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家裡喝茶的時候,朋友女兒看到電視裡出現了火烈鳥,便問她的媽媽火烈鳥用英語怎麼說。雖然朋友在外企工作,但這個詞把她難住了,不過這個詞我知道,所以就告訴了她的女兒。當朋友去廚房燒菜的時候,她的女兒又拿出了英語作業向我請教,她問我的題都是考語法的,這些題也把我難住了。
我答不出這些語法題不奇怪,奇怪的是我曾經在美國生活了7年時間,可以做到無字幕看大片,但高一的語法題我卻做不出來......後來經過交流才知道她女兒的英文成績並不好,於是在閒聊中她又問了我一個直擊靈魂深處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學習英語?也正是因為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才決定撰寫本篇文章。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至高中畢業,學生學習英語花費了10年的時間,進入大學後,非英語專業的需要再學習2年。有人曾計算過,小學生大約每天花1小時學習英語,初中生1.5小時,高中生2小時。高中畢業前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總花費約5200小時。遺憾的是,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人在參加工作後根本用不上英語,甚至一輩子都與英語沒有任何交集。
那為什麼不能在高考的科目中取消英文呢?為什麼不能把英語變成副科呢?掌握一門語言真的需要10年之久嗎?
真實場景再現
筆者在美國工作的時候,部門來了新同事,因為都是中國籍員工,所以跟我走的比較近。在一次會議上,她認真的在做筆記,恰當的時候還會點頭迎合領導的講話。在會議結束後,她私下問了我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領導都講了些什麼,布置了哪些任務?」此時我才明白,她是什麼也沒聽懂!我當時還在好奇,那她在做什麼筆記呢?
後來才了解到,她在國內的英文水平可是專業8級,但來到美國初期真的是聽不懂。10年之久的英語學習,到了美國卻聽不懂,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問題就出在美語的語速和吞音上。這是他在學校裡學不到的。
很多網友說印度人說英語是最難懂的,也有人說日本人說英語是最難懂的,事實上,這些網友可能沒去過英國和美國,印度人說英語雖然聽起來彆扭,但很快就可以適應。真正難懂的是在英國或美國本土聽本地人講英語。
筆者在去美國工作以前,在新加坡。工作語言是純英文,可以做到溝通自如無障礙,去美國以後,怎麼也想不到會因為語言問題產生障礙,短期內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美國人在海外說英文,他們還是比較禮貌的,他們會考慮到對方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不會用俚語、會放慢語速,也不會使用熱詞。但到了人家本土,他們不再顧慮這些了,他們就會用自己的方式跟你溝通。
在商務中的溝通並不算難,難的是跟美國人晚上去酒吧時的交流,前提是他不把你當外人,如果這種場景可以自由溝通,就非常接近無字幕看美國電影的能力了。
掌握一門語言,真的需要十年之久嗎?
對於用的上英語的人,自然是有價值的。但國內有多少人以後會出國留學?有多少人要進外企工作?有多少人能進國際化的大公司?
即便是為了提升職場競爭力,或者其它方向上的英語應用,定點突擊學習一年的時間足夠了!如果在國外有語言環境的條件下,半年就足以了。為什麼要定點突擊學習?因為每個人應用英語的方向是不同的。比如筆譯的人未必能做口譯,而可以口譯的人想要做同聲傳譯,還需要定點加強訓練。即便在筆譯中,英譯中的人未必能做中譯英。
在紐約的華人按摩工,她們沒念過大學,沒有任何英文基礎,但是在美國一年後,雖然做英文考試題不行,但聽說方面碾壓高分學生。
雖然在海外留學有一年時間的預科班學習語言,但實際上也用不了這麼久。所以我們花費10年的時間去學習英文,實戰應用能力又不行,價值在哪裡呢?
美國教育為何寬進嚴出?
美國的中小學階段,學習壓力不大,考試沒有所謂的拔高題和學霸專屬題,真正難在大學時期,這是學生的衝刺期。
因為在前期,注重的不是灌輸,而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現和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有開放性思維。比如美國小學的老師提問:「地球是圓的嗎?」如果學生回答:「是方的」,老師絕對不會說:「你回答錯誤!」,而會說:「你的回答很有趣,很別致,很新穎」。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前期的考試題多數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是不想限制住學生的思考。不要小看這個細節,這會決定一個學生未來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除此以外,美國沒有所謂的差生,只有看不到學生閃光點和潛能的差老師。隨著學生價值觀的樹立,隨著社會實踐的增加,隨著老師的引導,學生會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他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以後想要從事什麼,以及自己的夢想是什麼,此時進到大學校園後,他的精力就會聚焦在自己的方向上,學校也會加大難度重點錘鍊學生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和實操技術。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高中生都能清晰的認識自己嗎?知道自己的潛力在哪裡嗎?知道自己報考的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職責是什麼嗎?筆者看到很多人是金元至上的理念在選專業,比如IT火熱的時候學IT,知道金融專業工資高的時候,就去報金融。最後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或根本不是自己的興趣點。結果就是大百分比的人做的工作跟自己學習的專業不匹配。
寫在最後
英語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學生在前期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路徑,一切都是未知的。如果後期確認了自己未來的方向,比如留學,或跟英語掛鈎的職業,再進行聚焦突擊學習,完全來得及。對於大多數用不上英文的人,這10年的時間如果用在專業技術學習上,或者參加社會實踐上,哪怕組織去做慈善義工,會不會更有意義和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