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白最近工作頻頻出錯,情緒狀態很是低迷。
原來今年是小白高中畢業整10年,同學們都說好在一起聚一次,就連出國的朋友都提前訂好了機票。高中同學是小白相處得最融洽的集體,她很想去,卻又再三猶豫,追其原因,她說如今那些玩得好的同學,各個名校畢業,人生光彩亮麗,而自己一沒學歷,二沒錢,三沒背景,去了會很尷尬。
很多人都遇到過小白這種情況,曾經要好的朋友如今過得比自己好,再刷刷手機,上面不是帥哥靚女,就是神仙打架。跟別人比起來,自己是要特長沒特長,要能力沒能力,品貌更是平凡普通,好像自己真的一無是處,哪哪都不如別人,於是經常譴責自己,生而平凡,後天又沒有獨到的優勢,從而不斷降低自我評價。
愛比較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變得越來越自卑。安德烈婭·歐文在《如何停止不開心》一書中提出:
「比較,低自尊由它構成。」
我們總是會在別人身上關注自己沒有的東西,並且希望得到這些東西,現實卻很難達到,就會覺得自己很糟糕,長期積累,影響一生。
《如何停止不開心》封面圖
作者安德烈婭·歐文工作數十年幫助了數百萬人走出人生困境,對於人們愛攀比的心理,
在《如何停止不開心》這本書中,安德烈婭·歐文就針對「比較心理」做出了深度分析,並針對這類問題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既然比較會帶來自卑之類的負面情緒,那為什麼我們還是要不停的和別人作比較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的精神文明如果缺少了比較,那麼人類只會停滯不前,正是因為看到「他可以做到」,於是激勵「我也可以」,這種積極意義的上進心也是比較產生的。
所以說,適當比較也是有積極意義的,比如不會完全把自我束縛在舒適圈裡,通過其他優秀的人完善自我,這裡的重點就在於「選擇恰當的比較對象」。
時間長了,我們自己都難以發現,我們的比較對象越來越多,設置的目標越來越難以達到,忽略了自己本身的能力,習慣性比較讓我們忽略了比較的初心,變成了盲目從眾。
比如看到別人穿阿迪耐克,你也要穿,而你自己和家庭的經濟實力還買不起,你就節衣縮食,哪怕餓著,更甚者跟別人借錢,也要穿名牌。
我一認識十多年的小學同學, 以前經常在一起玩,前幾天見到她,各種炫耀自己身上的名牌,一千塊的項鍊,兩千塊的鞋,六千塊的項鍊……我知道她每月的收入只有兩千左右,家境也並不算富裕,現在的她無非是當年在北京實習的時候,被別人刺激到了。別人有的而自己沒有,就會非常想要,激發這種虛榮心的正是比較心理,而這種比較心理此時已經上升為攀比心了。
我們自身設定的比較對象太厲害了,比不過是正常,好比月入兩千的人想要和月入上萬的人比物質,那是肯定比不過的。
比較本身沒有問題,我們只是輸在「比較對象」和「比錯內容」的前提下,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與距離始終遙遠、高度難以觸及的人作比較?
我們的比較對象範圍可大了,其中包含了所有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人,小到周邊朋友圈,大到電視裡的名人明星,沒錯吧?
不要和別人比那些表面的東西,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才正是我們應該作比較的。
那些比我們工資高的人,我們羨慕他們豐厚薪水的同時,真正應該揣摩的是他們背後的品質,比如他們有什麼好習慣是我們沒有的,對方可能習慣早起讀書寫作,晚間看書學習,對比自己這時候在幹嘛?大部分時間都是千篇一律的耍手機和睡覺吧?
我們花著自己的整塊時間幹著無意義的事,刷手機看著別人的生活羨慕他們,而這些被羨慕的人還在擠時間提升自己,這就是差距,才是應該比較的地方。我們跟他們比自律,比讀了多少本書,比背了多少單詞,這些都是有積極意義的,能為我們自身帶來切實利益的。
比如有人統計了擁有頂級人緣的何老師在2019年的所有工作安排,其中包括了13部綜藝,16場晚會,41場話劇演出等,與此同時,他堅持幾十年給《中學生雜誌》寫專欄,在檔期如此溢滿的情況下,還撰寫了四十餘篇專欄!
何老師對工作數十年如一日的熱忱,超越了很大一部分在崗工作的成年人,而這種敬業的精神和態度,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你可能會說,這些也比不過,那肯定是的,我們總不能自律幾天就想和人家堅持多少年的人一個樣子,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激發我們的上進心,讓我們朝著目標有動力的走,比較對象此時就變成了敬仰的前輩,是我們行動的推進器。
積極的比較心理是行動力的助推器,反之,錯誤的比較心理就是讓人誤入歧途的「怪物」,它會讓我們朝著不健康的方向越陷越深。也就是說,哪怕沒有助推器,也不要怪物把我們吃掉!
比較帶來的最大壞處,就是自卑心理。
目標定得太高,通過自身努力程度的不同,結果不盡人意,就會產生一種「我不行」「我不配」「我根本做不了」這種挫敗感,從而以此為由開始懶惰,開始自我放棄,精神上一直處於自我懷疑的低落情緒中。
我開始提到的同事小白,她拒絕參加同學聚會,平時也不願意發朋友圈,但她很喜歡翻朋友圈,關注別人的動態,看到別人這個考上研究生了,那個一個半月就拿到駕駛證了,對比自己什麼都沒有,就更苦惱了,她會經常在我面前抱怨自己什麼都幹不好,而我鼓勵她行動起來的時候卻又什麼都不想幹,懶於付出實踐。
負面情緒讓整個人充滿了負能量,有的人會感覺自己命不好,總是比別人經歷的挫折多,遇事總是很到點背;有的人覺得自己快要被負能量堆滿了,什麼事情都幹不好,跟別人比自己就是個垃圾。這種不健康的比較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如果一直伴隨一個人,那是相當不好的事情,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長年累月下去,整個人都會變得愁容滿面,所謂相由心生,心理負擔過於沉重會直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如果你發現自己正有情緒化方面的問題,那麼就要趕緊找到解決辦法,從根本上治療負面情緒。
你有沒有發現,上面提到的負面情緒,大多都是因為和人比較發生的,所以說,負面情緒的產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比較心理,我們把參考目標定錯了,自己一時難能達到,所以才會心累。
書上說:「我永遠(甚至就算再過一百萬年)也不會告訴你停止與別人比較。問題在於管理它。」
我們愛比較的心理本身並沒有錯,只是我們比較的點稍有偏頗。我們一眼可以看到的是別人的外在,比如財富地位,相貌身高等等一些物質方面的東西,而我們真正該比的是他們的內在,比如學識、心態、思想品德這樣的精神世界。
那麼我們究竟該怎樣做,才能「正確合理的比較」呢?
為什麼我們做比較的時候往往「輸多贏少」呢?因為你羨慕的A4腰,此刻在健身房揮汗如雨,而你正吃著容易發胖的零食追她的劇……
安德烈婭·歐文在書中說:「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是在用你的日常生活與那些人們選擇在社交媒體上向世界展示的極少數時刻進行比較。」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都比較錯了對象,瘦到80多斤的明星是為了上鏡好看,而現實看來多少有些骨幹單薄,我們根本沒必要把減肥目標提那麼高。
前面說到,我們總是在看別人閃閃發光的地方,那些都是人家經過精心打扮刻意讓你看到的,而你卻傻不拉幾以為所看到的就是人家的日常,而自己正抱著手機,躺在床上吃著零食,頻繁刷著別人璀璨的生活,時間久了,自卑心理便會生根發芽,整天都會有一種「我無法企及」的無力感。
記得畢業時候寫同學錄,有個同學給我寫的話讓我恍然大悟,至今印象很深,那個同學編寫了所有同學畢業後的工作,唯獨到我說,我真的想不出來你畢業之後能幹什麼,是個追星小迷妹吧?整天去機場等候明星出來,混得好了可能是個粉絲頭兒。反觀我的學生時代,就是整日追星買周邊、聊八卦,今天迷戀這個,明天崇拜那個,對於自己的生活情況不甚了解,每天活得很潦草,學習成績一直很低迷。
《如何停止不開心》中介紹了關於解決自卑心理的方法,就是學會為自己感到自豪,這不是說讓你吹牛,你可以準備個本子,把自己值得驕傲的事情都記錄下來,無論大小。這個目的是為了調整你的關注點:將你的目光從別人身上移回到自己身上!記錄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曾經的甚至你都沒有好好了解過自己。
思考一下那些你關注的媒體帳號,有沒有讓你信心受挫的,比如關注一類別健身減肥的博主,裡面介紹了各種減肥的小竅門,還有減脂餐和健身動作,你覺得非常棒,開始跟著練習,可惜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小竅門並非全部適用於你,減脂餐的食材你也未必買得起做得來,或在忙碌一天後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做,而那些健身動作,有的根本做不來,你瘦的速度追不上設定的高目標,時間久了,你不僅不會變瘦,反而給你的減肥路上多了幾道「我不行」的心理門檻兒。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問題,那麼請立刻取消關注,我知道當你在點擊取關的時候,會有一種「取關了這個博主,意味著我的減肥道路也停止了」這樣的想法,就說明你太過依賴別人了,這正是病因所在,更需要及時治療,及時取關。
身邊的社交圈也是一樣,如果有哪個朋友圈邊緣的人,也就是認識但不怎麼聯繫的人,你刷到他們靚麗豐富的朋友圈,會感到不爽,會不自覺和自己的生活作比較的時候,那也請果斷刪除,這些人的朋友圈,只是在曬他們想給別人看到的樣子,其中無非想讓人對他們產生崇拜、羨慕、高攀不起的錯覺,對你沒有一點好處,我們怎麼能讓這種人得逞呢?他們只會給你自卑的心理雪上加霜,根本沒必要留著。
通過一段時間的記錄,你應該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以及最想要完善的地方了,那現在要做的就是,把你想做的事情賦予實踐,行動起來。
並不是說你想做什麼都可以,就像不可能讓一個演員直接當歌手,這就等於從一個專業跳脫到另一個全新領域,必定要花費很長的周期去訓練,想要硬來,效果一定會很糟,那還不如不做。
在行動之前,你需要思考現在可以伸手就能幹的事,並在這段時間內只做這些,確保有個質的進步。要確保當下你所設定的目標,是你正在做並且努力了就可以達到的目標,就不會像以前那樣產生「我是個loser」的挫敗感。
比如你現在110斤,就先定個小目標,在這一個月減5斤,並且保持住就是勝利,而不是勵志一個月就要掉20斤。瘦5斤的目標顯然更容易達到,達標後成就感會增強你的信心,從而有力氣迎接下一階段的挑戰。
所有改變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一個天天大魚大肉的人突然飲食清淡,忍不了幾天必然會暴飲暴食。通往燈塔的方向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過去,而不是直接飛過去,因為我們誰都不會飛。
比較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本身並沒錯,適當比較是有助於我們自身的成長的,關鍵在於它太司空見慣了,導致我們總是把它上升成攀比心理,不過這也沒什麼,我們只需要改動一下目標和方向,就可以遠離比較帶來的負面影響。
解決了比較心理帶來的困擾,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問題導致的負面情緒,而《如何停止不開心》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要做的並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朝著它們走過去,只有坦率面對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內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