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關於護城河的話題,看了一些資料,稍微做一下認知糾偏,再簡單分享一點見解。當然,這些理解也一定還不夠準確。
去街上開一家火鍋店,結果生意很火爆,吸引來很多的吃客。這段時間,賺得特別多。
結果,有人就會說,這店東西好吃不貴,人流量大,這就是這家店的護城河。後來,周遭的人一看,這錢這麼好掙,也開起了火鍋店。
要來就來狠的,都開在臨近。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商品價格拉低,服務質量提高,各家店還打出不同的特色。這麼一搞,最初的那家火鍋店,優勢一下子全沒了。而人流量是有限的,被這麼一分流,生意就慘澹下來了。
所以,人多、用戶多,絕對稱不上是護城河。而所謂的先發優勢,也不會是。
最近,比較有興趣去研究傳統平臺知乎。
一是知乎不久剛獲得了數億美元的融資,來自快手和百度;二是,知乎的盈利模式究竟會怎麼完善;三是知乎作為國內內容質量水準比較高的平臺,很多時候也樂意在上面找一些問題的答案。
關於知乎的護城河,很多人都會持這種觀點:知乎內容質量高,專業性強,而高質量的回答吸引更多的用戶,讓內容輸出者獲得成就感。
但這真的是護城河嗎?如果以火鍋店這個例子來作類比,你會發現一旦有一個新的社區平臺起來,結果提供了更優質的體驗。甚至,能讓回答者享有更多的福利。加上合理的運營,把整個平臺的內容質量做得很高。這時候,知乎將完全失去優勢。
當然,這是一種假設。所以還得思考,以「高質量內容」為競爭優勢,這個優勢的可複製性有多大。以及,用戶的遷移成本又有多大。
另一個角度是,競爭對手可以奮起直追。而知乎自身,又如何去鞏固自己的優勢。如果這些都不夠堅固,稱不得是護城河。
從現有的情況來看,知乎也慢慢在拆自己的城牆。
內容質量高,確實可以作為知乎的一大競爭優勢。但拿到融資以後,也不得不考慮商業化的問題,必須有更好的盈利模式。
但怎麼做來實現盈利,這才是難點。總不能像各類直播平臺那樣,弄個直播,通過打賞和娛樂這些方式來掙錢。這麼一搞,所謂的高逼格用戶肯定都跑光了,用戶的調性差異化太大了。
但是,即便知乎沒有這麼做。為了商業化而不斷跨越邊界,開發更多的產品服務,還有吸引更多的用戶進來。最終,又不可避免會導致社區格調從高冷走向大眾化,這就是拆城牆體現。
廣告是知乎的一大盈利點,想要提高利潤。就必須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這樣,廣告才值錢。
但是,人一多,又不可避免導致內容的大眾化。內容質量在下降,帶來利潤的同時,原有的競爭優勢也很那保證。於是有人說,知乎越來越像頭條和微博。這個時候,用戶的遷移成本就又進一步下降。
以前,知乎的用戶少,但精英發揮的空間大。認認真真寫一條乾貨,成就感很強。現在用戶隨著用戶的增長,內容也越來越多。信息網際網路的弊端越來越被突顯,那就是用戶的信息篩選成本在不斷提高。而且,在變得大眾化的同時。內容越來越娛樂化,答案也越來越水化、段子化。很多時候,抖個機靈,幾個字的答案,就能獲得高贊。
過去,很多人認為知乎的優勢是在娛樂致死的信息網際網路時代,用戶願意認真思考回答問題的氛圍。結果知乎現在正在一點一滴把它給毀掉,如果這點信仰沒了。以後的知乎跟微博、頭條無異,用戶最終會選擇哪個產品。只能說,知乎很難再佔據優勢。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沒有盈利模式,就遠遠談不上護城河。
所以對於知乎來說,高質量內容並不是護城河。而是:
如何利用這些高質內容來形成與用戶的連接,從而構成穩定的商業模式。說的直白點,就是如何讓這些高質內容、高質用戶獲益,建立有效付費渠道來讓更多人願意消費,知乎再作為中間受益者。這樣的商業生態,才真正稱得上護城河。
但目前的知乎,似乎有些背道而馳。
很多人談微信的護城河,就會提網絡效應一詞。但我認為,還不夠準確。因為,網絡效應更像是一種「果」,而「因」卻被大多數人所忽略。這導致的是,我們去做產品的時候,會說:像微信學習,希望自己的產品也能像微信那樣具備網絡效應。
但這似乎沒說到點上,到底如何才能形成網絡效應。
巴菲特曾經提出過企業護城河的四個要素:
1)企業的無形資產:如品牌,專利,進入某個行業的準入許可等;2)高客戶轉換成本:用戶轉戰同類產品的遷移成本;3)成本優勢:持續以更低價格出售產品或服務;4)網絡效應。
我們可以發現,微信是個品牌,還是個知名品牌;
用戶的遷移成本非常大,我不用微信去使用聊天寶、去使用mixin,抱歉我做不到,因為我的朋友、客戶、親人、同事,都在微信。沒了微信,等於斷了大多數人的社交,這就是遷移成本巨大的究極體現;
社交,是個最基礎的人類需求,所以產品用戶沒有邊界,越多人越好。人一多,就好辦事,因為宣發成本低。這對於做營銷的人,比如微商,對於微信自身,在出售商品和服務上,都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最終,正是這三個優勢,才不斷建立起微信的產品壁壘,從而形成了難以被打敗的網絡效應。
單單拎出任何一點出來,都可以作為微信的護城河。因為每一點,都能創造巨大的價值。
我想,對於一家企業,如何更加準確的理解護城河,如何建立自己的護城河,又如何堅守自己的護城河,這幾點都尤為重要。
當然,也沒必要總是跟微信去比,真正具備國民級規模化的產品,其實也就這麼幾個。也因為社交產品,它的先發優勢起到的作用,比其他類型的產品,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