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專欄(49) | 邵徵 | 老楊同志
原創 香落塵外 香落塵外 5月2日
心 | 不 | 染 | 塵 塵 | 又 | 奈 | 何
文:邵徵 / 圖:堆糖
我和老楊同志認識已經有十幾年了。
十幾年前,我和老楊同志一起在一所私立中學教學。那時我還不到三十歲,老楊同志四十多歲,我們都教畢業班,都教語文,又在同一個辦公室,所以彼此比較熟悉。
那時,我們學校畢業班老師是清一色的「男團」,所以平時說話比較隨意,愛開玩笑打趣。我便是其中的活躍分子之一。畢業班二十幾個老師中,我年齡最小,經常沒大沒小,各位老大哥也不介意。辦公室中,老楊同志脾氣最好,年齡最大,又為人忠厚,我們都叫他老楊同志。又因為其中的一個老師是老楊同志的學生,他們「師徒」二人更是我們開涮的對象了。老楊也不生氣,有時嘿嘿一笑,說道:「你們幾個傢伙呀……」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
私立學校畢業班的生活是緊張的,也是枯燥的,經常一個月才休息一次,每天「三點一線」:教室—餐廳—家。一天三頓飯,能有一頓在家吃就已經不錯了。這也使我和老楊同志的關係特別密切。每天我們一起拿著飯盒去吃飯,一起進教室,一起辦公。就這樣,在平淡如水的日子裡,我們一起咀嚼著生活的雜陳與冷暖。
老楊同志的字寫得特好,學生和同事都很佩服他。他用粉筆寫仿宋字,工工整整,如尺量刀刻一般,正如老楊同志的為人:方正。他的鋼筆字、毛筆字寫得更是行雲流水,恣意汪洋,正如老楊同志的性格:隨性。
老楊同志又很隨意,有時甚至不修邊幅。穿衣打扮從不講究。有時,鬍子拉碴,幾天不刮一回。可是,走起路來虎虎生威,頗有大師風範,我們開玩笑又叫他「楊大師」。有時,又覺得他不像一個老師,倒像一個剛從田間地頭回來的地道農夫。對此老楊同志不屑置否。可我恰恰覺得這是老楊同志最真的一面。直到後來,他兒子大學畢業,該說媳婦了,他才稍微收斂了一些。
我和老楊同志一起共事五年,老楊同志給我的印象一直都是隨性、溫和、率真,和誰都能談得來,和誰都沒有紅過臉。老楊同志特別真實,真實到你一眼就能把他看透。在他的身上沒有虛偽,在他的字典裡沒有爾虞我詐。老楊同志又特別簡單,簡單到在他身上幾乎找不到什麼不良嗜好,只是偶爾練練字。有時空閒,我們幾個人小酌幾杯,放鬆一下,老楊同志也會侃侃而談,講過去,敘將來,天南海北,暢懷天地。倒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氣勢,這也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吧!
可惜,由於種種原因,2012年,我要離開原來的學校,到另一所學校教書了。從此,我和老楊同志見面的機會就少了。
人在草木間
可是,每年暑假,老楊同志都會給我打電話,送我西瓜。老楊同志家住石槽鄉王湖,那裡盛產西瓜。因王湖西瓜瓤紅味甜,特別受老百姓喜愛,所以全縣聞名。這不,老楊同志因了地域的關係,又種了幾畝地的西瓜,剛好利用暑假空閒時間,拉到縣城來賣。我也因了老楊的緣故,沒少對王胡西瓜大快朵頤,以此解饞解渴。老楊同志也正是憑藉著這種勤勞能幹,不但供應孩子上了大學,又在家裡蓋起了小樓。
後來,聽說老楊同志辭了職,考取了中醫資格證,回家專心做起了中醫。這倒一點也不出乎我的意料。因為以前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就曾說過這樣的想法,只不過現在終於付諸了實踐。說幹就幹,雷厲風行,這倒符合他的理想,一則老楊同志生於中醫家庭,祖輩幾代行醫,有一定的行醫基礎;二則老楊同志愛好鑽研,以前做教師時,就曾鑽研中醫,並且小有名氣。不過,我仍然非常佩服老楊同志,對於自己曾經的理想抱負,能夠做到不忘初心,執念躬行 ,並且能夠靜下心來,刻苦鑽研。當一個人有了一種信念,進而成為一種信仰的時候,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做成功呢?老楊同志身上的這份匠心,或許正是你我身上所缺少的吧!醫者仁心,相信老楊同志的藥,會像他的人一樣:真實、有效,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也祝願老楊同志成為一個好醫生!
後來,機緣巧合,由於共同的愛好,我和老楊同志又在「香落塵外」文學群裡相遇了。我還是照樣和他開玩笑,鬥嘴,一如當年。上次,老楊同志把寫好的一篇《窗前的杏樹》的底稿發給我看,我也不吝溢美之詞,給予了高度評價,並且和他交流一些我個人的看法。果然,文章一經發表,立刻受到各位文友的一致好評。文如其人,老楊同志的文章,就像他的人一樣,特別樸實!
對了,老楊同志名字叫楊鴻飛。
沈丘專欄主編 / 露白(鹿斌)
沈丘專欄副主編 / 劉彩珍 王倩倩
作者簡介:
邵徵,河南省沈丘縣人,教師。周口市作家協會會員。愛閱讀,偶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