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艱難的。並不是因為我們過錯了生活,而是因為生活本身很艱難。」
——格倫農·道爾·梅爾頓
「媽媽,給你這根長的魔法棒。」
從幼兒園回來的路上,我閨女在花壇邊找毛毛草,她稱這種杆子細長頭戴毛絨的小草為魔法棒。
她找到了一根更長的毛毛草,在幾番嘗試不成功後,氣鼓鼓地喊我過來幫忙。
「媽媽,你快來幫我拔,我拔不動。」
拿到那根身高冠軍毛毛草後,我閨女快樂得在一旁跳跳跳,之後她把手中其他的毛毛草驕傲得分給了我和玩耍的小朋友。
那一刻,她開心極了,臉上綻放著光芒,眼睛笑成一個咪咪縫,彷佛魔法棒真的有魔法一般。
那一刻,我很羨慕她。自己不知道多久沒有這樣開心過了。
在小的時候,開心和快樂似乎垂手可得,一張貼紙、一片樹葉、隨便溜達都能觸發開心的閥門。長大後,快樂和開心就漸漸從生活中溜走了。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似乎更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但也更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
捫心自問,你是否經常不開心嗎?
上一次無憂無慮的開懷大笑是多久之前的事情呢?
你知道究竟是什麼讓你不開心嗎?
你正處在人生低谷之中嗎?
你是否經常自我懷疑和批評?
糟糕的情緒人人都會有,要如何處理和面對我們的負面情緒呢?
安德烈婭·歐文所著的《如何停止不開心》探討了常見的14種導致人們不開心的行為模式,以及背後存在的心理因素和應對方法。
如書的副標題,我們可以將這本書當作一本負面情緒整理手冊加以練習運用。
人們所在的社會與無形的文化觀念通常提倡積極、有愛友善、獨立、進取等正面情緒,這本身沒什麼不對,一個社會應該是積極向上的。
但它有小小的副作用,導致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對某些負面情緒感到羞恥。
布琳·布朗是這樣描述羞恥的,這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一種讓我們相信自己是有缺陷的,因此不值得被愛或獲得歸屬感的強烈的痛苦感覺或經歷——我們所經歷過的、做過的或沒有成功做到的事情讓我們不配獲得他人的感情。」
「羞恥」這個話題很少被當眾提及和討論,有些人甚至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經多年實踐研究,作者安德烈婭·歐文指出羞恥感是大部分負面情緒的始作俑者。
為了逃避羞恥感,人們落入了導致不開心的自毀行為模式——寧願不開心,也不想感到羞恥。
書中的14種自毀行為模式/負面情緒是普遍存在的,當然不是其中每一種情緒都必然困擾著我們,但大概率有幾種情緒導致我們的不開心、失控和生活窘境。
這14種負面情緒分別是內心的自我批評、孤僻、麻木機制、與他人比較、自毀、冒充者綜合症、討好別人、完美主義、故作堅強、過度控制他人、災難化思維、歸咎於人、裝作無所謂、過度成就。
仔細想想,這裡出現的哪些詞困擾著你?
哪些情緒讓你不得不逃避自己的內心感受,戴上「一切都很好」的面具強顏歡笑呢?
找出這些負面情緒,承認它,並勇敢地面對它。
或許我們沒法徹底消除它,但面對並著手處理問題是減少負面情緒侵蝕自我的必要方法。
我們不能把這些負面情緒掃到看不見的角落,不能強行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和掩耳盜鈴、把頭埋到沙子裡沒什麼分別,壓抑住的負面情緒會在某一刻猛然間翻湧上來,像衝破瓶塞的氣泡酒、使勁搖晃過後的可樂。
無法控制的情感奔流而出,把你逼到谷底,對你的自我、生活造成或大或小的傷害。
《如何停止不開心》書中詳細的展開了每一種負面情緒和可能的處理方法,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對我有幫助的是「麻痺機制」這章所提及的八大工具,在此和大家分享。
生活中,大家多多少少都存在著自我麻痺行為。
所謂麻痺機制,就是我們逃避自己的感覺——悲傷、挫敗、焦慮、無助、愛與被愛等。
當這些感覺來的時候,我們視而不見,轉頭向美食、遊戲、手機、工作奔去,試圖否認這些讓我們不開心的情感。
但這樣的逃避,恰恰加重了我們的不開心,畢竟裝作看不見不等於真的不存在。問題依然在那裡,日積月累,早晚會爆發。
只有感受這些情緒,經歷它,我們才會更加堅韌,生活的更好。
「當天氣風和日麗、事情一帆風順時,我們沒有變得更好。當事情分崩離析,我們把碎片撿起來時,我們才會變得更好。」
所有的情緒都有意義和價值。
只有感受到負面情緒,穿過黎明前的黑暗,才能更好的欣賞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情緒。
一起來試試這八大工具吧——
工具一:把那些糟糕的情感大聲說出來。
可能有點傻,但這是一個微小而容易的開始。
工具二:凝視痛苦的深淵。
找一個不受打擾的日子,花幾個小時,放些音樂,翻出舊的信件或照片,把想迴避的回憶找回來。打開情緒閥門,釋放創傷,大哭一場、使勁砸枕頭也沒關係。
工具三:理解自己的經歷可能是混亂的。
感情存在不確定性,比如對某件事、某人有兩種情感,對同一個話題頻繁產生情感波動。信任自己的情感,不要過多深究。
工具四:接受自己的情感是值得存在的。
有些人的痛苦可能更嚴重,譬如生活困窘疾病纏身,與其相比,你可能覺得自己的痛苦太微不足道而不值得被感受。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困境,不要認為自己的痛苦太渺小而忽視自己的真實痛苦。
工具五:理解感情是自己一個人的。
尊重但不要全盤接受別人的感情處方,不要讓別人告訴你應該對自己的某件事如何感受。
工具六:對自己的情感感到好奇,打開一扇深入挖掘內心的門。
比如當你聽到某些社會新聞和周圍的八卦時,內心壓抑的負面情緒忽然出現,想想為什麼自己會有這種情感,是害怕它發生在自己身上嗎?
工具七:不要把情緒藏在心裡,直接說出你的感受,了解和信任恰當的人。
工具八:學會逐漸信任自己和自己的情感。
不要逃走,面對現實,並努力前進。
最後用作者的話結尾——
「如果朝著我們的痛苦和歡樂走去,而不是遠離它們,如果更坦率地談論我們的痛苦和歡樂,我們就會獲得治癒和成長,彼此會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通過擁有這些連接,我們會覺得自己擁有了想要的一切。」
加油吧,小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