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海地、古巴的強熱帶風暴「艾薩克」在8月27日增強為颶風後,掠過美國佛羅裡達州南部,進入墨西哥灣,然後於8月29日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登陸。面對來勢洶洶的「艾薩克」,墨西哥灣周邊的美軍基地經歷了一場「洗禮」。
颶風面前逃為上策
據美國《空軍時報》報導,在接到強熱帶風暴「艾薩克」來襲的預警之後,美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迅速採取了以疏散為主的抗風手段,將「艾薩克」可能侵襲地區的大部分飛機轉移到其他安全基地。具體包括:駐佛羅裡達州麥克迪爾空軍基地第927空中加油聯隊的飛機,被轉移到新罕布夏州皮斯空中國民警衛隊基地和田納西州麥吉-泰森空中國民警衛隊基地;駐佛州廷德爾空軍基地的F-22A戰鬥機被轉移到德克薩斯州謝潑德空軍基地;駐佛州杜克空軍基地的第919特種戰聯隊的飛機被轉移到肯塔基州的坎貝爾堡;駐佛州霍姆斯特德空軍後備基地第482戰鬥機聯隊的飛機被轉移到德克薩斯州沃斯堡聯合後備基地;駐佛州彭薩科拉海軍航空站的美國海、空軍教練機分開轉移,其中海軍教練機轉移到德克薩斯州沃斯堡聯合後備基地,空軍教練機轉移到德克薩斯州倫道夫空軍基地。
不過,在「艾薩克」侵襲範圍內的基地也有飛機沒有轉移,例如駐佛州派屈克空軍基地第920搜救聯隊的飛機、駐佛州埃格林空軍基地第33戰鬥機聯隊的F-35A戰鬥機就分別留在原基地,原因在於第920搜救聯隊的飛機要負責颶風襲擊之後的搜救任務,而F-35A戰機的機庫設計可抗擊4級颶風。
據美軍埃格林基地發言人安迪·布蘭德介紹,該基地所承受的「艾薩克」颶風風力高達3級,超過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通告的2級預警。儘管這個風力在F-35A機庫的承受範圍之內,但還是令美軍相關人員出了一身冷汗。而麥克迪爾空軍基地也經受了3級颶風的侵襲,所有活動被迫停止,好在搜救飛機事先起飛升空,避開了「艾薩克」颶風才沒有受到損失。
大型裝備難抗大風
歷史上,美軍曾多次遭受颱風重創,其中損失最慘重的有兩次,而且遭襲主角都是美國海軍著名的五星上將威廉·哈爾西指揮的艦隊。
一次是1944年12月雷伊泰灣戰役期間,擔負海上掩護任務的美國第三艦隊遭到了「眼鏡蛇」颱風的無情襲擊。艦隊司令哈爾西海軍上將雖然收到了颱風警報,但沒能正確判讀,仍然讓艦隊滯留在雷伊泰灣附近海域。結果有3艘驅逐艦葬身海底,800多官兵死亡。航空母艦雖然抗往了颱風,但是艦上設備損毀嚴重,一些航母的艦首甚至被颶風吹掉或吹毀,而且還有146架艦載機被毀壞。哈爾西因此被停職4個月,受到海軍法庭調查。
另一次是1945年6月,在美軍進攻衝繩的戰役中,倒黴的哈爾西艦隊又遇到了「路易斯」颱風襲擊。艦隊集結地巴克納灣陷入一片昏天黑地之中,軍艦互相撞擊。隨著颶風風力不斷增強,擱淺在礁盤上的幾百艘軍艦不斷被颱風捲走,接著又被丟向礁石,集結在衝繩的美軍艦隊遭受了滅頂之災。颱風過後,美軍的統計數據顯示,有12艘軍艦沉沒、222艘軍艦擱淺、32艘軍艦嚴重受損幾乎無法修理、損毀近200架飛機,另外還有107艘兩棲登陸艦擱淺或受損。岸上美軍的情況也極為糟糕——所有庫存物資都被衝毀,大多數營地被毀,很多美軍官兵和衝繩平民不得不住到洞穴、老式墓地、地溝和戰壕中。
由於有著慘痛的教訓,二戰後,美軍十分重視提高裝備的抗颱風能力,並且制定了嚴格的極端天氣下戰備條例。但即便如此,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美軍的大型裝備仍然難以抵禦。例如美軍現役10萬噸級「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雖然能抵抗12級颱風,但艦上的許多設施(外部飛彈發射架、雷達和通訊天線,以及因機庫無法容納而不得不停在甲板上的艦載機)並不具備足夠的抗風能力,難免會遭到破壞。而萬噸級的巡洋艦、大型驅逐艦和數千噸級的護衛艦,抗風能力就更差了。另外,對於強大的颶風來說,各種陸軍裝備都只不過是隨意就能吹起的「火柴盒」,即使裝甲厚重的坦克也有可能被大風吹起後摔得很慘。
日益重視氣象保障
美軍雖然一直強調要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可到目前為止仍不能完全達到這個要求。例如在大雨、大雪、大風天氣下,美軍的作戰及日常訓練行動就會受到極大限制。以埃格林和麥克迪爾空軍基地為例,在「艾薩克」颶風襲來時就被迫關閉所有設施,所有人員停止一切活動。
對於抗擊颶風,美軍目前所能採取的最好對策仍然是提前疏散躲避,而要獲得足夠的預警時間,離不開準確的氣象預報。因此,美軍十分重視氣象保障部隊的建設,不僅增編專業氣象技術人員,而且還不斷添置各類先進氣象探測裝備,包括氣象衛星、地面固定和移動氣象站、探空氣球、氣象飛艇、氣象飛機、氣象無人機、氣象直升機等等。通過龐大的氣象保障部隊和民間氣象部門的通力合作,美軍已能夠做到對颶風的早期預報,確保海、陸、空三軍在颶風到來之前及時開遛。
值得警惕的是,美軍在大力發展氣象保障的同時,還日益重視利用控制氣象的手段打擊對手,例如設在佛州的麥金萊氣象實驗室就是美軍實施氣象武器實驗和部隊訓練的重要場所。該實驗室的規模已從最初的4個實驗室增加到6個氣候實驗室,而每個實驗室又下轄多個分室。這些功能各異、設備先進的工作室可以對全球20多種氣候環境進行研究和模擬。
有媒體報導稱,麥金萊氣象實驗室經過數十年的實驗和研究,已經發展出了多項氣象武器,並在實戰中進行了應用。其中最明確的例子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越戰中,美軍進行了2602次人工降雨作業,給「胡志明小道」造成每小時80毫米降雨量的特大暴雨,使這條通道的物資運送能力由每周35000噸驟降到2000噸左右。未來,美軍很可能會將新一代氣象武器投入戰場,給對手造成巨大損失。(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