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北新聞網
(圖:新興光學集團顧毅勇分享品牌建設主題)
顧毅勇擁有製造業與品牌營銷者的雙重身份,提出品牌是生意護城河。首先體現在利潤差距上,據品牌中國戰略規劃院數據顯示,中國商品平均成本價大約佔到零售價80%,品牌價值僅佔20% ;而西方知名品牌完全相反,品牌溢價值佔到了零售價80%。其次品牌構起了無比強大的競爭壁壘,紀梵希賣一個皮包2萬元,模仿它一樣款式的ZARA只能賣600元,但紀梵希的忠實客戶群不會去買便宜的替代品,品牌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超越。
中國在40多年經濟高速奔跑中,投資建廠、粗放經營確實賺金,也因此存在品牌缺失或品牌含金量不高的問題。但今天的環境截然不同,忽視品牌等於斷送未來。
(圖:左一顧毅勇接受商會代表表彰)
三大形勢變化
顧毅勇表示品牌建設首要的是認清局勢,砸了錢投央視廣告就賣斷貨的年代一去不復返。許多傳統製造型企業渴望擁有品牌,但打造出來的寥寥無幾,如果不能順勢而為,所有的戰略和方法都很容易崩塌。
第一個形勢變化是全球競爭加劇,國內市場向全世界打開,產品變得空前豐富。在過去,產品匱乏導致品牌的重點在於功能,如今產品豐盛,品牌重點變成了體驗。在未來當產品進一步豐富變得過剩,品牌重點就在於滿足個人化的需求、喜好。例如20元一瓶的江小白在巨頭林立的白酒市場崛起,5年賣出10個億,「賣的不是酒而是年輕人的酒文化」便是它創造的品牌體驗。
第二個形勢變化是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變革,首先改變了信息傳播路徑,從由上至下的一對多傳播變成了多對多裂變,這使得每個品牌都要帶有自媒體屬性,與消費者建立起社交網絡互動關係。其次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消費行為模式,以前我們購物要去線下商場或打開電腦下單,現在只要打開手機看見即所得,隨時隨地快速支付完成購買,在年輕群體中更依賴這種消費模式。如果你的品牌還停留在傳統推廣模式和只鋪設線下銷售網絡,相當於競爭者在更高層面壓制你。
第三個形式變化是市場細分領域進一步加強。在經濟發展和移動網際網路共同作用之下,人的個性需求被空前釋放。以眼鏡行業舉例,十年前眼鏡被認為是糾正視力的功能產品,消費者需求集中在看得清晰和佩戴舒適,但如今眼鏡被賦予了極強個人色彩,每個人對眼鏡的時尚需求、場景需求變得不再雷同。新興光學旗下擁有ELOCK 、Jill Stuart、agnès b、Levi『s、New Balance等等,都是搶佔細分市場的眼鏡品牌,以多元化、精細化去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圖:新興光學旗下agnès b。品牌)
定位法「4+1P」
顧毅勇在現場提出傳統實業在建設品牌過程中,一定要規避品牌認知的膚淺化。品牌不等同於營銷策劃,也不能與企業文化對等,它是一種是商業科學,做好定位是打造品牌成功的首要環節。
顧毅勇把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品牌定位補充為「4+1P」,在傳統品牌營銷經典4P指的是產品( product) 、價格( price)、推廣( promotion)、渠道( place),除了4個P還有一個是消費者(People),認清真正的消費者是誰。
如今做好品牌定位,人永遠是首要的,不能再簡單考慮功能層面,要懂得去探索產品背後的人性。
例如一款兒童眼鏡,使用者是孩子,但決策者是家長。二者對眼鏡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孩子喜歡新奇和有趣的設計;而家長關注的是安全、耐用和性價比。真正的消費者不是孩子,也不單純是家長,而是相互影響形成的共同體。在做品牌布局的時候,需要將孩子與家長的需求共同去剖析與滿足。
再進一步去挖掘故事,孩子佩戴眼鏡直接需求是糾正視力,但深層且沒有直接表露的需求是保持自信,不要被其他孩子排斥。在某些時候,佩戴眼鏡的孩子容易被取笑,品牌出發點就可以從如何讓孩子保持快樂自信入手。新興光學幾年前就已經在相關產品上投入高額研發,並推出了國際專利的眼鏡品牌。類似這樣的案例時刻都在新興光學內部上演,堅持不懈做多方面創新。
最後,顧毅勇總結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市場變化,中國企業要積極建設與提升品牌模式,邁向具有高溢價、高競爭壁壘的國際品牌化。
文章投訴郵箱:291 32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