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態,最核心的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人本身是生命,簡單來說就是生命對生命的態度。生態的「態」,是一種上位的思想。
「思」,我們稱為心之田,所謂境由心造,就是講思。「想」,心之相,相由心生,這跟生態有關係。毛澤東同志講過,感性認識材料積累多了,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思想是一切行動的原動力。
思想是有能量的。雨果講,「思想可以使天堂變為地獄,也可以使地獄變為天堂」。拿破崙講,「世界上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種是寶劍,一種是思想,而思想比寶劍更有力量。」
我們都知道物理學中有勢能和動能,勢能的「勢」,就是我們講的優勢、趁勢、趨勢、形勢,這些都是勢;動能的「動」,就是我們講的能動、主動、心動、行動,這些都是動。
第一 生態思想的勢能
生態思想是有勢能的,這個勢就是我們講的大勢所趨,是順勢之為,不可抗拒。
古人語:時者勢也,命也。審時度勢,事方可濟。順勢者昌,逆勢者亡。
俗語道:大智者借人,超智者借勢。猶如滑冰的高手,如果不順勢而為,在冰面上就不會有優美的姿勢。
第二 生態思想的動能
克雷洛夫講:「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有一條湍急的河流,叫行動。行動可以把理想和現實連接起來,成為可能」。
普羅克特講:「夢想一旦被付諸行動,就會變得非常神聖」。
我們可由這些觀點得到啟迪:生態思想要有動能,要以我們的行動來推動教育生態的實現。
第三 以勢能與動能 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
01
注重權利分布
伴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政策舉措,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正從最初的被動改革向主動改革轉變。從生態角度來講,這是一種權利平衡的分布。政府部門由過去的主要主導部門向擁有一定責權的部門轉變,比如,實行權力清單與責任清單管理方式;向學校下放一定的人權、財權、物權與事權;精簡會議、文件、評比與檢查,減少行政過多幹預學校等。
現代學校的指向是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信息化,因而需要擴大辦學自主權;學校評價則應由單一評價向社會多元評價轉變,以形成政府督導評估、學校自我評估和社會專業評估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現代學校制度是調解利益主體的一種關係準則。簡言之,所謂的權力分布,就是政府要放權,學校要分權,社區或者社會要有權。我們以為,教育「管辦評」分離,辦學權利合理分布,這是生態思想的體現。
02
完善學校治理結構
完善學校治理結構,提升學校治理能力,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可從以下三方面做起:其一,制定學校章程,構建學校依法辦學的制度基礎。學校章程是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的基本準則,對於學校理順內部關係,優化內部治理,保持學校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二,實施校長職級制,探索教育家辦學。此舉有利於促進校長的職業化、專業化;有利於形成教育行政部門宏觀管理與校長行使辦學自主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有利於改變校長的考核評價機制。其三,完善校內民主管理制度,提升學校民主管理水平。必須保障教師、家長、學生代表能夠依法參與學校管理,必須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與家委會制度在參與和監督學校管理的基本功能。
03
堅持定力
如果權力分布是分的話,定力就是合,就是內功。定力是佛學的概念。一個人要有平常之心、堅韌不拔之志、自強不息之念,這就是定力。如果說這裡有一棵樹,那麼從事基礎教育的我們就是那個看不見的樹根,看不見的部分決定了看得見的部分,沒有樹根哪來樹冠,根深蒂固方能枝繁葉茂,這就是內隱定力的體現。生態思想的勢能、動能從哪裡生發?我們認為,勢能在於判斷大勢,要交流互動、分享智慧;動能貴在行動,要行動研究、砥礪前行。這些都有待於我們堅持定力,矢志不移。
讓我們持之以恆地學習與弘揚教育生態思想,充分理解並運用「勢能」與「動能」, 與時俱進,為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做出努力!
文章來源/生態·好教育
編輯/『生態·好教育』信息部
出品/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態科學研究院
版權說明/『生態·好教育』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