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如何訂閱我們?
o 搜微信號「diyijiaoyu」或公眾號「第一教育」
---✄
今天中午與自己中學時的一些老師相聚,老師們都己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但一個個的身體、精神狀態都很好。當年我們讀中學時,正逢文革後期,這些老師都儘自己最大努力,讓我們這些成天「開門辦學」,少有正規上課時間的孩子們多學點,他們的言傳身教,正直善良的品格,對知識文化的重視,對我們讀書學習的鼓勵,讓我們在這個特殊的年代,播下了「終身學習」的內驅力。記得那時教我政治課的楊老師,從來上課不按當時的教材「照本宣科」,常常是講國際形勢、講歷史上的人物、事件、講社會發展與進步的規律,讓我們「觀世界、看大勢」,使我們這些十五、六歲的少年們,對自己的人生和對未來的世界充滿著憧憬和想像,讓我們在當時一個物質貧乏的年代,還是精神上如此富有與充實。
教我們音樂並指導學生文藝活動的小陸老師,也沒比我們大幾歲,在那個沒有「性別」、沒有「顏色」的年代,總是那麼地「出彩」,一件連衣裙和有點花邊的衣裳,配著青春年少、文藝範兒的「迷人」氣質,在我們這些小男生中,幾乎成了「夢中女神」,其實她在那個「缺乏美感」的年代,在這些青春萌動的孩子的想像中,成了「美」的化身。
做了自己三年班主任的老楊老師,教過我們數、理、化,那時學俄語, 否則他英語也能教。那時的老師,都是跨界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前面提到教政治的楊老師大學讀的是化學,教音樂和指導文藝活動的小陸老師是學校的會計。
憶往昔,當年這些教師們真有著對學生們的無私的「愛」,那時沒有升學率的考核與競爭,但有著對知識文化無功利的追求。記得楊老師偷偷地將文革時被打成「毒草」的禁書用紅封皮包著借我,告訴我,這些書才是人類文明的結晶!那時誰也不知道,幾年後,又恢復了「高考」。那時的讀書,並不是為了考進哪所好大學,而是覺得,知識和文化,永遠是我們生活生命中最有意義,誰也不能奪走的重要內涵。
那個時代,也許剝奪了我們青春中最美好的求知求學機會,但就是在那個知識貧血的年代,我們的老師,用他們最純樸的愛心與專業素質,讓我們耳聞目濡、潛移默化地去感受體驗,在一片紅海洋中,我們仍然潛心去尋找人類文明的寶庫,但讀書並不是塊「敲門磚」,不是求功名利祿,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必須承受的「之重」。
感謝我的中學老師們,是你們,給了我求知、向善、尋美的源動力。
(本文作者系西外外國語學校總校長林敏)
* 小編個人微信號:2432274540,對「第一教育」內容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關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驚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