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飯館吃飯,隔壁桌有幾個大學生聚餐,交談中滿是對學校的怨言:校園小池塘裡丟棄的垃圾;老師教學方式機械,照本宣科,教學過程枯燥,有的老師沒什麼真本事,就喜歡吹牛,教學水平低下;逃課學生許多,課堂紀律渙散;實驗室設備老舊,做實驗很麻煩;輔導員不關心學生,一個學期見不到幾次;學生會幹部人模人樣,看著就有些不爽……
其中一位大學生抱怨,現在就讀的高校比不上地方二流高中,差勁得很。聽到這些大學生的談話,自己想到前段時間的同學聚會,一群早就離開大學校園的同學們聚在一起,聊過去、找回憶。當說到母校時,平和了很多。我們對那所高校(母校)的評價也客觀起來,少了憤恨和不屑,多了理性。
記得剛畢業那會兒,不少人帶著滿腹牢騷離開了校園,在大學待的四年裡,看盡了學校的不是,有些人、有些事,在心裡罵過了無數遍還是不解恨,自己無力改變現狀,只能在無奈中重複著無聊的生活,最終學無所成,雖然正常畢業了,但拿著高校頒發的畢業證書求職時,卻處處碰壁。心中再次燃起不滿,覺得自己的人生毀在這所高校手上。
經過十多年的沉澱,大家的心態有了很大變化,少了當年的戾氣,多了一些和氣。當年罵過千萬次的母校,現在認真想想,竟然那般親切起來。原來年輕時的自己,竟然那般幼稚、可笑。嘲笑校園小池塘不乾淨,卻沒有想到自己就是始作俑者;嘲笑老師教學過程枯燥,卻沒有想到很多理論知識的學習,本身就是啃硬骨頭;嘲笑高校實驗室設備老舊,卻沒想到在更破的實驗室裡曾走出過院士;嘲笑課堂紀律渙散,卻沒想到那幾個認真聽課的同學如今已成為科學領域權威;嘲笑學生會幹部人模人樣,卻沒想到他們多數混得並不差。
記得前兩個月,我到母校所在地出差,情不自禁的來到了母校,看著這所高校裡的花花草草、一磚一瓦,心裡竟然有些激動,曾經校園裡的生活,仍然歷歷在目:花幾十元買的二手自行車,不到一個月就被偷;宿舍十個熱水瓶,一年後就剩兩個;寒冷的冬天,一個杯子太單薄,兩個人擠在一個床上,抱在一起蓋兩床被子,暖和;兄弟們沒錢過日子,把本來能吃到肉的飯錢掰成好幾份,每個人都能吃上幾個饅頭;炎熱的夏天睡不著覺,幾個人圍坐在一個小電風扇前,通宵打牌,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控制不住地睡著了……
這些回憶是如此的飽滿,讓我感覺自己並沒有真正離開過大學校園。事實證明,當年對母校的「恨」並不是真正的恨,是因為自己能力、水平有限,在社會上不被肯定,由此產生了不自信,這樣的情緒無法發洩,只能對母校撒野。而母校對自己學生的粗暴言行總是寬容的。
其實,高校大學生接受了學校的各種包容,離開校園走進社會,往往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抑,那種煩惱無處宣洩,所以就像孩子在母親面前耍橫一樣,在母校面前耍橫,因為大家很清楚,母校不會有什麼怨言。
高校校園有醜有美,高校生活有苦有樂,當我們走上社會之後,不會再隨意批評單位、上司,不會再整天抱怨這抱怨那,同事之間的關係也不似同學之間關係那麼單純,於是回過頭想一想,原來自己罵過無數遍的母校,是最親、最真的地方。
如今的大學校園相較於十年之前更加美麗,師資力量更強,實驗室設備更加先進,有的高校學生宿舍甚至裝上了空調,不論如何,希望大學生珍惜校園時光,因為這是你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