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觸英語的時候是7歲。
當時在上小學一年級,學校門口有一個「劍橋英語」興趣班在招生,於是爸爸就帶我去試聽了一節課。
我記得那節課上老師講的是顏色,英語老師很年輕,講課也很有活力,課堂上還時不時穿插幾個小遊戲,現場的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興奮。
從那節課後我就喜歡上了英語,跟爸爸說我要學英語。那時候喜歡英語純粹是因為興趣,跟分數成績沒有一點關係。
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我發現我對英語的興趣越來越淡,上高中後對英語的興趣降到了極點,高三後期甚至開始厭惡上英語課。
畢業多年後我依然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對英語的態度會產生如此大的變化呢?
究其原因只有一點:英語從一開始的興趣變成了一種超負荷的任務。
前幾天看到浙大教授鄭強的一番話:英語耗費了中國青年的寶貴時間,這二十年的時間裡,我們過分誇大了英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
並且鄭教授質疑要不要把英語「踢出」高考。
大部分人聽到鄭強教授這番話都覺得大快人心,因為他說出了我們想說而又不敢說的話。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我們的學生確實在英語上耗費了太多精力。從小學到高中,英語和語文數學都是我們學習的主要科目。
一度人們對英語的重視程度超過了語文。
遍地開花的英語補習班仿佛在告訴家長們:不學英語就等同於文盲。
可我們學了這麼多年英語,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別說是熟練掌握了,有些單詞脫離課本和試卷後,在廣告牌上遇到了都得停下想想是什麼意思。
學了十幾年的英語被大家叫做「啞巴英語」「傻子英語」。
我們學的英語就是為了考試,而不是為了交流。
十幾年的英語學習教會你什麼是被動語態,什麼是賓語從句,教會你在考試時用什麼樣的方法能考高分。
但給你一個真正和外國人交流的機會的時候,脫口而出的永遠只有那幾句話。
語言說到底只是一種工具,在母語的基礎上要是能再熟練掌握一門外語,會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幫助。
可是將英語置於中國教育的高地,過度強調英語的重要性,讓一門有趣的語言成為了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這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話又說回來,既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那我們為何不像鄭強教授說的那樣,將英語直接「踢出」高考呢?
我們知道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革新必定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讓國人重拾文化自信並不是簡簡單單將英語「踢出」高考就可以,而是讓國人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更加認識到我們自身文化的優勢。
就短期來看,將英語「踢出」高考是不現實的。即使有的省份已經開始高考改革的試水,但英語依然作為統考科目存在。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一種文化,其本身並沒有錯。但是許多教育機構為了盈利一直炒作英語的重要性,不斷給學生和家長販賣焦慮。
相比之下人們對語文科目的態度就會「冷靜」許多。在大多數人的眼裡語文並不需要刻意去學,只要會說中國話就能學會語文。
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區,會說中國話並不代表能學好語文,語文包含著方方面面的知識,可以說是我們學習其他科目的根本。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聲音」在世界上的分量也越來越重。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和青睞。
領國俄羅斯就把漢語納入俄全國統一考試中(相當於中國高考),孔子學院在世界上遍地開花,對外漢語教學成為了近些年的熱門專業。
漢語的熱度正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蔓延,所以在我們國內更應該拾起對語文的重視。
學習英語毫無疑問是過去幾十年的大勢所趨,西方國家的文化、科技源源不斷的充實了國人的生活。
所以人們對學習英語有一種失去理智的狂熱,但是這種狂熱放到學生身上卻成為了負擔。
學生把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放在學習英語上,不是為了掌握一門語言,而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這種「功利性」的學習可能會在短期內見到成效,但是會大大降低學生對於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不得不承認的是,除了一部分學生在畢業後從事相關行業的需要,絕大多數的學生花費十多年時間學習的英語,只能夠達到應付考試的水平。
即使在大學期間過了四六級,畢業之後在工作中也似乎顯得「毫無用處」,最終變成「啞巴英語」「傻子英語」。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短期是無可撼動的,說英語的國家作為世界最發達群體的地位在短時間內也不會被改變,這是事實。
但是在以後的教育中,我們該怎樣看待英語在學習中的佔比,如何讓英語教學不再「功利化」,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是辣辣,如果你對本文有什麼看法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足跡。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