好師德的教師的教學活動都符合道德。師德修養解決的是教師成為有道德的人的問題,教學倫理解決的是使師生共同的教學活動成為有道德的活動的問題。二者是互補的,又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師德修養能促使教師更加關注教學實踐的倫理性,教學倫理則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道德修養的提高提供理性的指導和具體的行為規範。不僅如此,教學倫理還為學生學習中的道德修養提高提供理性的指導和具體的行為規範,促進學生以德律學。這是師德修養所不能企及的。
「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於漪老師堅信,「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更願意和學生保持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尊重並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幫助他們實現精神的成長」。
於漪老師加強道德教育在學科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找準教學活動中的德育切口,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和道德習慣,自覺貫徹「文道統一」的做法與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與弘揚。
管理科學界有條法則,叫作「小智善於治事,大智善於治人,睿智善於立規」。在教學活動中,行為規範是每一位師生都必須遵守的。我們可通過輔助的獎懲制度,制約每一位師生的行為活動,以維護班級教學活動的統一性。
三、教學倫理的焦點在於師生關係
教學關係有著十分豐富的倫理蘊涵。比如:
協同教學的師、師關係;
互動教學的師、生關係;
合作學習的生、生關係等。
而互動教學的師、生關係則是教學倫理的焦點,在教學中,無論是「以教導學」,或是「以學定教」,或是「溫故知新」,教師都應做到以下三條道德要則:
一是做到教師主導與教學民主相結合。教師既須在教學雙邊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和發揮主導作用,又得為學生在認知和發展中主體地位的實現和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提供良好的「教學場」。
二是做到教學公平與教學關照相結合。教師既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學生,又對有特殊學習需求的每個學生予以關照。
三是做到教學關愛與教學尊重相結合。教學關愛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真誠關懷和愛護;教學尊重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本人及學生學習的尊重。要做到教學關愛與教學尊重相結合,教師必須增強職業角色意識,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寬容學生。
教學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也是一種「至善」的事業。
教學呼喚倫理智慧,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是保障學生自由全面充分發展的需要;是立德樹人,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讓我們攜手,為此繼續不懈地探索與努力。
來源/生態·好教育
編輯/『生態·好教育』信息部
出品/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態科學研究院
版權說明/『生態·好教育』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