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傳承一代又一代的精神財富

2020-12-11 騰訊網

原文刊載於《社會科學報》2011.9.1期。

編者按:民俗是人類個體的成長和發展的要素,是社會構成最富有認同感的文化要素,也是不同的文化群體區別於他者的基本標識。它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下形成的具有特質的文化類型,是我們世世代代享用的精神資源。

原文 :《民俗是社會建構的重要元素》

對談人 |美國著名民俗學家 哈森(Hasan M.EI-Shamy)、華東師範大學 田兆元

圖片 |網絡

風俗建設是

社會建設最重要的任務

哈森:民俗是文化的一種分類,它有文化內涵和形式兩方面的東西。文化是人造的環境,不能被生物性地遺傳。人類必須經過學習的過程,即文化適應(inchlturation),學習他所出生社會、社區的文化。所以,一個嬰兒出生後需要學習語言、禮儀、風俗、宗教、價值觀等等。民俗可能是文化所是的任何東西。它可能是語言、社會組織、禮儀、習俗、信仰、知識、儀式、宗教、幽默、娛樂、社會交往等。這些其實都是傳統文化。民俗是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讓一個生物的人通過學習成為一個社會的人。

田兆元:在我看來,民俗是生活的華彩樂章,是那些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要素。民俗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即傳統與文化的活態形式。它是經過千百年歲月的淘洗,留下來的文化精華與現實結合的產物。民俗對於特定的群體有強烈的認同功能,因此,民俗對於當代社會的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哈森:您主要從社會功能來定位民俗,我側重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定位民俗,其實目的都是一樣的,因為民俗都是關於人的文化形態。個體在童年的時候,民俗就出現在他的生活中,影響他的一生,直至死亡也受傳統民俗的影響。民俗是與人的生命相伴隨的存在。民俗必須是傳統的,傳統需要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延續性。很多民間故事都有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歷史。還有習慣、迷信、儀式、藝術等,從一代人傳承給下一代人,這些都是學習的過程。

田兆元:您關心的是人怎麼在民俗的教育下成長,我關心的是社會怎麼在民俗的影響下建構起來。我認為民俗是一種複合結構,由敘述體系與行為體系複合構成。民俗要達到構建社會的功能,必須具備文化含量高、規則性強、富有審美特徵這三個方面的屬性。說民俗的文化含量高也就是說它是文化的精華。比如節日慶典,像中國的春節、端午節,西方的聖誕節,都超越日常境界,是審美的又富有信仰的綜合文化形式,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精華。因此,我國政府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是基於傳統的文化戰略舉措。

哈森:民俗有特定的空間。一個社區的大多數人都知道其中的民俗,並將其傳播出去。這就是空間上的延續性。民俗是其他層級的文化的基礎。流行文化也有空間的延續性,但沒有時間的延續性。精英文化抵擋得住變化,但要有精英化的機構來保證傳承的精英化和準確性,否則就很難流傳。但民俗可以自我流傳,家庭、社區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傳承。這就很了不起。

田兆元:中國的政治家早就看到民俗的這種偉大力量,努力把自己的主張變成一種習俗,化禮成俗。中國古代的多數王朝,強調以孝治理天下,強調家庭穩定以維持國家的穩定。但是光靠政令有什麼用呢?光靠四書也不行。推行孝道得靠風俗。所以,我們傳下來的出生禮、婚慶禮儀、祝壽禮儀、節慶禮儀、喪葬禮儀等民俗形式,大多將孝道貫徹其中。這就是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特色與個性。古代王朝結束後,有些基本禮儀還在,因此文化就會延續和發展。可見,風俗建設乃是社會建設最重要的任務。

哈森:民俗可以離開統治者延續,是穩定的文化形式,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死氣沉沉。一個故事在被複述的過程中就產生著變化,雖然這些民間故事流傳了好幾個世紀,但它們經歷了變化,民間故事的敘事在人們的嘴唇上「活著」。然而,當民間故事被文本化,它就「死」了,被「冰凍」起來了,就像是生物學上的「假死狀態」。所以民俗必須是活著的。

田兆元:把我們的觀點綜合起來,民俗是人類個體的成長和發展的要素,是社會構成最富有認同感的文化要素,也是不同的文化群體區別於他者的基本標識。它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下形成的具有特質的文化類型,是我們世世代代享用的精神資源。民俗學也就是對於這些文化資源進行研究的科學。

世界並不很清楚

中國民俗

哈森:民俗隨人類的產生而產生。民俗研究開始時,研究對象是文明社會群體中落後的、原始的部分。民俗研究在歐洲起源,研究的是歐洲大陸的落後群體:農民、山地民、少數民族。法國大革命後,有些思想者,如浪漫主義哲學家讓·雅克·盧梭,認為人們都有同樣的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原始人生活在一種野蠻的狀態下,但他們自由而平等,所以他將野蠻人看作高貴的野蠻人。後來,文明腐化了這種高貴,社會衝突增加,人喪失了自身的尊貴,即一種自然的狀態。部分浪漫主義哲學反對「帝國」這個概念。在國家主義誕生的時代,人們開始重視「自己國家」的風景、語言、歌曲。同時,國家主義的另一面是異國風情。他們離開歐洲到處旅行,去美洲、非洲,想去找一片平等的、沒有社會衝突的土地,尋找高貴的野蠻人。於是,具有異國風情的遠方的敘事,關於遠方人的故事,還有歐洲大陸落後群體的敘事流行起來。民俗研究的興趣始於此,這在英國原來被稱作「流行的古董」。威廉·湯姆斯提出了「folk-lore」這個概念。其實,也可以僅僅用「lore」,因為「lore」代表了關於民間的一種知識,但既然用了「folklore」這個概念,就一直使用了它。這就是歐美民俗學起點上的一個背景。

田兆元:歐美民俗學大約有兩百年的歷史。中國民俗學應該有至少兩千年的歷史。我們把《詩經》的採集當作中國民俗發展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中國的統治者和精英就把民俗當作一種理解地方社會和民風民情的工具,通過觀風問俗改良政治。同時,將民間的音樂歌謠與貴族歌謠和廟堂音樂合編在一起,進行審美欣賞和人格教育。統治者的文化和民間文化的合一,構建成一種社會和諧的音符,這是最為出彩的地方。後來,中國文化的奠基人孔夫子和老子分別有重要的風俗思想,把「安居樂俗」的社會看作是理想社會。在儒家典籍裡,既有充分的對於民間習俗尊重的規定,也有禮制對於人們行為的規範。好的風俗就是一種最高境界的社會理想。中國的知識者一方面是民俗的直接建構者,一方面又是風俗的收集記錄者,而收集記錄也是為了風俗建設。從社會改造和風俗建設來說,中外民俗學的起源點是很相似的。

哈森:但是,現在的民俗和民俗學有了很多的問題。新的大眾媒體出現後,人們不再講故事,沒有時間談話。現在,人們只與電腦交流。但是,電腦不過是物品,不是人類。還有很多類似的替代品,都會改變傳統的民俗生活,雖然傳統民俗仍然影響著大多數人的生活。民俗學家現在的任務之一是對民俗事項的收集和維持,做好保存、收集、分類、檔案管理,使之容易得到。

田兆元: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傳統的民俗正面臨消失和改變。我們都在保護民俗文化傳統,也就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保護文化遺產只是我們民俗學所要做的工作之一。現代社會仍依照特定的民俗生活發展,並不是說現代化就沒有民俗了,都市化就沒有民俗了。民俗隨著時代改變是一基本規律。現代民俗作為一個工具,同樣具有很強的功能,也是一種傳統的禮俗合一的努力。文化的多樣性訴求在民俗這個領域得到充分的拓展,民俗學也面臨新的機遇。

哈森: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民俗學也開始關注都市民俗和應用民俗的研究,關注公眾民俗生活。這區別於民俗學誕生之初的浪漫想法。美國民俗學一方面關注傳統的世界民俗形式,如歌謠故事。我就希望依照傳統的做法進行世界民間故事的分類研究,這在美國已經很少有人做了。另一方面,美國民俗學也面向現實,進行美國當下民俗的研究。

田兆元:與美國民俗學研究的觸角伸向世界各地不同,中國民俗學目前注重本土的研究,且本土化越來越嚴重,甚至高度地域化了。這也是教育制度要求學術研究為現實服務造成的。它有其合理性,但過度的資源化也影響研究的深度。同時,應用層面的簡單化,缺少多學科的意識,也容易造成民俗學研究視野的狹隘。美國民俗學也是資源化的,比如中國的民間故事,他們拿去,文化產品生產出來了,反過來在中國賺錢不說,還衝擊著本來的文化傳統。所以,在國際化的研究視野下,深度開展應用研究方面,我們得向美國的民俗學界學習。

哈森:中國的民間故事很多,但是沒有進入國際民間故事檢索體系,因此,進行世界民間故事研究的學者,缺少關於中國民俗的英文資料。所以,現在的世界民俗學,其實關於中國的東西並不多,因為中國的學者主要是自己研究。

田兆元:中國民俗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重建,現在有近百所院校具有民俗學教學機構和學位點,近十所院校培養民俗學專業或者相關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中國的民俗學教育可能是世界上目前規模最大的民俗學教育基地,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也在中國學習民俗學專業知識。確實,我們需要交流和向外傳達,這是我們未來的任務之一。

歐美民俗學規範

並不適用於所有地區

哈森:從湯普森以來的民俗學研究以歐美的民俗作為研究對象,對於非洲、中東和中國的民俗缺乏了解。因此,他們建立的規範並不適合對於這些地區的研究。顯然,我們的研究不能完全按照別人的模式來套。

田兆元:拿一個現存的理論來套現有的民俗材料,這樣的方法太過簡單了。理論來源於實踐,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但是,中國的民俗學有些失去自我發展的能力,跟在別人的後面作最簡單的模仿和套用。我們要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才能與以保護文化多元性為基本訴求的民俗學相符。

哈森:我研究民俗沒有不採用心理分析理論的,藉助於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這是一種科學的研究理論。你可以通過觀察,測量獲得數據。獎勵或者懲罰,都是人格成長的要素。這基本就是心理認知中的動力機制。心理認知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怎樣學習、為何學習、怎樣忘記、怎樣養成習慣,所有這些都是學習心理學的一些規則。它們每天都發生,存在於民間故事、歌謠的傳承中。

田兆元:哈森教授將傳統的民俗學研究方法與創新性研究結合起來,值得我們學習。對於中國民俗學來說,向世界學習很重要,挖掘中國民俗學的傳統也很重要。我認為中國近代以來的民俗學只是中國民俗學傳統的一個階段。中國民俗學的傳統資源、民俗思想的傳統、民俗材料的記載、民俗歷史的軌跡,都是極為豐富的。所以,我們首先是兩個學習,學習研究國外的民俗學的理論方法,學習研究中國古代民俗典籍的思想和觀念,在此基礎上探索創新。我們不可能一步登天,可以先進行民俗研究的局部創新,然後帶來整體的理論創新,包括研究視野拓展和思路的開拓。

中國民俗學面臨著巨大的應用空間,中國民俗的現實發展也是民俗學發展的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民俗學正承擔著民族國家認同的職能,承擔著社會管理的職能,承擔著文化遺產保護的職能,承擔著文化產業發展的職能,但是它更應該承擔起建立公序良俗的社會風氣的職能,承擔起改造人們功利主義心靈的職能。我相信,中國民俗學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將迎來一個理論建構、學術進步的黃金時代。

(整理 張一潔 周蓓)

文章原載於思想的力量——《社會科學報》十年精粹學術卷,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焦點

  • 把艱苦奮鬥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同樣,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95年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的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一定要保持艱苦奮鬥、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
  • 航運豪門長榮集團的遺產風波,家族創始人如何傳承一代財富?
    03家族創始人如何傳承一代財富?購買人壽保險,特別是大額終身壽險,通過指定受益人,進行財富的傳承,可以避免遺囑繼承過程中的諸多繁瑣程序,在被保險人身故時,傳承給保險合同指定的人一筆確認金額的錢。家族信託是一種以家族財富的管理、傳承和保護為目的的信託,可以按照委託人的意願靈活設置不同類型受益人,包括子女、孫子女甚至是尚未出生的後代。
  • 一屆又一屆的比賽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原標題:一屆又一屆的比賽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圖片說明:沃爾夫斯足球俱樂部隊的小球員在比賽中 圖TP圖片說明:掃一掃添加新民體育微信公眾帳號  一屆又一屆的比賽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新民晚報杯暑期中學生足球賽傳遞正能量  新民晚報杯暑期中學生足球賽如火如荼地展開。
  •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用以滋養初心、淬鍊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
  • 高考語文作文素材9: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心裡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時,領導人強調,他們展現了我們黨的革命精神、奮鬥精神,體現了紅軍精神、長徵精神,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紅色基因,融在血脈,紮根人心。翻開風雲激蕩的歷史篇章,紅色的基因譜系耀眼奪目。
  • 隨心所欲變身不由己,千禧一代的財富夢想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共1186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一項最新調研發現,關於金錢,千禧一代並沒有到「想錢想瘋了」的地步,對奢侈品也沒有迫切想要到「賣腎」的渴求。事實上,他們對財富的期望以及財務目標與祖輩、父輩年輕時的想法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 暨南大學舉辦廣州新觀察圓桌會 聚焦民俗傳承
    暨南大學舉辦廣州新觀察圓桌會 聚焦民俗傳承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豪門財富傳承困境:70% 創一代想傳給子孫,但35%二代願承繼父業
    事實上,豪門爭奪財產不單只是TVB電視劇中長盛不衰的話題,也是現實之中很多地產豪門正在上演的劇情,特別是伴隨著香港各大地產公司逐漸告別一代創業階段,進入二代守業時代,家族企業如何平穩過渡完成世代交替,更好實現財富傳承,成為了擺在所有家族面前的難題。
  • 豪門財富傳承困境:70% 創一代想傳給子孫,但35%二代願承繼父業...
    事實上,豪門爭奪財產不單只是TVB電視劇中長盛不衰的話題,也是現實之中很多地產豪門正在上演的劇情,特別是伴隨著香港各大地產公司逐漸告別一代創業階段,進入二代守業時代,家族企業如何平穩過渡完成世代交替,更好實現財富傳承,成為了擺在所有家族面前的難題。
  • 讓湘雅文化隨湘雅醫學院院歌肅雍宏偉的聲韻一代一代地傳承升華
    湘雅精英傑出學子龍伯堅撰詞、唐學詠制譜的院歌,在近80年前就開始把湘雅前30年的經歷提煉成一種精神,並把湘雅人沉澱下來的故事升華為一種可歌可泣可傳承的獨特文化。「椎輪始業 自譚胡顏 歷盡艱難顛沛 壯氣直無前」,一字一景,一音一情。
  • 一代乳腺名醫黃漢源 大醫精神·傳承當代
    在十幾年的臨床摸索研究中,終於總結出一套診療方法,將肉芽腫類復發率從30%降低至2%以下,成為醫學診療與研究的標杆體系,再次創造了屬於一代名醫的輝煌成績。  大醫精神·傳承當代  醫病人、教學生、搞科研,為中國乳腺健康事業付出綿薄之力,是黃漢源的從醫格言,醫學需要創新,也需要傳承,作為老一代乳腺科教授,將自己一身醫術傳承給新起之秀是當務之急。
  • 航天精神一代傳一代,這個小學不簡單
    來源:大漠問天·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奉青玲訪談主題:傳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傳人訪談嘉賓:東風小學副校長李生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小學創建於塑造價值觀、培育品格是一個過程,傳承紅色基因也應符合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分層遞進,以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達到知行合一的的目標。
  • 客家娘酒文化:千年娘酒的傳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客家女人的生活
    具有千年歷史的「客家娘酒」,在傳承客家文明的同時,也承載著客家母親對兒媳與女兒的濃濃愛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客家人的「娘酒文化」,深入了解「娘酒」是如何一代又一代影響著客家女人的生活。「客家娘酒」的歷史「客家娘酒」與紹興黃酒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卻有著絕然不同的獨特底蘊。
  • 【航海精神,紅藍傳承】精神永賡續 揚帆再出發
    劉昕禹:我是來自航海學院的2018級本科生劉昕禹,在本次「航海精神,紅藍傳承」的社會實踐採訪活動中,我受益匪淺。通過對王育才老師的採訪,我了解到航海學院前輩們在面對各種困難時的科研態度。想法沒得到理解與支持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做研究,這種敢為人先、攻堅克難的航海精神,正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
  • 春晚《最好的舞臺》唱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特點和傳承,其實並不low
    黃渤74年,陳偉霆85年,張藝興91年,可以說是70 80 90三個年代的人同臺,細看各自獨唱的部分,其實是有時代變化及傳承的意義的(我不是說渤哥老了啊,他正值壯年呢)三個人代表三代人。這唱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特點和傳承啊。有些人說low,我覺得其實還好,不太知道定義不low的標準是什麼,能上春晚能熱氣氛能適合表演的舞蹈能表述如上意義的歌曲,我沒聽過太多歌,一時還真想不出來得是什麼類型。
  • 傳承民俗情 樂享幸福年 紫苑幼兒園舉行元旦親子遊園會
    為了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感受元旦節日歡樂熱鬧的喜慶氣氛,以此形成全體師幼及家長同樂、同喜、同歡、同慶的愉悅場景,歷下區紫苑幼兒園於12月27日開展了融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的「傳承民俗情
  • ...弘揚抗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堅決跑好我們這一代人的接力棒
    劉奇、易煉紅說,抗戰老戰士老同志從戰爭中走來,歷經血與火的考驗,為奪取抗戰勝利、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彰顯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抗戰老戰士老同志的歷史功績!  劉奇、易煉紅指出,各相關部門要落實好各項政策,讓老戰士老同志安享晚年、頤養天年。
  • 弘揚抗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堅決跑好我們這一代人的接力棒
    劉奇、易煉紅說,抗戰老戰士老同志從戰爭中走來,歷經血與火的考驗,為奪取抗戰勝利、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彰顯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抗戰老戰士老同志的歷史功績!劉奇、易煉紅指出,各相關部門要落實好各項政策,讓老戰士老同志安享晚年、頤養天年。
  • 傳承精神 奮勇前行
    大家表示,要傳承精神、牢記使命,為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奮勇前行。1970年4月24日,經過廣大參研參試人員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據統計,26個部委、20多個省區市、1000多家單位抽調精兵強將參與集中攻關。科技工作者在動蕩年代咬牙堅持、艱難攻關,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