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過半,作為小學生家長,又開始「渡劫」。我和他爸爸白天都要上班,只能將孩子送回鄉下給爺爺奶奶看著。這下,就像魚兒入了水,一下子玩瘋了,尤其是玩手機和電腦沒有節制。當我冒著大太陽下班趕回老家的時候,小傢伙作業才寫了一點點。看見我回來,加班加點地趕呢。我一見,火氣騰地升起來,劈頭蓋臉一頓罵。可第二天,依然如故。真是活活給這孩子氣死了!
要說有了孩子,什麼是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非「作業」莫屬。這兩年,因為他不好好學習、懶得寫作業,我的肺都要氣炸,不開心指數爆增。怎樣才能讓自己開心地多活兩年呢?負面情緒的源頭是啥,又該如何整理?
帶著這些問題,我翻開了手頭這本美國作家安德烈婭·歐文的《如何停止不開心:負面情緒整理手冊》。讀完之後,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不開心主要源於14種錯誤的心理習慣,只要改變認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能走出消極情緒的泥潭。
讀完全書,我發現,我們之所以會經常被孩子氣得七竅生煙,主要是源於這三種自我毀滅模式:比較、控制和完美主義。
大家對照一下,是不是都經歷過?說實話,我自己也是如此,所以經常弄得自己很鬱悶。
那該如何破解這三重困局呢?在《如何停止不開心》中作者安德烈婭·歐文給出了解決方法,一起來學學吧。
首先要肯定「比較」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就是再過一百萬年也不會消失。想要比較不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就得科學地去管理它。
有以下兩點可以改善:
親近成功:列舉出孩子做得比較好的事情,為他自豪。允許自己沉浸在對成就的滿足感中,將有助於你管理那些讓你垂頭喪氣的比較。
控制你能做到的:想想自己和孩子能夠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變,從而讓孩子的成績提升,是報個培訓班,還是再買點參考書?另外建議你屏蔽掉一些帶給自己負能量的人或者信息,不要讓自己受到幹擾和刺激。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盡人事聽天命,一切隨緣。
中國人都喜歡聽話的孩子,從小就希望孩子乖一點,再乖一點。可惜,孩子不是機器,不會聽從你指揮。從2、3歲的第一個反抗期開始到15、6歲青春期叛逆,始終在跟家長鬥智鬥勇。
控制欲強的家長始終以一種權威的姿態出現,從頭到腳地監控自己的孩子。企圖控制他們放進嘴裡的每一口食物,監控他們的日常安排,不讓孩子有機會自己犯錯誤,甚至不讓他們有自己的成就。
還記得前兩年那個北大學子「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控制欲太強的王猛嗎?從小到大,從穿衣吃飯到交朋友樣樣都要被幹涉的他,最終在成年後爆發出所有的怨恨,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其實家長的這種控制欲望背後隱藏著自我內心的深深恐懼,這份恐懼將所有的快樂都奪走。
想要改變這種超強的控制欲,書中提供以下三個小方法:
「不建議」政策:孩子沒有求助,不要主動去給出任何建議。只要告訴孩子,當你需要我的幫助時,告訴我。
培養自我信任:相信自己的能力,花些時間讓自己安靜下來,做做冥想。
考慮你自己的問題:習慣性地想去控制別人的人,是在拼命逃避貫穿自在自己生活中的痛苦。通過插手別人的事情來尋找存在感。你需要去挖掘自身的痛苦根源,並解決它。
女性最容易被「完美主義」所束縛,見不得一點瑕疵和錯誤。但孩子天生就是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我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每次一看到孩子的字寫得亂七八糟就頭大,一遍遍地讓他重寫,必須寫到讓我滿意為止,孩子和我都是備受煎熬。
這種完美主義,是好也是壞。嚴格是好事,但太嚴格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就是累。這也是造成我經常不開心的一大原因。
想要放棄完美主義,有以下3個小工具可以幫忙:
學會處理批評:我們之所以追求完美,是因為害怕被批評。比如孩子字寫不好看,我就很擔心第二天被老師指責家長懶惰,於是拼命地逼孩子重寫。
其實當批評來臨時,為了避免掉進自責的旋渦裡,不妨問問自己「這是誰給你的反饋?它對你來說很重要嗎?」如果不,那就甩開它。如果是,那就從錯誤中吸收教訓,而不是無止境地批評自己。
設定合理的期望值:如果你的孩子是一顆蘋果樹,就別逼他成為一棵梨樹。根據孩子的情況設定合理的目標,而不是攀比。同時也為自己設定一個,不為得到他人的讚賞,只為自己感覺良好。
給自己許可:學會憐惜自己,給自己放假,好好休息。允許自己偶爾放鬆、陷入困境、哭泣、懶惰。因為我們除了是父母,還是我們自己。給點業餘時間,做喜歡的事情去吧。
對待孩子,永遠需要慢一點,再慢一點,寬容一點,再寬容一點,放平緩心態,才能靜待花開。
看完以上內容,你是不是也找到了不開心的根源了呢?這只是這本《如何停止不開心》中14個自我毀滅模式中的3個,另外還有11個模式,有興趣的家長不妨對照著書檢驗一番,相信一定能幫你走出煩惱痛苦的泥潭。
我是@輕煙說育兒,專注育兒理念的傳播,更多育兒好書解讀,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