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越來越覺得被負面情緒所包圍。生活、工作、人際關係都充斥著種種壓力,覺得怎麼自己遇到的人和事總是讓人不開心?後來聽到身心靈作家張德芬老師說,能為你自己的情緒負責的,只有你自己。才開始有意識地尋找調整自己、讓自己開心的方法,就這樣遇到了《如何停止不開心:負面情緒整理手冊》,讀完非常受益。
這本書以容易導致不開心的14個不良習慣為主線,分析了每一種壞習慣的來源以及解決方法,幫助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化解負面情緒,實踐一種讓自己更加輕鬆從容的生活方式。
作者安德烈婭·歐文是擁有百萬讀者的美國作家、人生導師、博客主持人、演說家。她創建了在線社區「你的人生了不起」,著有《用52種方式過上了不起的人生》。她的這本新書以輕鬆幽默的語調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觀念和人際相處模式。
一、14個不良習慣是導致不開心的罪魁禍首。
書中詳細介紹了14個導致不開心的不良習慣,我最感同身受的有以下3個。
01. 麻木機制。
記得爺爺病危之際,大家整天圍坐在我家堂屋裡,只有大伯在自己家裡鍘草、餵羊,村裡人傳閒話說大伯心硬,不疼爺爺。我爸卻說恰恰相反,大伯是因為太愛爺爺了,受不了眼睜睜看著爺爺的生命一點點完結,所以選擇逃避。
現在我明白了,遠離爺爺的病榻,讓自己忙碌起來,其實是大伯的麻木機制。
麻木,就是當人們面對恐懼、悲傷、緊張等令人不舒服,難以處理的情緒時,將自己封閉起來,把這些不好的情緒向外推開的過程。常見的麻痺方法有食物、酒精、購物、工作、運動、網絡、咖啡因等。
02.與他人比較。
總是將自己與他人比較,是我不開心的最大來源。
同事都能精緻優雅地來上班,而我每天卻像在打仗一樣,一邊抓起外套一邊狂奔去上班。鄰居家任何時候都整潔明亮,而我無論如何努力,也沒辦法保證家裡的物品在它們該待的位置。甚至陌生人也會成為我比較的對象,就在我寫這篇文章前,看到這本書已經有了20多篇書評,第一反應是我讀書寫書評要比這麼多人慢。其實這種比較是毫無意義的,它並不能讓我變得更好、更優秀,只會增添無力感,自我感覺越來越糟糕。
03.取悅別人。
我有討好型人格,非常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即使是計程車司機、餐廳服務員之類可能再也不會見第二面的人,有任何對我不滿、厭惡的表示,我也會好長時間不能釋懷。
我很難對別人提出反對意見,無論是面對上司、長輩、權威人士,還是對方看起來比較強勢、篤定或僅僅表現得比較喜歡我,都是如此。書中說「取悅他人者最大的習慣之一是,明明想說『不』,卻會說『是』,我完全可以對號入座。
除了這3種之外,完美主義、歸咎於他人、故作堅強,裝作無所謂、過度成就、災難化思維、自毀、自我批評等也都是導致不開心的不良習慣。
二、這些根深蒂固的習慣有著深層的原因。
01.羞恥感。
每個人都有羞恥感,無論是穿得土被同學嘲笑,還是因為父母工作低賤而被人看不起,或者自己的喜好、身份特徵等在主流文化裡被視為不可接受,導致的羞恥感都是一種讓人痛苦,難以忍受的感覺,以至於很多人都不敢正視並承認羞恥,於是就用其他一些反應來避免這種感覺,保護自己免受羞恥。
02.原生家庭。
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少走彎路,避開痛苦和磨難,可美好的出發點並不總是代表好的結果。望子成龍的期望、恨鐵不成鋼的批評,都可能會讓孩子在心裡種下「自己不夠好」的種子。
這種信念隨著年齡增長,讓我們成年後後仍然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自責、不配得感、追求完美、討好別人、過度追求成就等導致不開心的習慣。
03.不成功的人際關係。
如果經歷過不成功的人際關係,也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如敞開心扉卻遭到他人嘲諷、經歷過痛苦的人際關係破裂,會使人更容易陷入孤僻,產生災難化思維、過度控制或觸發麻木機制。
三、怎樣告別不良習慣,停止不開心?
14種導致不開心的壞習慣,都有各自對應的解決方法,安德烈婭·歐文在書中做了細緻的描述。這些方法各有針對性,也有一些共同點。
01.覺察自己的觸發機制,直面各種感受。
覺察自己具有的習慣是不舒服的,這意味著我們要毫不躲藏地正面感受一些負面的情緒。但要有所改變,就得學著接受自己不舒服的感覺,而不是把它一下子推開。
試圖繞過這些不好的感受,卻想讓自己開心起來,只能是自我欺騙。
之前我們將一些習慣當成了保護手段,可這都是臨時性的,就像給一個很深很嚴重的傷口貼了一個創可貼,時間越長,化膿的傷口會讓我們越不開心。
覺察自己的感受,清醒地認識到正是這種感覺讓自己不開心,列出感覺背後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消除負面情緒,讓自己開心起來的第一步。
如果讓負面情緒成為心中的小秘密,它便會活躍在你的生活中並茁壯成長。一旦你把它拿出來,放在寬敞的地方,用光照一照,它就會開始崩潰。
02.所有的改變都依賴於持續不斷的實踐。
不要渴望一蹴而就,不要想著一下子就把這些根深蒂固的習慣一腳踢開,不要覺得知道了不開心的原因,就能馬上消除它。真正的改變來源於實踐,而且並不是只需實踐一次就能完全做到,而是在實踐、弄糟、實踐、考慮放棄、實踐、變得好一點、實踐、不斷繼續的過程中,在一次次的體驗中獲得成就感。
其次,控制能做到的,例如如果關注太多的健身視頻博主只會時刻提醒你注意自己臃腫的身材,讓你更加沮喪,那能做到的就是取消關注。
然後親近自己的成功。只要在改變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小步,那就肯定自己,在清單上把它寫下來,為自己慶祝。
03.確定並實踐自己的價值認知。
所謂價值認知,就是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如:勇氣、自由、正直、身體健康、創造力、個人成長、助人、公正等。
只有了解自己的價值認知,我們才會明白生活方式是多麼重要。只有明確了價值認知,我們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那個地方是什麼樣子的。
發掘自己的價值認知,可以用兩個方法:
一是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並坦白地寫下答案。
什麼對你來說很重要?你的生活方式有什麼重要之處?例如:如果你始終把健康的體魄看做是一切的基礎,那麼你看重的是身體健康。如果你總是能從幫助他人當中收穫成就感和滿足被需要,那你看重的就是助人。
二是回顧自己的巔峰體驗。
回想一段高光時刻,回憶那時候的體驗:你當時在幹什麼?你的決定和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在那段經歷中,你探索了自己的哪一部分?
通過這兩個方法,可以逐漸明確什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
然後列出兩三個高級價值認知,它們在你面臨艱難的決定時,為你指明方向。
再列出實踐你的這兩三個高級價值認知的行為,這些行為就是幫你實現自己價值認知的路徑。
《成功心理學》中有一句話:
快樂的人不會坐等快樂出現,相反,他們會為快樂進入他們的生活創造機會。
也許我們的境遇、別人對我們的言行是誘發我們負面情緒的導火索,但就像心理學中有句話說的,「你心裡有鉤子,別人才能往上掛東西。」真正能讓我們開心起來的只有我們自己。
如果你感覺自己正被負面情緒所裹挾,不妨對照著《如何停止不開心:負面情緒整理手冊》這本書中的14個不良習慣,安德烈婭·歐文不僅詳細整理了這一系列破壞著我們快樂生活的壞習慣,還提供了關於如何改變的建議。讓我們用一個個力所能及的微小改變創造條件,讓開心快樂像陽光一樣照進我們的生活。
【更多精彩】幼小銜接不是教認字、記單詞、學數數,而是培養基礎的學習能力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有什麼看法呢?寫在評論區和我一起討論吧。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親子閱讀踐行者,喜歡讀書,喜歡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