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抑鬱症沒那麼可怕,遵循這3種方式你就能走出抑鬱症

2020-12-19 心理師彭玥

很多人認為抑鬱症的人就是「思想病」、「想不開」、「鑽牛角尖」、「心眼小」造成的。這完全是人們對抑鬱症的一種錯誤的認識。

抑鬱症對患者的影響是全方面的,比如:

1、情緒低落:特別容易感傷,有強烈莫名的負罪感。哪怕公共場合,會經常的突然的遏制不住的大哭。

2、能力下降:邏輯分析能力、理解力,記憶力等等盡皆被削弱。生活中力不從心,大腦就像死機了。

3、行為習慣:組織語言乏力,更加害怕社交,非常嗜睡且無論多少睡眠都無法恢復精力。

就像《戰勝抑鬱》書中講到,抑鬱症的人對於「快樂」是很遲鈍的,天空是灰色的,周遭的空氣是凝滯的,風景變得沒有感覺,身邊的人們來去匆匆,仿佛都和自己沒有關係,你存活在這個世上,可是,感覺這個世界已經把你遺忘了,你對一切事物感到厭倦。所以,你很沉重,心很累。

一、改變過去的固化思維

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人都是活在思維慣性中,適度的思維慣性是合理的,但是超了範疇就會有思維固化的問題,而對於抑鬱症來說恰恰就是因為長期極端性的固化思維造成的。

比如;絕對化思維「必須••••••才能••••••」,「只有••••••才••••••」,包括覺得自己必須完全符合一件事的標準,或者一個人的要求才能去做這件事,或者才能得到這個人的喜愛。

比如;你常常覺得一件事就會決定命運,「這件事沒有做好,我就完了」。

對於抑鬱症的朋友而言可以培養以下正確的思維觀念,從而改變過去的舊思想。每天上午抽出大約20分鐘時間,以默念或朗誦的方式練習,在熟練背下來的情況下,重複地練習。

練習內容:摘選《情緒自救》一書

1、我放下過去的,人生沒有應該這樣,必須那樣的標準,自然法則一向都是包容、尊重和平等的,我愛我自己,我接納我自己。

2、我正在成長,我不再需要去反覆擔心什麼來維護一種安全,我也不再需要去反覆想些什麼來獲得一種安定,我相信自然法則自會為我處理好一切。

3、我正在成長,我不再需要總以他人對我怎麼看來評價我自己,我也不再需要總想著事事做得完美來證明我自己,人生的真理是愛自己,接納自己就夠了。

4、過去的我習慣了胡思亂想,習慣了尋找令我感到愉快、舒服的感受,習慣了排斥令我感到不愉快、不舒服的感受,但今天起,我只願專注當下,只願保持平等心,在自然法則的庇護下,我自會越來越放鬆和健康。

5、沒有哪個人、哪件事、哪句話可以真正傷害我,只有我內在的批判心才會傷害到我,今天,我願意學習寬恕別人的過錯,我也願意學習寬恕自己的過錯,我在這樣做,我正在改變。

6、生活沒有什麼好擔憂的,健康沒有什麼好擔憂的,人生沒有什麼好擔憂的,我活在自然法則內,我的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二、學會自我控制

也就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些都是認知療法的內容,而且在很多書裡面,特別是《情緒自救》和《戰勝抑鬱》書中可以學到。學會改變對自己和世界的固有看法,也就是學會消除扭曲思維。最重要的是堅持、不放棄,想治好自己,首先要有耐心和信心。只要堅持地朝著正確方向走,最終,你一定可以戰勝抑鬱。

其次重要的是一定要找事兒幹,很多抑鬱患者的特點就是情緒不好、什麼事都不想幹。什麼事都不幹,情緒變得更加不好,變得更加消沉、墮落,然後懊悔、自責。然後更加什麼事都不想幹,如此惡性循環。

萬事開頭難,第一腳邁出去可能比較難,但是你必須咬牙堅持一下,很多時候當第一腳邁出去時,接下來,往往就會變得簡單。所以,一定要找事情做,找一個自己能鑽進去,做的忘記時間的事情。只有做事情才可能擺脫困境,只有做事才能逐漸恢復。做事太重要了,當然這對於抑鬱症朋友來說也確實有困難,但是這種困難我們可以克服,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我們在每一個當下都「咬牙」堅持一下,最終我們一定可以好起來。

三、減少同處在抑鬱症狀中的病友接觸

不要接觸就是不要接觸太多和自己一樣的人,雖然有時彼此可以得到鼓勵和支持,相互傾訴,但最終無法獲得真正的益處,彼此都是迷路的人,如何給予對方正確的指引呢?這只會造成彼此情緒的「傳染」。當你凝望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你。每個抑鬱症患者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深淵,每個人的具體經歷不同,每個人的人生體會不同,如果遇到一個抑鬱症患者就想著和他做朋友,那真的很容易讓自己走到無法控制的境地。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抑鬱症沒那麼可怕,遵循這3種方式你就能走出抑鬱症
    3、行為習慣:組織語言乏力,更加害怕社交,非常嗜睡且無論多少睡眠都無法恢復精力。 就像《戰勝抑鬱》書中講到,抑鬱症的人對於「快樂」是很遲鈍的,天空是灰濛濛的,周遭的空氣是凝滯的,風景變得沒有感覺,身邊的人們來去匆匆,仿佛都和自己沒有關係,你存活在這個世上,可是,感覺這個世界已經把你遺忘了,你對一切事物感到厭倦。
  • 如何不吃藥走出抑鬱症?心理學家:堅持這種練習就能走出抑鬱症
    如何不吃藥走出抑鬱症?心理學家:堅持這種練習就能走出抑鬱症有很多抑鬱症患者會問,有不用吃藥就可以治好抑鬱症的方法嗎?答案是一定的,從根本上來說,抑鬱症是不健康的心理模式造成的,進一步來說,是長期不健康心理模式下所積累的負面情緒的爆發,這種情緒的爆發不是病理性的症狀表現,而是心理性的失衡表現。吃藥治療抑鬱症更多是起到症狀抑制效果,但藥物是無法改變患者的思維(心理)模式的,而,如果抑鬱症患者看待事物的思維模式不改變,他(她)得抑鬱症就不可能完全康復。
  • 《走出抑鬱症》:抑鬱症很可怕,但能救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鴕鳥說話01丨每個人都曾有過一段灰暗的時光,抑鬱者的那段時間更是難熬至極《走出抑鬱症》的作者王宇,現在是一位心理諮詢師,如果不是他自己訴說,也許沒人會想到,他曾經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本書的第一部分就講述了作者與抑鬱抗爭的很長一段日子,那些毫無色彩的時光,痛苦而絕望,但也讓他變得更加堅忍和成熟。從高中時代開始,他就陷入了抑鬱狀態不能自拔。
  • 心理學家:請實踐,按照這五種方式做你就能戰勝抑鬱症
    雖然,某種心理創傷或情結會引發抑鬱症,但這也是「滾雪球」的過程,是廣泛、多重、交雜的情緒積累。 抑鬱症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在生活習慣、思維模式、情感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提示我們調整不正確認知和行為方式,因此,唯有修正過去不健康的心理模式(思維方式、性格特質),抑鬱症才能得以真正的痊癒。如果從生命的意義來說,抑鬱症不是劫難,而是我們生命的一次重生。
  • 如何不吃藥走出抑鬱症?心理學家:堅持這種練習就能走出抑鬱症
    有很多抑鬱症患者會問,有不用吃藥就可以治好抑鬱症的方法嗎答案是一定的,從根本上來說,抑鬱症是不健康的心理模式造成的,進一步來說,是長期不健康心理模式下所積累的負面情緒的爆發,這種情緒的爆發不是病理性的症狀表現,而是心理性的失衡表現。吃藥治療抑鬱症更多是起到症狀抑制效果,但藥物是無法改變患者的思維(心理)模式的,而,如果抑鬱症患者看待事物的思維模式不改變,他(她)的抑鬱症就不可能完全康復。
  • 心理學家:走出抑鬱症其實並不難,堅持這四種方法就行了
    心理學家:走出抑鬱症其實並不難,堅持這四種方法就行了抑鬱症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軀體症狀,如;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腸胃功能失調、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軀體化就是你的情緒得不到宣洩,通過你的身體表達出來,這個叫做情緒的軀體化,也就是說,當你不情願做了很多內心很抗拒的事情,往往就會軀體化,因為,你通過理性壓抑的那些情緒不會憑空消失,它總會通過身體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
  • 心理學家:兩個案例,一個方法,堅持練習你就能走出抑鬱症
    心理學家:兩個案例,一個方法,堅持練習你就能走出抑鬱症大多數的抑鬱症患者,除了依靠藥物的治療外,也都會尋求心理方法的治療,但不盡如意的是,因為沒有系統和有效的方法,所謂的心理治療往往變成一種蒼白無力的「擺事實講道理」,但是對於很多患者來說,大道理都懂,但是,他們很難做到。如;以下兩個案例。
  • 心理學家:抑鬱症在家就可以診斷和治療,太好了
    這些都是這本書的介紹,而它的作者戴維.伯恩斯教授是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博士,著名的心理學家,同樣也是擁有多年臨床經驗的心理醫生。他在諮詢中採用認知療法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很多患者擺脫了抑鬱症。而《伯恩斯新情緒療法》正是他多年臨床經驗的結晶。大家可能會好奇,讀一本書就真的可以走出抑鬱症嗎?這會不會太過神奇了?
  • 勇於成功走出抑鬱症
    今天我向大家講述科普有關抑鬱症的原因,常見症狀,早期識別及治療等方面的知識,旨在提高大家對疾病的認識。抑鬱症是精神科的常見病之一,發病率很高,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現階段全球約有 2~3億抑鬱症患者,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抑鬱症患病人數亦是水漲船高,女性多於男性,嚴重者可有自殺傾向。
  • 是什麼力量讓你走出抑鬱症
    蔡康永說,原先以為醫生治療抑鬱症患者會幫他們把憂鬱拔出,然後用正面力量把他們武裝起來。後來他發現不是如此,心理學家道,抑鬱症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並沒有減少抑鬱,而是變得能夠面對自己的憂鬱。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帶你走出抑鬱症的只能是你自己,任何人事物不過是一個媒介。
  • 得了抑鬱症,怎麼治?心理學家:這4種常用的心理療法,成效顯著
    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患有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據統計,全球約有3億多人患有抑鬱症,而中國抑鬱症人數就有將近1億。抑鬱症會嚴重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60%~70%的人都有抑鬱症的困擾。
  • 抑鬱症患者自救的10種方式,只要你肯踐行起來,那麼就會有所收穫
    文/阿秋每一個抑鬱症患者都應該具備一個自救的意識,當我們擁有這種自救的意識,並把這些意識化作一個個行動的時候,那麼意味著我們一定比那些「沒有自救意識的患者」要康復得更快和更順利。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正是因為他們這種自救的意識和精神,最終幫助他們順利地戰勝了心魔,走出了抑鬱症的困擾。這時有人就會問了,是不是所有的抑鬱症,都是可以通過自救走出來?我們基本可以這麼去理解,因為抑鬱症最終到了中間以及後面階段的時候,都得靠自我去自救起來,才能最終擺脫它。這句話如何理解呢?
  • 走出抑鬱症後,堅持這3點,我5年沒復發!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有過抑鬱症的朋友都知道抑鬱症非常痛苦,但很多人不知道抑鬱症還很容易復發。在2015年因為眼睛不舒服,當時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什麼嚴重的眼睛疾病,那個時候不知道疑病症,所以頻繁去醫院檢查也沒發現什麼問題,現在回想可能只是結膜炎,可當時就害怕的要死。後來因為長期擔心害怕我就失眠了,可怕的是越害怕失眠反而越睡不著,就這樣我當時一個月裡僅僅睡了不到60小時,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我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
  • 抑鬱症的復發率為什麼這麼高?原因是這3點,聽聽心理學家的分析
    英國心理學家凱勒等人對1960年~1995年近萬名抑鬱症患者進行了長達35年之久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1、56%~62%的抑鬱患者在臨床意義上康復以後,在未來的3年內有復發並住院的經歷;2、治療方式的不同,抑鬱症復發的概率也不盡相同根據歷年抑鬱症患者的復發率來講,治療方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 抑鬱症:家屬在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困境時,這五個建議至關重要
    這都是源於我真正的懂得了愛自己和知道了如何去和抑鬱情緒相處了,那麼我已然練就了一副金剛之身了。倒下?絕對是沒有那麼容易的事情了。說以後沒有抑鬱情緒,那都是假的,畢竟我也是肉體做的,也是人,是人就會有情緒。
  • 4個方法走出抑鬱症,學會3個即可快速遠離抑鬱症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抑鬱症是最為熱門的詞語了,特別是關於測試抑鬱相關的試題或是方法,導致我們很多沒有患病的人因為測試之類的題而使自己患上抑鬱的,雖然有些誇張,但這確實也是大家現在患上抑鬱症的一大原因。抑鬱症患者適合做運動嗎?
  • 心理學家:改正這種性格缺陷,你就可以走出抑鬱症
    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曼將抑鬱症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造成抑症的原因,看上去會有多種多樣,也許在你認為,是婚姻或感情的破裂,也許是事業的不順心,也許是遭遇某個對你具有影響性的事件,也許是緊張的人際關係,也許是親人的亡故,也許是身體上的某種疾病,也許是某一個災難的想法,也許是生活中的某種壓力••••••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原因,但從根本上來說,這些所謂原因,往往都只是一種誘因
  • 抑鬱症:家屬們掌握這五個陪伴理念,那麼就能夠幫助患者走出困境
    這一點是必定的!這一句如何理解呢?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再嚴重的抑鬱症,經過細心到位的陪伴和積極的治療,都是可以被戰勝的,關鍵的點在於一個是治療,另一個是患者的自救意識和行為,第三個則是家屬們到位走心的陪伴。
  • 抑鬱症,真的不可怕
    2019年我「有幸」得過抑鬱症,因此我感同身受。我曾嘗試過去傾訴,但換來的卻是不理解。他們對我說:「我看你是我認識的人裡活的最瀟灑的那一個了,父母在外地,你幹什麼都可以,沒人管你。」我看了看他,然後笑了笑,那幾個字終究還是沒有說出口。抑鬱症有多難熬呢?
  • 什麼是抑鬱症,如何走出抑鬱症?
    有種效應叫做「墨菲效應」。從抑鬱症患者的角度來解釋,就是:怕什麼就很有可能會來什麼。比如自己越害怕越擔心自己有抑鬱症,你就會越焦慮不安。越是焦慮不安越是食不知味。甚至會很快的把自己的一系列糟糕的狀態和抑鬱症對號入座。那麼,當事人對於抑鬱症本身的疑病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