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英語踢出高考」:是何意思?又是什麼理由?

2020-12-10 教育透鏡

「取消英語必修地位」,沒有必要「全民學英語」的呼聲由來已久,而且不斷走強。最近,浙大的「網紅教授」鄭強又「開炮」了,公開呼籲「將英語踢出高考」,掀起了新一波輿論浪潮,引起了廣泛熱議。

英語已經是一語獨強,漢語在英語面前似乎也得敬畏三分。原因是,英語成為許多方面的硬性要求,而漢語不是,曾經的「職稱英語」就是證據之一。按照原來的規定,要想晉升職稱,先考外語去,外語未過,想都別想,即使能力再強、水平再高、成果再豐也沒有用。「職稱英語」在職稱評定方面真的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霸氣。經過各方人士多年持續不斷的呼籲與「抗議」,前兩年一些專業人士終於從「職稱英語」中「解套」了,「職稱英語」不再作為評定職稱的統一條件,改由各方自行決定

為何要將「職稱英語」從職稱評定條件中「解套」?原因極其簡單,那就是「職稱英語」只是一個工具,並不代表能力。原來的規定,顯然將「職稱英語」等同於業務能力,犯了低級邏輯錯誤,更主要地是抑制了大量優秀人才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對於社會是一個極大的損失。我國歷來主張不拘一格降人才,然而職稱評定中的一門外語成了極硬的一格,你說不可笑嗎?

為何在職稱評定中沒有徹底取消英語這一條件?原因也很是簡單。「職稱英語」的錯誤在於一刀切,並非一切都錯。在有的專業是對的,在有的專業是錯的,到底哪個專業是對、哪個專業是錯,專業問題交給專家去決定,這是科學的。一些專業從來用不著英語,甚至根本與外語絕緣,自然應該將英語踢出職稱評定條件,一些專業與國外交流密切,英語也應該是一個條件。因事制宜是最合理的。

「高考英語」與「職稱英語」實際上性質相同,那就是強制性的一刀切,不管需要不需要,就是粗暴的一刀往下切,必然切出太多的不合理、不科學、不公平。高考將英語列為必考科目,其弊端在於將英語的重要性誇大到超越物理、化學、生物的程度。英語不過是一種工具,而物理、化學才得最重要的科學知識。人們工作與生活須臾離不開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知識,然而卻可以離開英語,到底哪個重要,不言自明。

「將英語踢出高考」相當於不再「職稱英語」作為職稱評定的統一條件,解決的是一刀切所導致的片面化、絕對化的問題,絕不是要取消英語這門課,而是對這門課的定位適當進行修正,由必修變成選修,由剛性規定變成柔性選擇,所以是科學的合理的公平的。這是討論問題的前提,千萬莫將「將英語踢高考」理解為所有學生不再學英語了、取消英語課了。這裡提醒一下,免得有的人就此抬槓,畢竟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不少。

當年將英語列為高考科目肯定是出於良好動機,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檢驗,或是經過幾十年發展變化之後,確有反思和深刻分析利弊得失的必要,這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高考並非一成不變,而英語則是一成不變,無論如何沒有道理。

比如上個世紀80年代引進SCI,動機良好,也產生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在實踐當中其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而且遠遠大於正面作用,所以今年2月果斷取消了「論文唯SCI」的片面做法。這也只是廢除在論文以篇數論英雄的片面做法,改由以論文的科學價值論英雄。「高考英語」也是如此,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也越來越顯示出負面作用,甚至負面作用遠遠大於正面效果,所以也該考慮改革了

任何改革都是困難的,因為涉及既得利益群體。「高考英語」持續這麼多年,在其上寄生了眾多龐大的利益群體。這些群體多到無以計數,吃英語飯的人實在太多。比如,一些英語培訓機構就是,他們從中獲得了海量利益,所以也會極力反對「將英語踢出高考),並拼湊出許多理由出來。

某培訓機構負責人就不止一次公開反對,這很好理解。沒有了「高考英語」,還有多少人出於日常需要去參加英語培訓班?他的買賣不就完了嗎。在商言商,商人肯定要想盡一切辦法維持自己的利潤來源。所以,他提出的理由都是從商業利益出發的,如果從社會角度去審視,就根本不合邏輯。

那麼,為何要「將英語踢出高考」呢?這是由「高考英語」導致的負面影響不斷暴露並不斷增強的反映。「高考英語」到底存在哪些負面作用?大致有六點。

第一,全民學英語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影響科學知識的學習。

學習時間是固定的,小學、初中、高中12年,在學英語方面花去了多少時間,又擠佔了什麼時間?在這裡就不計算了,有許多人都算過。反正是英語用的時間多了,用在其它課程方面的時間就少了。物理、化學、生物等主幹課程雖然也是高考內容,但是不是高考中的一個科目,所以人們遠遠不像重視英語那樣去學習。由於英語在高考中過於強勢,所以物理、化學、生物等這些課程被擠得靠邊站了,而原來物理、化學都一個科目。

第二,全民學英語的結果卻是絕大多數人用不著英語。

這已經不是笑話,而是持續幾十年的現實情況。由於不是母語,除了在課程上學習之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用不上英語,所以學的都是啞巴英語,即使六級也是如此。之所以稱為「高考英語」,就是因為英語為考試而設,為考試而學,早就脫離了實際需要的軌道,異化過於明顯。不說別的,一些碩士寫了一篇論文,還得專門請他人起草英文摘要,你說這是幹什麼呢?學了十幾年的英語,六級也過了,碩士也畢業了,結果很短的一段摘要都寫不了,這十幾年是不是白學了。

第三,明顯弱化了母語學習,影響了民族文化傳承。

學英語太佔時間了。學生們的業餘時間基本被英語佔用了,所以對母語的學習明顯不足。有的大學畢業,不會寫簡單的日用文章,甚至連語法都不通。最為明顯的是,現在的學士、碩士、博士有幾個能把漢字寫得像模像樣。即使是大學課堂上的教授、副教授還有博導,又有幾個把漢字像那麼回事?為何出現這種情況?這就是前幾十年過於重視英語學習、輕視母語學習的結果。應該知道,現在的教授和副教授,都是在過於重視英語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這幾乎搞得傳統文化失傳了。沒有辦法,現在開始恢復寫字這個基本功,各級學校已經普遍開設書法課,等於幾十年就走了一段回頭路。

第四,讓億萬人們投入到一場無用的比拼當中,浪費美好青春。

這從何談起?先算一筆帳。現實當中有多少人在使用英語?如果全國有1億人在使用英語,那就是全國人口的1/14;如果全國有1000萬人在使用英語,那就是全國人口的1/140。我們可以假設全國有1000萬人在使用英語。即使這樣,也只是全部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這是什麼情形?是這樣的:7個人可能使用英語,卻讓另外993個人陪讀。這是不是一種「綁架」?對於這993個人來說是不是浪費青春?這種做法是不是過於愚蠢?關鍵是,這993人把這個浪費的時間用在其他方面,要幹出多少大事啊?這一正一反,損失多大就可想而知。

第五,剝奪了公民的選擇權,加劇了教育不公平。

我國發展極不平衡,教育尤其如此。優質教育資源主要集中於大中城市,農村教育資源十分薄弱。這對於農村孩子來說,已經是十分不堪。可是,高考中還得考英語,自然使農村孩子苦不堪言。因為農村學校不僅很難找到合適的英語教師,甚至根本找不到英語教師,更不用說其他條件了。在這種情況下,你讓農村孩子與大城市孩子比英語,是不是擴大了教育不公平?換一個角度看,甚至有些殘忍。

英語不過是一個工具或是一項技能,就像開車一樣,完全可以將交給公民自己選擇。有的需要,有的不需要,各取所需,需要就學,不需要就不學。如果強行規定,人人必會開車,豈不是笑話。既然是一個工具一項技能,公民完全有權力作出自己的選擇。可是將英語定為高考科目,不學也得學,不考也得考,這就不合理了。對於多數人來說,上學並不是為了出國,也不是為了當科學家,只是想學一項能夠謀生的技能,對於他們來說學英語的確是浪費時間。當然,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也完全可以選學英語,甚至可以專學英語,這也是他們的權 力。

第六,「全民學英語」具有淡化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導向。

不論當初是出於何種考慮將英語列為高考科目,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還是將此與崇洋媚外聯繫在一起,因為是強制性的全面要求。有一些人自然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這是閉關自守、愚昧落後的表現。其實這不值一駁。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強行規定「全民學外語」?恐怕我國是唯一。難道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是閉關自封、愚昧落後?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德國、法國、日本都沒有「全民學英語」,你說這些國家都是閉關自守、愚味落後嗎?

主張將英語列為高考科目的人也許一葉障目,忽略了語言的基本屬性,那就是語言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誌,體現的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所以,所有國家都在不斷強化本民族語言的學習,而我們卻在「全民學英語」。這豈不是潛移默化地告訴人們,母語不如外語優越?再加上英語教材編寫不當,實際上也導致了這種負面影響。

再看一看歷史就更加明白了。英國當年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他們殖民到哪裡,就將英語強制推行到哪裡。當年日本侵佔東北,佔領臺灣,也是強制推行日語教學的。英國管治香港期間,同樣如此。他們這樣做,並非為了交流,而是為了從文化上馴化所佔領之地的人們。語言確實是一種交流工具,但也確實是一種文化,而文化就是思想與觀念,邊學語言邊灌輸文化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們是自行將英語作為高考科目的,自然與「殖民」完全不沾邊,因為這不是別人強加的而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讓有文化的一代多一種交流工具,更好地與外交流。但是,任何東西都有正反兩面,「全民學英語」(注意全民二字)的負面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清楚。「將英語踢出高考」,讓高考重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正常狀態,讓下一代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好本民族語言和傳統文化,在提倡增強文化自信的今天,顯得更加迫切。

學英語沒有錯,為了檢驗學習效果進行考試也沒有錯,錯的是把學英語擺到高於一切甚至高於學習母語的位置和強制推行「全民學英語」這種一刀切的做法。科學知識、傳統文化、民族語言、謀生技能遠比英語重要,更何況99%的人用不著英語。莫再用高考捆綁人們學英語好不好,莫再讓99%的人去給1%的人作陪讀好不好,讓所有公民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以何種方式學外語好不好?

「高考英語」與「職稱英語」是一對孿生兄弟,經過多年發展已經異化了,漸漸失去了其本來屬性,而變成了為考試而生、為考試而教、為考試而學的名利追逐比拼,只要達到了目的,也就失去的使用價值而變得並無用處。「職稱英語」解套了,職稱計算機不考了,「唯論文」、「SCI至上」、「唯專利數量」破除了,「全民學英語」或是「高考英語」還能維持下去而永不改變嗎,你說呢?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該不該將英語踢出高考,受影響最大的是誰?
    支持將英語踢出高考的人認為:雖然英語重要,但是能用上英語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孩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習的英語,在人生中,並沒有什麼用處,實際上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光。1、 支持英語進入高考的理由看似很充分。但是,這些只是少數人的需求,並非全民的需求。據統計,中國現在的本科率約佔4%。這也就是說,約有96%的人花了六年、九年或者十二年學習的英語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將英語成績計入高考,才讓學習英語成了全民的需求。2、 將英語踢出高考,會影響到4%的人的需求嗎?不會。道理很簡單。
  • 英語踢出高考你同意嗎?
    關於英語是否被「踢出」高考的問題,是近些年來爭議很大的問題!陣營分成兩派,一派反對將英語提出高考主科,代表人物是俞敏洪,他認為英語被「踢出」高考,受害最大的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以及費用,而主張將英語踢出高考的人似乎更多 ,其代表是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
  • 將英語「踢出」高考的可能性有多大?
    前幾天看到浙大教授鄭強的一番話:英語耗費了中國青年的寶貴時間,這二十年的時間裡,我們過分誇大了英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並且鄭教授質疑要不要把英語「踢出」高考。可我們學了這麼多年英語,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別說是熟練掌握了,有些單詞脫離課本和試卷後,在廣告牌上遇到了都得停下想想是什麼意思。學了十幾年的英語被大家叫做「啞巴英語」「傻子英語」。我們學的英語就是為了考試,而不是為了交流。
  • 教育部針對是否將英語「踢出」高考,作出回應,學生:早該如此
    作為大部分學生都在學習的英語學科,一直都存在爭議,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從幼兒園或者小學就在陸續學習英語,但是依舊成績不是很理想,還要再花大量的金錢報補習班學習;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在大學畢業以後就基本很少能夠有用到英語了,看起來學習英語似乎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
  • 教育部針對是否將英語「踢出」高考作出回應,學生:早該如此
    作為大部分學生都在學習的英語學科,一直都存在爭議,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從幼兒園或者小學就在陸續學習英語,但是依舊成績不是很理想,還要再花大量的金錢報補習班學習;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在大學畢業以後就基本很少能夠有用到英語了,看起來學習英語似乎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
  • 將英語踢出高考?不可能,英語應該是變成選考科目
    首先申明我的觀點:贊同取消英語必考地位,但並不是把英語踢出高考。英語能被踢出高考嗎?顯然不能!目前網絡上這個問題分兩端,一方說踢出高考,一方不贊成。踢出高考,怎麼可能呢?總不能不設英語專業吧?那麼多外國語大學總不能不招英語專業學生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不可能不學英語吧?所以說將英語踢出高考,本來就是一個假問題,沒有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來討論這個問題。那麼對於支持保留英語必考地位的一方來說,都是在強調英語有多麼多麼重要,必須要保留英語的必考地位。這種說法同樣陷入了踢出高考一方的那種邏輯。
  • 教育部:2021年英語將被「踢出」高考?家長:早該如此!
    要不要將英語「踢出」高考?教育部這樣回應,家長:早該如此素質教育的普及開始一直到現在,關於英語的爭論從未停止下來過。
  • 教育部:2021年將啟動義務教育全科教材修訂,英語會踢出高考嗎?
    12月24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透露,教育部正在抓緊對中小學教材的修訂工作,預計2021年將全面啟動對義務教育階段全部科目的教材修訂工作。截止目前,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已經實現了中小學所有年級全覆蓋。
  • 鄭強教授真的建議將英語踢出高考?我們理解錯了!
    前段時間,吵得沸沸揚揚的鄭強教授建議將英語踢出高考的視頻,得到了很多學生的支持,有網友調侃,支持將踢出高考的都是英語學得不好的,並沒有從英語學習中獲益的。最開始支持將英語踢出必修課的其實是反觀,如果真的是將英語踢出高考,考生的壓力就會減小嗎?這個其實是需要分情況來看。
  • 俄羅斯將英語取消把漢語正式納入高考強烈建議我國將英語踢出高考...
    俄羅斯將英語取消把漢語正式納入高考強烈建議我國將英語踢出高考將為選修課咫尺的點右角 2020-11-04 16:30 來源:搜狐千裡眼
  • 備受爭議的英語學科,是否應該「踢出」高考?回應來了
    作為大部分學生都在學習的英語學科,一直都存在爭議,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從幼兒園或者小學就在陸續學習英語,但是依舊成績不是很理想,還要再花大量的金錢報補習班學習;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在大學畢業以後就基本很少能夠有用到英語了,看起來學習英語似乎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
  • 把英語踢出高考?最終被踢出的恐怕是你自己
    所有外語都一樣,只是英語這扇窗更大。「把英語踢出高考」,只是你多年來學而無果的情緒發洩。無論高考考不考,這扇窗都開在那裡。你不去看窗外,是你自己的損失。明白這些道理,自然就知道英語的學法。就算高考真的踢出英語,想學英語的人照樣大把。
  • 把英語踢出高考?最終被踢出的恐怕是你自己!
    「英語帶給你的不是知識,是窗戶。所有外語都一樣,只是英語這扇窗更大。「把英語踢出高考」,只是你多年來學而無果的情緒發洩。無論高考考不考,這扇窗都開在那裡。你不去看窗外,是你自己的損失。多數人把英語當成知識本身,已然走進誤區。即便你要如此,也應在熟練掌握之後再去考慮。畢竟,任何語言首先都是工具。工具要熟練,就要多用。用的時候難免犯錯,這是熟練的必經過程。自行車光靠看能會騎嗎?不能!學自行車摔倒算失敗嗎?
  • 2021年英語將被「踢出」高考?家長:早該如此!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侵刪素質教育的普及開始一直到現在,關於英語的爭論從未停止下來過。陣營分成兩派,一派反對將英語"踢出"高考主科,代表人物是俞敏洪,他認為英語被"踢出"高考,受害最大的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需要更多花更多的錢去上培訓班。
  • 要不要將英語「踢出」高考?教育部這樣回應,家長:早該如此
    素質教育的普及開始一直到現在,關於英語的爭論從未停止下來過。陣營分成兩派,一派反對將英語「踢出」高考主科,代表人物是俞敏洪,他認為英語被「踢出」高考,受害最大的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需要更多花更多的錢去上培訓班。
  • 教育部發布通知:2021年英語將被「踢出」高考?家長:早該如此!
    陣營分成兩派,一派反對將英語"踢出"高考主科,代表人物是俞敏洪,他認為英語被"踢出"高考,受害最大的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需要更多花更多的錢去上培訓班。另一派則是主張將英語"踢出"高考,而這樣的人似乎更多 ,其代表是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他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把中小學生的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
  • 浙大教授鄭強呼籲把英語踢出高考,俞敏洪反對,我們支持誰?
    這幾天浙大教授鄭強呼籲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觀點和新東方英語創始人俞敏洪反對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觀點在網上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讓我們看看他們各自給出的理由吧!支持高考取消英語的支鄭派:1.英語作為高考的一門主科,這些年來耗竭了我們許多學生的寶貴時光,這二十年來我們過度地誇大了英語在孩子們成長教育中的分量。2.英語只是一門語言工具,我們過度地重視英語的教育就是民族自卑的顯著表現。
  • 教育部針對是否將英語「踢出」高考,做出回應,家長表示理應如此
    即便是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個陣營的人是贊成將英語「踢出」高考。另一個陣營的人則是不贊成將英語「踢出」高考的人,代表人物是俞敏洪,俞敏洪認為,如果英語退出了高考,那麼對於窮人家的學生來說,就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如果高考中不考英語了的話,那麼學校也自然會減少對於英語科目的教學。
  • 鄭強教授,我認同您對英語的看法!但將英語踢出高考還為時尚早
    在學生時代,我們時常會困惑、會時常發問:「我學不好英語,又能怎麼樣?」的確,對於一個本科畢業的人來說,英語最起碼會在他的求學生涯中陪伴他13年。背課文、背單詞、背短語等等,這是些我們重複了十幾年;想高分、勝高考、欲出國,英語它無處不在!英語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 教育部針對是否將英語「踢出」高考,做出回應,家長表示理應如此
    因為英語的重要性,我們一直重視對學生英語的教育,基本上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要學習英語了。不僅僅是學習英語,英語還是三大主科的其中之一,也正是英語有著這樣高的地位,關於英語科目的爭論就一刻都沒有停止過。即便是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個陣營的人是贊成將英語「踢出」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