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幾天裡,觀眾最愛看的電影就是《我和我的祖國》,影史前十的票房,還有如潮的好評說明一切。比起那些杜撰出來的宏大場面,大家更喜歡那些有現實做依託、具有真情實感的故事,特別是在70周年華誕之際,通過光影來回顧過去70年來的點點滴滴,沒有什麼比這更激動人心了。
無獨有偶,大銀幕上有《我和我的祖國》,小螢屏上則有《足跡——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這部電影頻道策劃並出品,中國電影報導承制的大型專題片自10月5日開播以來,以每天一集的速度帶來一連串讓人熱淚盈眶的集體回憶。
從《開國大典》到《國歌》《國旗》,從《白毛女》到《五朵金花》,通過這些電影所收錄的故事,跟隨三十位「足跡大使」的講述,一幕幕重大的歷史節點,從百廢到興到四化達成的建設圖景,從危機四伏到繁華錦繡,從縫縫補補又三年到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精神風貌,通過這這些故事,我們、電影、國家,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些,彼此激勵,相互陪伴,觀感堪稱是每天一部《我和我的祖國》。
同樣是以電影銘刻從前,或者說是以現實收容電影,《足跡》和《我和我的祖國》難免會產生很多契合點,例如第一集的時候,潘粵明站在天安門前,講述了自己主演的電影《天安門》的拍攝幕後,創作點點滴滴,對真實事件的感受,大典籌備組在幕後28天的時間裡,前輩們克服種種困難,讓廣場煥然一新,成就了開天闢地的經典一刻。還有記錄聶耳、田漢聯合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影片《國歌》,這樣的故事與管虎的《前夜》一段異曲同工,而籍著當事人的講述,創作者的回顧,讓人可以全方位的通過電影回到過去。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與《相遇》同樣講述第一枚原子彈誕生歷程的《橫空出世》,與《奪冠》擁有一樣體育之魂的《女籃五號》,以及更多更多難忘的銀幕經典,把鏡頭對準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霓虹燈下的哨兵》,形象鮮活《李雙雙》,反應民間生活百態的《瞧這一家子》《人到中年》,打造不同時期創業偶像的《創業》《鐵人》《中國合伙人》,銘記不同時代英雄的《董存瑞》《焦裕祿》《楊善洲》。
《足跡》的篇章是史無前例的,四大篇章「時代記憶」「時代主角」「英雄讚歌」「光影足跡」,每一篇都有數十部電影的回顧,大量的採訪和珍貴的影像資料,這些珍貴的內容除了其娛樂性,同時還具有非常顯著的文獻價值,以前幾集為例,人物原型,當年的舞美設計師蘇凡老師和妻子田華的出境,還有諸多老藝術家的出鏡,他們體現出的對生活和事業的熱忱,以及創作的態度,將在未來許多年後,依然是我們不可遺失的精神財富。
眾所周知,新中國誕生以來,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前僕後繼,在時代中提取華章,在現實中發掘故事,以或恢弘或平實的影像,把時光的軌跡,發展和變遷,人民的生活、愛情與夢想,都凝聚在影像之中,陪伴觀眾走過了70年的風雨兼程和歡喜悲傷。
我們在過去的70年裡,和中國電影攜手走過,而現在,回首這漫漫時光,又怎能忘記這些電影相忘,通過《足跡》,我們回味的不僅是記憶,也不僅是電影,更是自己的生活與成長,假如想了解過去這些年來的電影,想了解自己的生活,不妨每晚鎖定央視六套電影頻道,繼續探索「足跡」吧。